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陽光下的渾沌 火燒溫州鞋

與柳市的低壓電器相比,「溫州鞋」在消費者中間的「名聲」也許更大。

有人戲言,在最近十年間,某地出產的—種產品,到了「舉國共討之」地步的,除了福建晉江的假藥外,大概就是溫州的皮鞋了。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溫州人說起他們的皮鞋時的神情,卻比說起柳市電器時要複雜得多。

至今,在溫州,不少人仍覺得溫州鞋的命運多多少少有點冤。

「說起溫州鞋,那真是大苦大甜一言難盡。」鞋匠王躍進「我記得有一次,有個外地人走過我的鞋攤。我看見他的皮鞋特別漂亮,就收了鞋攤跟著他,一直跟到飯店。他起疑心了,轉過身問我,幹嘛跟著他。我說,你的皮鞋漂亮,能不能賣給我。他說我已經穿了一年多了,怎麼賣給你?那時他准認為我瘋了。但我執意要買,結果我花一千塊錢買下了他那雙穿了一年多的義大利皮鞋。」

有了這雙鞋,王躍進請了三個小工,開起了自己的第一間鞋鋪,並依著那雙鞋的樣子,做了上萬雙皮鞋。

王躍進的故事幾乎便是溫州皮鞋的興旺史。

80年代以來,從仿製起步,溫州人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使國產皮鞋趕上了當時世界的新潮流。他們做出了中國第一雙豬皮皮鞋、第一雙硫化粘膠皮鞋,到1987年,溫州皮鞋產量達到2400萬雙,幾乎佔到了全國的一成,並超過我國傳統的皮鞋生產基地上海市三成。還有人做了估算說,全國每兩人中必有一人穿的是溫州皮鞋。

在溫州,最大的鞋市出現在鹿城區,區內的來福門鞋革市場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皮鞋專業市場。而在這個區內,就有大大小小1254家皮鞋廠。規模之大,令人咋舌。

然而,也就在那幾年,幽靈「附」上了溫州鞋。

1985年,南京一位消費者投書《經濟日報》,稱她買了一雙高跟鞋,誰知穿了一天就掉了跟,仔細一看,竟是用漿糊粘起來的,而所謂的真皮也是仿牛皮的合成革。

此文一出,輿論大嘩。

一時間,「一日鞋」、「晨昏鞋」、「禮拜鞋」的帽子就一頂頂地套在了溫州鞋的頭上。有報社還做了一個統計,在全國十大主要城市中,消費者投訴最多的皮鞋,就是溫州鞋。

「那時的來福門市場,就像是皮鞋的海洋。整個溫州,差點就被來買鞋的外地人淹沒了。一雙皮鞋,批發價只要20元,而幾年前物價還沒漲的時候就是這個價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對頭了。」王躍進回憶說。

高潮出現在1987年6月。

那個月,先是在杭州鬧市區的武林廣場,市民們把上千雙溫州鞋堆成小山,一把大火燒掉。繼而這把火燒到了南京市、長沙市、株洲市……很快,全國各大中城市紛紛驅逐溫州鞋。

無數商場掛出「奉勸顧客,勿買溫貨」的招牌。

當時剛剛出任溫州市市長的陳文憲回首那段時光不由苦笑,那時他三天兩頭會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郵包。到郵局領回一打開,是一雙溫州產的破皮鞋。

「火燒溫州鞋」所帶來的結果,是使全國商界對浙江市場的印象大壞。

隨著溫州鞋的足跡所至,迫打之聲一路不絕,而一句句讓浙江人難堪的順口溜也開始流傳在城鎮街巷:

「打假首自浙江始!」

「本店不售溫州貨!」

「排溫運動!」

「在浙江的市場里,除了人是真的外,其餘的都是假的。」

更難聽的是,人們把滿天飛的溫州產品蔑稱為:「瘟(溫)疫。」

真可以說是「禍不單行」。到1990年,一個飛來橫禍」又砸向溫州鞋。

那年9月。新華社播發了一條700來字的通稿,題為《商業部長買鞋上當記》。

新聞說,7月12日,商業部長鬍平在湖北考察時,逛了逛武漢百貨商場,在皮鞋櫃檯前,他看中了一雙帶網眼的稼色牛皮鞋,於是付款49.5元,買了下來,併當場穿上,繼續參觀。

13日下午,胡平回到北京,誰知到家一脫鞋,就發現右腳那隻鞋的後跟已掉了一塊。他一細看,這雙鞋既沒有商標,又沒有生產廠家,只是鞋底上有「上海」兩字。

數日後,在11城市商業局長會議上,胡平談到此事時大為氣憤,說道:偽劣產品,實在可惡。輕工部部長曾憲林表示,將就此事進行追查,並在年底舉辦一個假冒偽劣鞋的展覽會。

由於這條新聞簡短生動,幾乎全國所有的報紙、電台和電視台都採用了。而幾乎所有的人在看了這條新聞之後,都「直覺」到,套在胡部長腳上的鞋,肯定是溫州鞋。

儘管事後的追查表明,那雙鞋的鞋面是武漢生產的,鞋底足j二海貨。但是,輿論的一時傾瀉,則全部倒在了溫州人頭上。

溫州皮鞋再次在全國各大城市遭到清剿。

乇躍進說,那年年初在北京擺鞋攤、租賃皮鞋櫃檯的溫州人有一萬多人,到年底就起碼有七成左右的人被「趕」出了京城。原本熱鬧非常的來福門鞋革市場在經受兩次衝擊後,也顯得蕭條了起來,「溫州鞋那時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也實在是太臭了,吃了冤枉虧也沒處訴苦。」說到那件事,王躍進唯有搖頭不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