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回歸 發展與公平:2013年的雙重困境

2012年年底,中共「十八大」選舉產生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此時,改革進入第三十五個年頭,中國經濟如同一艘帆船,駛進了一段看似平靜卻暗流涌動的大峽谷。

其一,「三駕馬車」成跛腳之勢,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外貿經濟受國際環境影響始終復甦乏力,外貿物量的增速只有5.7%,大量外向型中小企業歇業破產;一直是內需和地方財政收入支柱的房地產從2009年年底開始因過熱而遭到嚴厲調控,受其影響,鋼鐵、水泥、機械裝備等重型產業全行業虧損;中央政府從2012年5月起再次押寶於投資,加大了鐵路、城市軌道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在2012年,全年GDP增長7.8%,創下自1999年以來經濟增速的最低值。

其二,貨幣嚴重超發,通貨膨脹壓力巨大。2003年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寬鬆貨幣政策時期,年均的貨幣增發量一直是GDP增速的2—3倍,廣義貨幣總量從2002年年底的18.3萬億元猛增到2012年年底的97.4萬億元,一舉超過美國的8.8萬億美元,成為全球貨幣發行量最大的國家,而中國的GDP只有美國的52.5%。

其三,實體經濟持續低迷,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因產業轉型乏力以及受地產調控的拖累,處於產業中下游的製造業普遍開工不足,而一直依賴土地收入的縣市財政捉襟見肘,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從2008年的1萬億元增加到11萬億元,不堪其重。為了完成經濟增長的「硬指標」,各地政府不得不「飲鴆止渴」,一方面加緊對民間的徵稅,另一方面仍然瘋狂投資。

除了經濟面的「發展困境」之外,更大的「公平危機」發生在社會層面。

三十多年的改革總體而言,是一個全民普惠的過程,然而,受惠的比重卻大有不同,根據多家機構的數據顯示,中國當前的基尼係數已接近0.5,這意味著貧富差距的拉大,財富分配的極不公平,因此,在知識界,對「權貴資本主義」的警告不絕於耳,在民間,存在著仇富、仇官心理。2013年的中國,似乎正在成為一個「失去共識的年代」。那些耳熟能詳的鄧氏語言如今都被打上了質疑的問號,比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是硬道理」,等等。

百年現代化進程中的幾個原則性理念也遭到了空前的質疑。

中國的現代化開始於一個巨大的歷史悲劇,列強入侵,帝國贏弱,如李鴻章所疾呼——中國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所以國家強大成最強烈乃至唯一之全民共識。時至今日,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然超越日本,而且將在未來的十多年內超過美國,不可謂不是一大強國矣。於是,在許多國民心中,新的問題已經油然而生:國家富強,與我何干?如果我的國家是全球第二或第一大經濟體,可是,我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我的家園要被強拆,我的子女要喝毒奶粉,那麼,強國的意義又在哪裡?強國與利民本是相互依存的命題,當後者不至,前者自然暗淡。

當今中國的四大利益集團都形成了各自的利益格局,而且均非常強大,擁有各自的話語權和利益判斷標準,然而,共識缺乏,目標多元,公平——政府與民間的公平、中央與地方的公平、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公平——成為一個最為重大、亟待化解的社會改革命題。

若將2013年放諸「歷史的三峽」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