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回歸 1998年的「三駕馬車」

1998年3月,朱鎔基當選新一屆的國務院總理。在全國「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即席慷慨發言,宣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正是在這一年,他為日後的中國經濟打造出了「三駕馬車」。

從1997年夏季開始,美國的對沖基金狙擊亞洲各國貨幣,引爆「亞洲金融危機」,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及韓國的資本市場相繼失守,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中產階級財產分別縮水50%、61%和37%,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和泰國的居民資產則跌去了44%、43%和41%。金融風暴肆虐周邊各國和地區,自然會影響到中國的產業經濟和民眾心態,股市陷入低迷,消費市場更是一派蕭條,到1997年中期,全國的工業庫存產品總值超過了3萬億元,出現了「結構性過剩」的現象。朱鎔基曾在會議上承認,95%的工業品都是供大於求,「東西多了,沒有不多的」。更讓人擔憂的是,當時國有企業的下崗工人總數達到了創紀錄的1275萬人,其中只有少數人找到了新工作。1998年6月,長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個省市受災,死亡數千人,經濟損失巨大。在金融危機和天災的雙重打壓下,中國出現了自1988年之後的又一次大蕭條。

正是在這種「稍有不慎,便可能跌入萬丈深淵」的時刻,朱鎔基以三大經濟政策,將中國經濟拉出泥潭。

首先,啟動城市化建設。朱鎔基宣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2001年間,政府發行長期建設國債5100億元,各大國有商業銀行發放同等額度的「配套資金」,主要投資於基礎設施建設,如修建高速公路、鐵路和大型水利工程等,同時,中央銀行先後七次降低存貸款利率,增加了貨幣供應。

其次,開放外貿的進出口自主權。國務院相繼出台政策允許民營企業自營出口,大大刺激了外貿的積極性。亞洲金融危機後,亞洲四小龍經濟元氣大傷,相對而言,未受重創的中國經濟則出現了「水落石出」的效應,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開始遠征全球,從而催生了「中國製造」的繁榮景象。

最後,刺激內需,開放房地產市場。1998年7月,同務院作出重大決定,黨政機關一律停止實行了40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幾乎同時,中同人民銀行頒布《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的服務。這兩大措施,直接刺激了房地產業的復甦。

這三大政策分別著力於投資、出口和內需,由此構成拉動經濟復甦的「三駕馬車」。在哀鴻遍地的1998年,中國經濟率先觸底反彈,「否極泰來」。正如全球經濟史上一再發生的景象一樣,一次重大的經濟危機往往會伴生出一個經濟強國,在危機四伏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中國幸運地扮演了這樣的一個角色,它不但沒有被擊倒,甚至逆流而上,一舉取代日本而成為亞洲經濟的火車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