第九章 人的革命 與文明同行

求知慾望強烈的應廣良、異想天開的王均瑤和金建新、俏麗能幹的范莉娟、俞巧仙以及千千萬萬背井離鄉把生意做出省界、國界去的溫州、義烏商人,這些活潑潑的市場人物,構成了當今浙江農民的新形象群體。

在市場的風浪中,他們不但取得了應有的勞動收穫,同時也正在讓自己的生命發出更絢麗的光彩。他們的知識觀、風險觀等等,都與他們的前輩發生了根本的決裂,在他們的心靈視野中,許多舊觀念、舊風俗早已隨風而去,許多價值都亟待重估。

在80年代,溫州曾經是聞名全國的失學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一度,那裡的童工現象還引起過中央最高領導層的嚴重關注。「有錢沒知識」,是人們對溫州的一大印象。

然而,近年來,溫州人「搖身一變」,竟又成了倡學興校的楷模。據當地教委信算,近五年,全市群眾用於教育的捐款、贊助等就達5億元左右。同時民間辦學之風日盛,其規模在全國屈指可數。目前,全市共有個人創辦的幼兒園1800多所;各類民辦職業技術學校100餘所;私立普通中學13所。國內第一所私立外國語學校,第一所私立聾啞學校,也都在這片土地上冒出新芽。

據說,如今的溫州人是最肯在下+一代身上花錢的。在浙江省,出巨資送兒女出國深造的人家,最多是在杭州,其次就是溫台地區。在杭州、上海等地的一些高級民辦中學中,人們時常可見溫台、金華人後代的面孔。一位叫李光明的義烏老闆曾經寫過一篇「自自」,表述他對教育和對下一代的心情:

「我們這一輩子,為了擺脫貧困,把什麼都犧牲掉了——從無憂無慮的青春到接受教育到各種享受。現在雖賺下一點錢,但自己已沒有再上學的可能和精力了,於是就一心想讓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誰都知道,把錢留給他們是沒多大意思的,但是如果能用我們的血汗錢為他們增加點知識,卻是我們最最心甘情願的。有人說,『農民若致富,三代無貴族。』貴族什麼的,咱也不稀罕。只求子孫們一個個體體面面的,有文化,不被人小覷。」

閱讀這樣的自白,我們觸摸到了一顆滴血而自信的農民心。

其實,人的觀念的轉變,往往滲透著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如果沒有一代人的犧牲和草莽創業,可能就不會出現今天的溫州奇蹟。而如果沒有那種交織著冒險、苦幹的原始積累,又哪有經濟能力辦得起那麼多的私立幼兒園和中小學校?

這中間的無奈和必然,是很可以讓後來的人們咀嚼良久的。

為了尋訪到真正的市場之謎,我們行走在一個又一個擁擠忙亂的市場中。

面對著那一張張土氣未消的面孔,聆聽著那些陌生而新鮮的生意經,我們常常被一個念頭所纏繞:到底是什麼「神怪」,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改造了整整一代原本閉塞、保守的農民?

如果說改造了他們的經濟命運的是市場的話,那麼改造他們的性格和觀念的又是什麼?

結果,我們發現,答案可能還是:市場。

正是那種大開放、大流動、大變幻的市場氛圍,讓我們的農民開朗了起來,大膽了起來,耳光遠大了起來。

是市場,在潛移默化中重新「組合」了農民的性格特徵。

市場是無邊的。

在那裡,一個農民,他的生意有大有小,終歸是有限度的,但是,他的視野、他的觸覺,他的想像力和他的機會,卻可以是無邊無涯的。這種自由和曠達,是他們在衝破土地的束縛之前根本無法預料到的。

而這種無邊無涯的市場意識,也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地寬闊。

1994年,一位老經濟學家考察浙江農村,他連著跑了好幾個市場,在蒼南靈溪的參茸藥材市場,他在一家經營戶的門上看到了一幅大紅對聯:

百業振興,四海昇平。

數日之後,在北京的家中,追憶起那個情景,這位老人仍然激動不已,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段飽含感情的文字:

「浙江農民想的不僅僅是家門口的百業振興,還有更大世界內的四海昇平。他們的市場從家門口直通五湖四海,與之休戚相關。沒有四海昇平,也很難有家門口的百業振興。懷著過好日子的願望,浙江叭走出家門,走向全國,要走出一條發財致富豐衣足食的路子。走著走著,他們從個體走向了群體,從家庭走向了社會,從經濟走向了更寬廣的領域。表示吉祥和祈願的對聯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了他們的心跡。

「百業振興還能理解為只是個經濟意義上的願望,四海昇平則是一個內涵豐富得多的社會意義上的理想了。透過這一點去領會浙江農民乃至中國農民的歷史追求,我想是不會失真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