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霞光四射 小鎮戰事

這裡是浙江南部的兩個毗鄰小鎮:

溫溪——人稱「浙江西藏」的麗水地區的「東大門」;橋頭——中國商品經濟最發達的溫州市的「西關口」。

兩鎮相距僅13公里,山水相連,世代修好,然而自80年代末以來,這兩個萬人小鎮發生的變遷及相互問沒有硝煙的競爭,卻演出了一段耐人尋味的「小鎮戰事」。

要說家底,溫溪、橋頭都只有一個窮字。兩鎮所在的青田、永嘉均曾是省級貧困縣。

要說「地利」,溫溪好過它的近鄰。

溫溪地處一塊小平原中,104國道穿鎮而過,日車流量達5000輛,境內還有麗水地區唯一的內河碼頭。水陸交通,堪稱浙南第一。

而橋頭夾在兩山之間,距104國道線尚有三公里多塵土飛揚的機耕路,人均耕地只有0.23畝。

70年代末,商品經濟的春風吹拂小鎮。早已在兩分地里走投無路的橋頭人敏銳地抓住了這個「天時」。一對浪跡江湖的單氏兄弟在外地一家紐扣廠門口撿到一堆次品紐扣,帶回橋頭擺起攤來,誰知生意竟出奇地好,在遠近鄉村都出了名,自此『發而不可收,同鎮人競相追隨。數年之內,上千個攤位和100多個家庭作坊式的紐扣工廠紛紛開張,3000多人的供銷大軍奔波於29個省、市、自治區。

全國各地的商販從四面八方擁來,擠進這條泥濘、窄小的紐扣街。沒多少年,橋頭生產和經銷的紐扣已達16大類、1500個品種,佔全國的一半以上,日交易額以數十萬元計。

神話般的經濟奇蹟,震驚了13公里外的溫溪人。以前的難兄難弟一甚至條件還沒自己好——卻一躍成為遠東最大的紐扣市場。

正是在這種刺激下,溫溪人開始大膽地把腳探進了市場競爭的海洋。

這一年,一個聲勢浩大的擂台在溫溪一字排開。

有關部門立下「軍令狀」不惜一切代價,把紐扣市場奪過來。

剛剛闖進市場「百慕大」的溫溪農民和千部們堅信:在以往三十多年行政手段搞經濟中運用得輕車熟路的工作「法寶」

仍將百戰百勝。

由當地政府、供銷社牽頭,籌集巨資,去各地採購來大批各色紐扣,售價比橋頭便宜。

一時間,商販紛紛從橋頭轉向溫溪。

幾天後,橋頭農民應戰:相應降價。

溫溪立即作出反應一一繼續降價,低價競爭。幹部們很自信:勝利在握,前途光明。這邊是陣容嚴整的「政府軍」,那邊是一盤散沙的「農民軍」,勝負不言自明。

雖然一降再降,售價已接近甚至要低於成本,賣出一粒紐扣要賠一分錢。但溫溪人咬咬牙: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終於,橋頭農民不耐煩了。他們潮水般衝進溫溪,迅速將攤頭上所有優質紐扣搶購一空,揚長而去。

很快,橋頭紐扣市價回升到「戰」前。

而此時的溫溪人,資金已耗去大半,殫思極慮,再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反擊。

一場紐扣「肉搏戰」,至此鳴鑼收兵。

「肉搏」失利溫溪人辦市場的雄心並未因此泯滅。一項「築巢引鳥」的持久戰計畫隨之形成。

在以後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們『直在孜孜不倦地從事著這一築巢工程一個佔地21畝,浙江省最大的鎮級車站建成;一條24米寬的標準化商業大道建成;兩座造型別緻的貿易大樓建成;兩座擁有500多個床位的大旅館建成;一個佔地5280平方米的小市場建成;還有日供水基500()噸的自來水廠、11萬伏的變電所、3000門自動電話的郵電大樓,鎮辦公室桌上還裝起了當時連地委書記都沒有的國際直撥電話……數年之內,溫溪征地350畝,建房面積23萬平方米,相當於老溫溪的一倍。

溫溪人傾囊而出,用3600萬元築起了一個現代化的「金巢」。

他們翹首以待,南來北往經商辦實業的「風鳥」們,這下總該翩翩而至了吧?

1992年初,在溫溪,我們耳聞目睹的卻是——五層的天香樓飯店,開張不久便告歇業。服務總台堆滿了毛邊紙,當年恭賀開張的喜匾浮塵滿面、蛛網懸角。

擁有242個攤位的小商品市場中經常營業的只有150多家,商品無特色,攤販比顧客多。五層的貿易大樓和四層的商業大樓俱柵門緊鎖。

一條24米寬的處州大街空蕩潔凈。偌大的停車場有一半長期堆放木材。來往車輛川流不息,卻大多一閃而過。「鳳鳥」仍然直飛13公里外的橋頭和其他更誘人的所在。

一個雄心勃勃、苦心經營的「築巢引鳥」計畫不戰自敗。溫溪的幹部們在痛心之餘更多的是大惑不解:「我們這兒的設施遠比橋頭好,為啥吸引不了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