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風雨洗禮 「銅像級」縣委書記

1992年,小商品市場管理處接待了一群特殊的義烏農民。他們拎著一隻沉甸甸的蛇皮袋,一拉開,裡面裝滿了現金。

當時接待他們的老何,如今還在管理處工作。他一開始很緊張,不知出什麼事了。

「小商品市場馬上到建市10周年了,我們想表點心意。」

老何心裡的石頭落地了,「但是你們拿那麼多錢來於什麼?」

農民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還是一位青年人開了口:「我們想樹一尊像,我們幾個是代表大家來的。」

老何又有點緊張了,什麼像,別是財神菩薩什麼的,這回看來還挺認真的,那勸阻起來可要費好大一番口舌了。

然而,農民們接下去的話又出乎他的意料。

「我們想為謝書記樹一尊銅像。」

他們所說的謝書記,就是1982年出任義鳥縣委書記的謝高華同志,當時他離開義烏已經八年了。

那是一個瘦削矮小的中年人,頂多九十來斤,一米六五還不到,走在馬路上,像是一朵棉花在飄。

但是,就是這朵「棉花」,在金衢盆地已經流傳成了一位極富魅力的傳奇人物。據說,當時為了小商品集市到底能不能辦下去,縣委、縣政府開了三次辦公會議,可還是意見不統:。

在滿屋子的煙霧中,謝高華把手『揮:實事求是辦,大家到人民群眾中去尋找答案。

然後便有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農村、街道、機關的大調查,辯論,交流,對抗。

據說,最後是一位瘸腿老頭的經歷讓謝高華和他的同事們下了決心。

這個老頭是華溪村人,過去每年伸手向國家要救濟,四十多歲還討不起老婆。

1980年以後,他在別人的鼓動下也加入到了商販行列,他拄著拐杖到江西進貨,僱人發送,就這樣兩年下來不但娶上了老婆,還存下了萬把塊錢。

據說,當時謝高華正在華溪村搞調查,聽到這個例子他激動地一拍大腿,直起身來,大聲說:好,這不是很能說明問題了嘛!

謝高華在隨後的縣委、縣政府擴大會議上是這樣講的:敲糖換毛是我縣的一大優勢,應予以大力支持。小商品市場是根紐帶,必須加強管理,把它辦好。

1982年8月25日,義烏縣政府宣布,自9月5日起,正式開放稠城鎮小商品市場。

同年11月25日,義烏縣委、縣政府召開農村專業戶、重點戶代表會議。會上,縣委書記謝高華提出「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

馮愛晴是當年參加代表會的專業戶之一。她在義烏也是一位很出名的人,小商品市場的第一張工商營業執照就發給了她。

她曾經多次作為商販代表,向縣領導直陳意見,同謝高華也是老相識了。

她回憶說:「開代表會那天,我就坐在第一排,跟謝書記面對面。他的眼睛裡滿是血絲,看來熬了好幾個夜。那『四個允許,是他一字一頓從牙縫裡逼出來的,他說完後,會場上一片寂靜,很多人的眼淚都掉下來了。」

時至今日,人們可能已經很難真切地體會到這「四個允許」所帶來的巨大的衝擊力和解放力了。

也無法真切地體會到,當年謝高華和他的同事們所承擔的巨大的精神壓力。

因為,無論是專業市場的正式開放還是「四個允許」,在當時都是直愣愣地沖著某些政策「高壓線」撞去的。

在1979年到1982年期間,全國沿海許多地方都出現過市場萌芽的現象,但是,當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同原有的僵硬體制發生碰撞的時候。不少人選擇了逃避和退縮,有的則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無數脆弱的「市場胚胎」便在這樣的氛圍中悄然夭折了、萎縮了。

哪怕是在開風氣之先的浙江省,也是到1984年3月,才公開提出「搞活流通,促進商品生產,發展集市貿易,支持個人販運活動」。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在80年代初那場市場經濟與計畫經濟的拉鋸戰之中,基層黨的幹部和政府官員扮演了一個非常微妙的角色。這時候,便湧現出了一大批尊重現實、勇於創新的地方幹部,他們適時地成為了農民群眾的領頭羊、專業市場的接生婆、創業精神的捍衛者。

1992『年,有記者採訪謝高華。重提往事,謝高華仍然非常激動,他說:做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種紅薯。封建官吏尚能如此,何況我們共產黨的幹部。

如果沒有謝高華和他的同志們,義烏小商品市場能否走到今天,確實是一個疑問。正是這些敢於對現實、人民和自己負責的幹部,在一個特定時刻的勇敢堅持,成就了一段輝煌的神話。

其實,謝高華的銅像能否在義烏樹起,已無關緊要了。

他和他那一代的共產黨幹部已經被演繹成了一個個活生生的傳奇人物,他們的功名,將從此流傳民間。

1982年底,義烏小商品市場攤位激增到7001983年底,又激增到1050個。

當年7月,義烏縣政府投資58萬元,建造起一個佔地20畝的攤棚式市場,場內全部是水泥地面,鋼架玻璃瓦。區別於先前的街巷交易。它被稱為是第二代小商品市場。這也可能是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專業市場了。

1984年,市場攤位增加到了1800多個。

同年,義烏縣在全國第一個明確地提出了「興商建縣」的戰略方針,這也是謝高華為義烏做的最後一項工作。這一年的11月,他調離義烏。現在,他是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萬事開頭難,謝高華作為第一位為專業市場拓荒開路的地方幹部而被義烏人民所惦念。然而,當我們的目光離開正在敘述中的t984年時,我們又會發現,謝高華並不是唯一的。從提出「興商建縣」到「辦活市場,百業興旺」,到培育起一個多類型、多層次、配套完整的市場體系,一任一任的縣領導-不斷推動小商品市場登上新的台階。

這些幹部,向人民學習,在實踐中探索,漸漸地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市場通」。而那種接力棒式的發展思路,也終於使義烏走出了一條堪為全國楷模的市場之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