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人的革命 大學生妻子

28歲的應廣良在許多人眼裡是值得驚羨的時代寵兒。

他生活的永康縣是國內最大的小五金集散地,1990年,他接手父親經營的私營華通電器公司。那時這家企業已擁有資產百萬,年產值:300多萬元。

可應廣良總覺得還缺少些什麼,於是,這一年盛夏,這位永康芝英鎮三村的農村小夥子和同鎮另外三位與他同樣年輕的私營業主一起,騎上摩托,一路豪情,長驅京都求學。

求學求知卻又求來了「鳳凰」,這大概屬始料不及。

在偌大的北京城,他們四人壯著膽兒訪清華,探北大,最終叩開了中國人民大學莊嚴的校門。一番坦誠的表白之後,校方被他們熾熱的求學熱情所打動,同意接收他們就讀工業經濟系工業企業管理專業,使之成為人大有史以來第一批為期兩年的自費進修生。

四位腰纏萬貫的私營老闆的出現在人大校園引起了小小的轟動。他們自己卻心靜如水,埋頭苦讀。

為了快速提高英語水平,他們找到學校大學生服務中心,希望聘請課外輔導教師,吃點「小灶」。

就這樣白白凈凈、清清純純的勞動人事系勞動經濟專業89級女生魏雅清,操著一口漂亮的英語,闖入了應廣良的生活。

「我當時主要是出於好奇心。」魏雅清回憶說,「社會上,校園裡對私營業主的議論很多,什麼剝削髮財,唯利是圖,渾身銅臭味等等,我倒想探個究竟。」

誠實、成熟、幹練,這是一段時間後,魏雅清對應廣良得出的最初評價。尤其是應廣良那強烈的事業心,給魏雅清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小應平時性格內向,少言寡語,可一談起自己的公司,就眉飛色舞,滔滔不絕。他告訴雅清,自己父親原是鄉間一個極普通的手工匠。1985年,在熱騰騰的富民政策推動下,全家人東挪西借,湊了1.2萬元,在當地的小五金市場中開了個鋪子,幾年後又有了自己的小工廠。憑著勤勞的雙手,憑著比常人多十倍的艱辛,廠子日漸紅火起來。「要說錢,我有,夠快活一輩子。可我總想再加倍奮鬥一番,給自己、給社會留_F得更多些。正為了這,我才千里迢迢趕到高等學府,給腦瓜子充電、加油。」

彼此不斷加深的了解和共同的志趣,悄悄地使兩人墜入愛河。

愛情的選擇並不總是浪漫的,畢業後何去何從,作為生在南昌,長在都市的知識女性,能過得慣想像中貧窮、枯燥的鄉村生活嗎?有一年寒假,滿懷忐忑與疑惑,魏雅清隨應廣良登上了南下的列車。

眼前的永康芝英鎮活脫脫已是一個「鄉村裡的都市」:鋪著水泥路面、店鋪鱗次櫛比的商業大道,一棟緊挨一棟令城裡人驚嘆不已的農民別墅。白天,年創產值三億元以上的1200多家集體、私營企業機聲隆隆;入夜,十餘處文化館、影院、舞廳華燈競放,笑語歡歌。在小鎮上,魏雅清聽到了無數農民奮發創業的匆匆腳步,摸到了中國農村怦然躍動的強勁脈搏。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用武之地!魏雅清終於確定了自己未來的人生坐標。

1993年7月,揣著經濟學學士證書,提上簡單的行囊,魏雅清正式來私營永康華通電器公司報到,就任公關部經理。

從一開始,魏雅清就沒打算做闊太太,當花瓶。8月,她直奔省城,與浙江電視台洽談公司廣告業務;9月,再出奇招,舉辦了聲勢頗大的「華通杯」永康市首屆影視歌曲卡拉OK大獎賽。一時間,公司形象脫穎而出,聲譽鵲起,引來各方嘖嘖稱讚:「大城市的知識人有膽識,眼界寬,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得到妻子的鼎力相助,應廣良如虎添翼,就連走路都是。噔噔」作響。他先後發明了三項國家技術專利,運用這些專利生產的電炒鍋、電暖鍋等產品投放市場後極為搶手。不久前,公司又投資250萬元,新建了4000平方米標準廠房,併購置了機器設備等,預計今年的產值可增至2000萬元。

應廣良夫婦不能說不富有,然而享受財富似乎不是他們的嗜好。他們至今仍與父母、兄弟合住一處。這是一棟幾年前蓋的並不起眼的灰色小樓。沒有滿壁生輝的裝修,沒有豪華的擺設。夫妻倆十餘平方米的新房也普通得令參觀者頗感失望。

打開衣櫃,屬於雅清的衣物中,找不出幾件與主人擁有的財富相稱的時裝精品。「論銀行存款,我們在本地只能算得上窮人。」應廣良說,「但看到公司一天天興旺,看到全鎮經濟一天天繁榮,就是自己最大的享受。」

更有趣的是,當年與應廣良一起去人大求學的幾位同伴竟也大多良緣喜結。胡建已娶了一位女研究生為妻。他的私營企業力士達有限公司甚至租賃了江西省一家有500多萬元固定資產的國有企業,越辦越紅火。名下擁有年產值2000多萬元的私營永康市鋁業總廠的胡清,則戀上了人大投資系的一位張小姐。

「說心裡話,娶女大學生為妻,絕不是為了趕時髦,給自己臉上貼金。」應廣良解釋道,「剛開始辦廠時小打小鬧,肚裡那點貨倒也勉強對付得了。隨著企業的壯大,技術要更新,管理要上檔次,這就像登樓梯,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了。求知識、求文化的衝動,再加上命運的巧合,這種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的跨城鄉、跨階層的姻緣成為事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