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突圍在曙光中 築巢引來大老鷹

1988年10月,好歹,市場是給辦起來了。

辦市場的初衷,大家是心照不宣的:經營者以紹興人為主,主要是築巢引風,推銷紹興布。

可是,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發生了:巢是築好了,引來的卻是老鷹。

市場一開張,買布的客人還沒來多少,賣布的同行卻聞到「腥味」接踵而來了。先是距離最近的溫州人,跟著是老對手江蘇人,再後面是南邊的廣東人。與這些溫州人、江蘇人、廣東人同時來的,便是潮水般的外地布。

看來,縣政府當初的市場定位是準確的:搞專業的化纖面料市場,否則哪來那麼多的廠家加盟。

但是,那麼多外地布湧進來搶飯吃,這可不是紹興人的初衷。更要命的是,在這樣的群雄紛爭中,紹興布竟然弄得個土頭灰面。

原來可以賣十元錢一米的布,現在卻只能賣七八元一米了。原來還零零散散銷得出去的布,現在是死活不動了。

這是市場對紹興人的第一次打擊,誰知第二次的打擊更加沉重。沒過多久,市場里又先後冒出了來自香港、台灣的賣布商,他們帶來的是港台及韓國、日本的花布。這種內外夾攻的架勢,簡直把紹興人逼得透不過氣來。市場辦起來。卻使得許多企業庫存加大,雪上加霜。有資料說,在1990年10月前後,市場內的紹興布有40天左右一米未賣出。

在那個時候,市場讓紹興人「丟臉」的事一樁接一樁。原本,紹興布在杭州市場還動銷得較快,那是紹興供銷員們拚命保住的一塊「屬地」。但是,自打市場辦起後,杭州的商家到紹興一看,喜歡上江蘇、廣東貨了,於是,杭州各大商場中的紹興布專櫃一個又一個地少去,說到罪魁禍首。還是那個要命的市場。

市場辦到這種田地,似乎已成了一團濕手乾麵粉一一昨捏咋不像。本來就對市場持懷疑態度的農民廠長們受不了了。

有一段時間,雪片般的聯名請願書、意見書飛進了紹興縣府大院,飛上了縣委書記和縣長的辦公桌。氣沖沖的字裡行間都是同一個意思:市場把紹興布和紹興人給坑苦了,現在請政府替我們做主,要麼關門,要麼限制外地客商進場,否則,「紹興輕紡業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據說,有一位筆頭較好的廠長下筆干言,列出市場的「十大罪狀」貼在市場的大門口。

據說,還有人大代表為此事鄭重其事地向縣人大提交議案。

據說,有些性急的經營戶宣稱,要抱個炸藥包把市場給炸了。

戴仲明算是當時「鬧事」最凶的一個領頭人,「那會兒,我上縣府、拉簽名,比誰都鬧得歡。我還去找了當初動員我進場的那位幹部,對他說,我想退場了。如果能把市場關掉,我願意再出7000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