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們的城市 農民城裡無農民

建造一座新城市,單就經驗而言,它對薪一代農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但是,這些年來他們跌打滾爬,早已掌握了一個簡單而實用的方法,那就是:把一切難題交給市場。

搞市政建設沒錢,農民自己掏,甚至連投資超過8000萬元的程式控制電話網也是城內農民按股份籌建的;搞工業區沒錢,還是農民自己掏,誰用地誰出錢,捎帶門前造馬路的錢,這樣廠房建好了,路也修好了;開發灘涂沒錢,仍然是農民自己掏,兩萬畝的灘涂在短短四年內就改造一新;還有引進科技人員、建賓館、造醫院、辦學校、搞文化娛樂中心……十多萬龍港農民把龍港城全給「包」下來了,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便也在這種大包大攬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正是在這種暢快自由的投資建設氛圍中,龍港一日千里,面貌大變。1997年5月,我們在闊別五年之後,再次走在龍港寬敞、筆直的馬路上,環顧左右,目睹的是一道道充滿現代都市氣息的街景風光:緩緩而行的公交汽車,俏麗顯眼的無人電話亭,都市標誌的交通紅綠燈,遊樂設施高空纜車,全國第一所私立外國語學校……一時間我們竟有「當面相逢不相識」的感嘆。

今天的龍港,城區面積58平方公里,已與建國初期的溫州城相當,居民人口增長到了15萬,城內工業企業800家。

1994年,國家統計局對全國數萬鄉鎮進行實力評估,龍港,這個「無中生有」的年輕的農民城,列全國鄉鎮綜合經濟實力的第17位,可謂業績卓著。

那些進城來的農民,絕大多數是市場能人。他們不僅僅帶來了數十億元的資金,更帶來了千絲萬縷的市場網路,這使得龍港迅速成為浙江南部的一個經濟中心和物資集散基地,並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再生毛毯、布角、鋼材、工業品等十大專業市場。其中,再生腈綸毛毯專業市場,以年銷毛毯2000萬條而成為全國之冠。

然而,龍港人的建城步伐並沒有就此停止。在農民城西端。一座規模相當於現有城區面積…半的龍港新城已投入開發。這座新城投資20億元,以一條寬50米、長3.4公里的商業大街為主軸,兩旁是各具持色的龐大樓群,依目前的規劃,其中20層以上的摩天樓字就有將近20座。

這便是今天的龍港,一群「陌生」的農民正在建造的「陌生」的農民城。

就在我們行將離開龍港的時候,又一條龍港新聞吸引了全國新聞媒介的注意力。

根據國務院11個部委關於龍港實行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的精神,經有關部門認可,龍港城區內的農民將在近期全部轉為城鎮居民。在辦理戶口後,居民在入學,參軍、就業等方面將享受與其他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

又是一項電無前例的記錄。

「農民城裡無農民」,無數城裡的報紙、電視用這種讚美、羨慕的語調來報道此事。

在所有城裡人看來,對於他們的農民兄弟來說,還有什麼禮物比這個更貴重?龍港人實在太幸運了。

在龍港,曾發生過這樣一樁真人真事:1987年,一位從宜山農村搬遷來的老人即將去世了。他一輩子賺了不少錢,可就是沒有一張城鎮居民戶口忙,想到留給子孫的還是一個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農門」,臨終時怎麼也閉不上眼。

一度,這件事曾經成為龍港人發憤建城的精神動力。

此刻,老人的願望終於在他去世的十年之後實現了,我們期待著分享龍港人的喜悅。

然而那幾天,在龍港卻沒有看到太多的喜慶景象。很多農民也是從熱熱鬧鬧的報紙、電視上才得知自己已不是農民了。

他們笑了笑,互相遞根煙,又分頭干各自的活去了。

一開始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但漸漸地我們明白了。

如果是在幾年前,這樣的事情一定會讓他們歡騰雀躍,相擁而涕。

但是現在,當奇蹟初現、夢想成真之後,這種待遇,在龍港人的心中卻已經沒有多大的誘惑和分量了。

花幾百元錢辦一份糧食保險,再領回一張城鎮居民戶口卡,這對於早已跨越了城鄉藩籬的龍港人來說,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城裡人所擁有的繁華都市和舒適生活,他們其實已經有了。而他們擁有的創業榮耀和創造激情,卻是城裡人未必擁有的。

或許,他們更願意自己還是一個農民,龍港還是一個農民城,這樣不是更有特點,更醒目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