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會當凌絕頂 「辦市場,看浙江」

「辦市場,看浙江。」

沒有什麼比這六個字更能讓浙江人感到自豪了。

在當今這場以發展現代市場經濟為目標的中國經濟改革大潮中,浙江人以其獨特的方式拔了頭籌。

這些年來,無數的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趕赴這裡,巡行在那些不知名的山村裡,流連在土頭土腦的江南農民中間,他們真的被迷住了。

杜潤生,這位元老級的經濟學家、中國農村問題專家,是最早注意到浙江專業市場萌芽的有心人之一。1985年春天,他隻身到浙南各地考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問,表現出特有的興趣。

在回答新華社記者的採訪時,他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市場是個大概念,我們過去把市場理解得窄了,還是沿襲那個『日中為市』的舊概念。為什麼浙江的專業市場特別發達,值得研究,偶然性和必然性總是結合在一起的嘛。」

當年5月,《解放日報》發表文章討論溫州十大專業市場的運營特徵,並第一次公開提出了「溫州模式」。

而在當時的國內,「市場」還是一個相當敏感的名詞,在一些保守的地區,這還是一個帶有「資本主義氣味」的禁用詞。而在浙江,它已成了農民們擺脫貧困的「金字真言」。

1986年2月,全國政協副主席費孝通先生聽說溫州有一套與蘇南不同的模式,便興沖沖地到溫州考察八天。這位身兼國家領導人及著名社會學家雙重身份的老人馬不停蹄地走了二十多個村鎮。他先是一聲不吭,光聽不說,漸漸地他覺得有話要講了,再然後,他覺得非講不町了。

他說:浙江的市場有兩大特點,一是以商帶工,二是小商品大市場。

他說:浙江的專業市場和百萬購銷員,造出了一個「民間流通網」,這個事情,意義重大。

他說:蘇南模式是「牛郎織女」,溫州模式是「八仙過海」。

我這趟溫州是來對了,農民給我上了一堂課。

也就是從此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浙江,往往要選一個市場去走走。

199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考察杭州四季青服裝市場和永嘉橋頭紐扣市場;199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考察溫州來福門鞋革市場;1991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考察溫州東方燈具市場、樂清柳市電器市場;1992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鵬考察樂清柳市電器市場;199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考察甌海不鏽鋼市場;1997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考察義烏小商品市場和樂清柳市電器市場……這些最高決策層人士的行蹤往往也為浙江的專業市場做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動廣告。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浙江人辦市場的名氣越傳越大。

從現有的資料看,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Mathire博士,可能是第一位關注到中國專業市場現象的西方學者。

1987年5月,這位能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給自己起了個中國名字的「馬紫梅」博士,站在了擁有5400個攤位的義烏小商品市場前。她後來形容當時自己的驚訝,「不亞於看到了一處從未發現過的異域文明」。

她原本是打算到天台國清寺去的,中途安排在義烏吃午餐,飯後有人給博士安排了…個節目,陪同的中國翻譯便熱心地把她帶到了市場。

在她的眼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操著各省口音的農民,像中了魔似地趕到這個小縣城,然後又大包小包地往百里千里外的家鄉趕。

Why?

據當年陪同馬紫梅博士的義烏縣委幹部回憶說,馬紫梅博士一口氣問了六個「why」:

這些農民是怎麼找到這裡米的?

這麼遙遠的運輸,還會有利潤嗎?

為什麼這裡的商品會那麼便宜?

上面的三個「為什麼」,義烏幹部還能使出渾身解數來一一應答,因為每一位到義烏市場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擺出這三個問題,而洋博士後面的連珠炮式的提問,卻把大家難住了:

為什麼美國在工業文明初期,沒有出現過像義烏小商品市場這樣的超大型專業市場?

為什麼在歐洲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

為什麼一場前所未有的專業市場熱潮,會偏偏出現在20世紀末的中國,而在中國,晟大、最著名的專業市場群又會出現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省?

此刻,這位來自美國的洋博士彷彿置身於一個陌生的海灘,一些不知名的、美麗的貝殼深深地吸引了她。

據當時的《經濟生活報》報道,「最後,馬紫梅學者高興地說,義烏小商品市場是中國農村經濟繁榮的一個典型」。

女博士臨走時還買了一打尼龍襪子帶回美國,摺合美元為0.6美元。

「不可思議地便宜。」

由於資料的短缺,我們無法獲悉馬紫梅博士離開中國後,是否去尋找過她遺落在義烏的六個「why」。

但是,這些「為什麼」,無疑已經使浙江農民成了一則傳奇的耀眼主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