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好大一片天 「輸出市場」

徐林不是第一個「輸出市場」的人,但他可能是第一個有策略、大手筆地嘗試這一思想的人。他是一個32歲的農民,但他出的課題讓大學裡的教授們蹩渠做了三個月。

他的第一個試驗品是一家空殼市場。

1992年,專業市場熱在浙江如火如荼,還沒有一家像模像樣市場的富陽人坐不住了。他們派出了兩車幹部,走金華,過台州,跑溫州,琢磨人家的市場經。到了龍港,一聽經驗,他們覺得開竅了:為什麼不在富陽也搞一座農民城?

於是,回到富陽,心動不如行動,馬上在城區西北角划出一塊1500畝的土地,拉起一面大旗:浙江第二農民城——富陽農民城。

彩旗飄飄,風光一時。

然而接下去的,就是1500畝的空空蕩蕩,1500畝的茫茫然。

市場好造經難念,富陽人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

這時,飄飄然來了徐林。這位靠搞燈具銷售起家的青年人早就盯著這個市場了,現在他知道,他的機會到了。

聽說有人來救市,富陽上下自然驚喜異常,出城相迎,互道仰慕,兩廂坐定,問計高人。

徐林說,搞第二座農民城,一沒出息二沒出路,要搞就搞第一座溫州城。

須知,如今在杭嘉湖一帶做生意的溫州人不下20萬,但都是借人家的場子唱自個的戲,如果能給他們造一個窩,肯定大受歡迎。況且,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新聞,記者們一來炒,廣告效應也有了。

富陽人拍腿叫絕,這時才明白過來,他們先前從溫州搬來的只是一隻市場的「櫝」,真正的能發光的「珍珠」在徐林的手裡。

徐林說,要辦好市場,首先要把市場放到市場經濟里來辦。聽起來拗口,其實就是要把市場股份化,風險大家擔,別讓政府或徐林一家扛。

1993年3月,「包裝」一新的溫州商城粉墨登場了,一家溫州商城開發有限公司也隨之成立,25位農民大款參股,徐林出任總經理。

一整套的市場推廣計畫開始實施了。為了在全省招募溫州商人,徐林同團省委聯繫。將溫州商城作為當年暑假全省大學生走向市場的社會實踐基地。『時間,數萬名大學生身著「中國富陽·溫州商城」的文化衫,活躍在各地、縣、市。

僅僅半月,首批推出的178間店鋪就一售而空。

徐林覺得自己闖出了一條新路,透過富陽的溫州商城,他看到了不遠處的一道陽光:「浙江人會辦市場,這件事本身就是一個品牌,而辦市場的經驗就是一種無形的商品,為什麼不好好利用一下這個品牌,把浙江的經驗賣個好價錢?」

聽聽很淺白、很勢利、很銅臭味,但細細想想,不正是那麼回事嗎?

但是,到底如何有效地整合浙江市場的優勢,如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營運模式,如何在理論上尋求支持,徐林覺得要做的工作太多了。這一年的5月,他把這幾個問題當作一個課題交給了幾位大學教授,他管這個H曠花錢買思想」。

同時,他趕赴北京,造訪杜潤生等經濟學家。他一邊侃侃而談,一邊虔誠聆聽,這個青年農民恨不得在一夜之問讓自己成為「輸出大師」。

之後,徐林在浙北德清、北京丰台等地籌資圈地,築造溫州商城,「販賣」溫州模式,至今,他仍在為他的「輸出」事業日夜奔忙。

徐林不是唯一一個「輸出」浙江市場經驗的人。

在90年代以前,全國各地的浙江村、義烏街,都是自發形成的,其中不無偶然的因素。而這以後,就出現了大規模、有意識的異地市場建造。

1994年前後,我們一再讀到這類讓人耳目一新的新聞:

上海灘崛起浙江大市場一個建築面積為四萬平方米的浙江商城在繁華地區黃浦區建成,自1994年11月起全面招商,總經理為義鳥商人王政安。據他宣稱,浙江商城將是一座以批發為主的日用品市場,由浙江老闆進場經營。據稱,在招商第一天,就有溫州人一次預定了100間營業房。當地輿論認為,浙江商人涉足上海商業,對聲名遠揚的城隍廟市場構成了威脅……二連浩特出現大型浙江市場——1993年,由浙江上虞人投資建造的國際貿易市場在邊境城市二連浩特竣工。該市場面積1.3萬平方米,投資1320萬元。在招商時,採用了浙江市場較為普遍的集資參股方式,進場企業或個人只要交納6.6萬元,就可獲得一塊展銷場地,使用15年……京城出現浙江商品市場——1993年6月,浙江的一個縣級市瑞安市在北京建造了一座浙江瑞安商品交易廳。該廳位於永安門外沙子口,營業面積1100平方米,據粗略計算,瑞安在京經商者約一萬人。該廳建成後在浙江新聞媒體連做一周廣告,張貼宣傳紙萬餘份,首期開業129個攤位全部爆滿……無論是在哪裡建市場,浙江農民始終把握一個宗旨,那就是嫁接浙江當地的專業市場,為漂泊在外的浙江商販提供服務。正是這種千絲萬縷的聯繫,使那些市場即便在千里、萬里之外,仍然散發出濃烈的浙江氣息,使在那裡經營的浙江商販並沒有孤單無援之感。

一塊塊「浙江飛地」在大江南北堀起,為浙江的市場神話掀開了新的篇章。而我們其實還沒有講述到最具氣魄和轟動性的一頁。

那就是義烏人的「連鎖輸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