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霞光四射 義烏到底有多大?

1995年12月,義烏小商品城第五代市場——賓王市場正式開業。

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國家工商局有關官員、浙江省一些部門的領導及國內重要小商品市場的管理者們紛紛前來祝賀。

站在那座20層高的樓頂上俯瞰義烏,只見上萬個小商品攤位如蛇行龍走,蔚為壯觀,來自全國各地的20萬客商雲聚風散,蜿蜒十數里,陣陣熱浪直上九重霄。

驚嘆、羨慕之餘,那個老問題又一次被提及了:

「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呀?」

面對國內市場界的頭面人物,時任義烏市委書記(義烏已於1988年撤縣建市增嚴高文覺得現在是講講義烏人的「最大觀」的時候了。

「義烏市場的面積是50萬平方米。」這是一項全國記錄,在場的人沒有不知道的。

「小商品市場的周圍是一個20平方公里的工業小區,再外圍是一個由150多個『一村一品』的專業加工鄉村組成的生產基地,目前那裡有4000餘家大大小小的工廠,小商品市場銷售的產品中,有20%是他們生產的。」

噢,人們的目光放長了一點,遠處,陽光普照下的土地上好像正傳來機器的轟鳴聲。

「除了大家現在看得到的部分,義烏小商品市場目前在國內各地還擁有13家分市場。最北的是黑河市場,最南的在海南,它們每年的成交額在80億元左右,70%以上的小商品是從義烏運過去的。」嚴高文不動聲色地繼續說。他知道對於今天在場的尊貴的客人們來說,沒有什麼比這些乾巴巴的數字具有更大的震撼力了,果然他聽到了一陣起起伏伏的驚嘆聲。

在喧囂的氣氛中,那天的談話實際只進行到了這裡,畢竟那不是一個探討問題的最佳場合。

但是,在嚴高文和義烏人的眼裡,義烏還遠不止那麼大。

在近些年的實踐中,義烏農民探索出了一整套嶄新的市場思路。他們辦市場的真正秘訣,並不在於建起了多麼漂亮的市場外殼、運用了多少優惠的政策,而在於他們做好了一篇更深層次的市場大文章。

現如今,一系列與小商品市場相配套的要素市場體系已初具規模:

信息市場一商品的流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信息的流通,誰在信息的交流中佔有了主動,誰也就最終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1993年10月,在小商品市場內掛出了一塊獨特的公司招牌:中國小商品城信息有限公司。以這家公司為依託,一張《小商品世界報》應運而生。現在這張撤紙每周出三期,發行5萬多份,成了市場內的一件搶手「信息商品」。1994年初,在信息公司的努力下,義烏小商品市場與全國最大的39家批發市場和1200家小商品市場實現信息聯網。通過這信息網,現在義烏市場的價格波動及市場行情已影響到國內各大市場,成了全國小商品流通的晴雨表。

聯託運市場一交通便利與否,是一個地方市場發達的重要前提。目前義烏已開闢通向全國127個城市的運輸專線,平均每天發送貨物2000噸,便捷發達的運輸網把義烏同全國各地市場的距離大大拉近了。

小商品技術市場一一近兩年間,義烏舉辦了近十次小商品科技成果、國外新技術、新專利展銷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廠家客商,連不少海外公司也派人前來參展、定貨,了解行情。

從1995年開始,義烏市場每年都要舉行一次「中國小商品名優特產品展銷」,這一展銷已成為中國小商品產業最重要的聚會。

金融市場——在小商品市場內,一個較完善的結算、通匯、存貸服務網路已初步形成。目前,市場內擁有29家金融機構,其密集程度為國內罕見。為了方便客商,小商品市場同全國35個地市建立了通匯業務。1996年,義烏市場的資金吞吐量為280億元,全年資金凈回籠23億元,佔全省總額的三分之一。1997年,義烏又成為浙江省首家嘗試銀行本票業務的試點。

此外,房地產開發、產權交易、人才勞務等要素市場也得到了大力培育。

正如一些專家所描述的,在今日的義烏小商品市場中,除了熙熙攘攘的「客商流」、數以百億元計的「商品流」外,更有看不見的「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這個無形的、卻是更加龐大的市場大網的編織,使有圍牆的「中國第一集市」得到了重要的支撐。眾星拱月式的市場格局的形成,把「中國第一集市」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時代。

「市場並不是造得越大越好」,「市場的先進性首先體現在配套要素市場的發育與成熟」,「市場功夫在場外」……這些新穎、超前的市場新意識是義烏人在實踐之中點點滴滴地領悟出來的。今天的義烏農民已經發現,一直以來,他們需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