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突圍在曙光中 星火可以燎原

1986年10月28日,對於義烏小商品市場乃至整個浙江專業市場來說,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當日,國內最權威的新聞媒體《人民日報》在頭版對義烏的市場經驗進行了引人注目的報道,同時,配發了一篇比新聞本身還要長的評論員文章,其標題就是一聲響亮的呼喚;《大興民間商業》。

文章寫道:

「義烏縣發展民間市場,培植市場機制,引導農民背靠市場搞活經濟的做法,對我們下一步如何發展農村商品經濟很有啟示。

「農村在完成以家庭承包製為主要標誌的第一步改革後,怎樣引導農民發展商品生產呢?顯然,過去那種依靠指令性計畫、自上而下地指揮生產的老辦法不行 了。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已經取得獨立商品生產者地位的近兩億個農戶,他們有自主決策權,可以和社會各方面發生橫向聯繫。在這種條件下只有把市場機制培植起來,才能引導農民 逐步進入市場,通過市場交換來友展商品生產。也就是說,要積極地把過去高度集中、只依靠行政命令的計畫經濟,改為以多樣化、多層次的市場為基礎的有計畫的商品經濟。

「在農村,尤應提倡積極發展由農民和農民群體組成的民間市場。

「……義烏經驗證明,興民間商業有利於培植市場機制,這是農村第二步改革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這篇評論員文章,沒有把農村商品市場僅僅看成是「拾遺補缺」,它把發展農村商品市場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高度:

「強國富民的力量源泉於干百萬人民之中。發展民間市場的根本意義是,使干百萬農戶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國家的經濟開發進程,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利益,從而使經濟發展具有強大活力,形成充滿生機的發展格局。

「民間市場容易把千家萬戶的商品生產,同F變萬化的社會需求銜接起來,這是僅僅靠國營商業一家難以做到的。

「民問商業作為一條不受行政區域限制、利益與效益緊密結合、靠供求關係調節的流通渠道,將加快城鄉貫通和商品交換,它有利於促進整個市場網路的形成。」

《人民日報》的報道和評論,使義烏一夜之間成了全國明在以後的數月里,國內許多縣市的農民就是 拿著這張報紙,尋到了義烏。許多地方領導也是在這張報紙的指點下,趕到了義烏,領略了第一道市場經濟的新風景。而義烏的許多經營戶,也剪下這張報紙,貼在牆上,揣在懷裡。至今,在不少經營戶的家裡還珍藏著這張報紙。

發生在義烏的奇蹟——一個既沒有地緣條件,又缺乏資源優勢的山區小縣城居然能夠辦出一個轟動全國的大市場,讓數以萬計的人們趨之若鶩——這一火辣辣的事實,在上千萬浙江農民的眼前閃現出了一道耀眼的曙光。

市場如同一個伸手可及的希望,迅速地點燃了人們的脫貧之火。正是在這樣的曙光之晨,希望致富的農民開始突圍了。

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就這樣不期而至了。

他們突圍,突破了地緣的限制;他們突圍,突破了觀念的束縛;他們突圍,甚至突破了橫亘在城鄉之間的那遭深深的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