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們的城市 現代都市不是夢

龍港的經歷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

在浙江省,更多的農民城則崛起在專業市場所在的區域周圍。那裡,由於商流的聚散,逐漸形成了城鎮的模樣,在當地政府的有效規划下,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台州路橋的建城歷程似乎更帶有普遍性。

地處東南沿海的路橋,素有「百貨彙集,遠通數州」的商名,從80年代初開始,這裡興起了一股小商品加工和銷售的熱潮,並逐漸形成了四萬人的農民商人隊伍。這期間林林總總的小商品市場在路橋冒了出來,到1990年,在這個只有3.2平方公裡面積的小鎮上竟集中了71個專業市場,其密度之大為國內罕見,形成了一個「無街不市,無巷不販,無戶不商」的路橋現象。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一個小城市化的計畫開始實施了,在短短五六年內,路橋城區面積增加了三倍,常住和流動人口達25萬,各項城建設施也逐步完善。而在路橋建城的全社會總投資中,民間籌措的資金佔到了80%以上。

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路橋的專業市場也進一步發達。

到1995年,路橋的中國日用品商城成交額高達97億元,成為直逼義烏和紹興之後的全國第三大專業市場。由此浙江農民把市場排行榜的前三位都搶到了手。

1996年「兩會」期聞,由國務院制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出台。人們在李鵬總理代表國務院所作的《關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中聽到了這樣一段文字:為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提高經濟效益,發展鄉鎮企業宜相對集中,並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

1997年1月,全國首次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在浙江龍港舉行。

這次會址的選擇本身就非常地吸引人。在全國57個小城鎮試點中,浙江佔到六席,為全國諸省最多,而龍港更是舉國聞名的「中國第一農民城」。在會議上,浙江小城鎮建設的成就引起了各省市的關注。

資料顯示,在1978年,浙江省的建制鎮只有167個,而到1997年初,已發展到965個,增加了四倍多。小城鎮人口達1400萬,約佔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吸引農村勞動力卻已佔到了全省鄉鎮企業勞動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這些小城鎮中的鄉鎮企業產值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五分之四,提供給省里的財政收入佔全省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這些枯燥的數字正凸現出一個生動的事實:浙江小城鎮在全省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已越來越突出,整個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正在加快。

一位《農民日報》記者曾經參加過十年前的那場「龍港對話」。十年之後,他隨會採訪,再到龍港。當他看到了比當年更為劇烈、精彩的變化時,不僅感慨萬千,在一篇新聞中,他信筆寫道:

「當僵化的管理模式、層層疊疊的機構把城市弄得臃腫不堪、舉步維艱的時候,當一個又一個城市病、一道又一道的城建難題讓市長們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更感到了龍港和它的兄弟們的活潑和靈巧。

「也許口糧自理、誰出錢誰建房,這個被雲霧籠罩了幾十年的道理,正是中國城市改革出路的終極所指?

「而這個簡樸的道理在浙江農民眼裡早已成了無需論證的公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