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制經濟」 地方自治的試驗

中央集權羸弱,意味著地方自治空間的加大。北洋政府時期出現了三種自治的試驗:

一是軍閥自治。如張作霖父子在東北、閻錫山在山西、李宗仁在廣西、陳炯明在廣東,都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號稱「模範省」。其特點是:產業務求完備,自成一體;注重農業、教育和基礎設施投資;以鄰為壑,家國不分。這都是諸侯經濟的典型表現。如統治山西三十餘年的閻錫山曾創作《努力實現歌》:「無山不樹林,無田不水利,無村不工廠,無區不職校,無路不整修,無房不改造,無人不勞動,無人不入校,無人不愛人,無人不公道。」宛如桃花源或社會主義的理想圖卷。他在山西境內修鐵路,刻意不採用1.435米的標準軌道,而修1米窄軌,其意就是「閉門成市」。

二是商人自治。民國初年,各地的咨議局以及商人總會擁有財力和武裝力量,聲勢強大。1923年3月,漢口總商會向國內各主要城市的商會發出了一份《保護商埠安全議案》,提出仿效中世紀歐洲的漢薩同盟,建立一個「真正的城市聯盟」。1924年,直系、皖系軍閥交戰,上海的行政體系全數癱瘓,時任總商會會長的虞洽卿發動聲勢浩大的募捐活動,平定混亂局面,他大膽提出「廢使、撤兵、移廠」 三項主張,要求建立上海非軍事區,段祺瑞政府任命虞洽卿為淞滬商埠會辦,一時成為上海最高行政首腦。在以後的三年里,總商會成了上海的實際管理機構。企業家階層的參政和自治理念得到了自由派知識分子的呼應,胡適、丁文江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的概念,所謂「好人」,就是知識分子和企業家階層,「即以從事農工商業及勞動者執政,而除去現在貴族軍閥官僚政客等無職業者執政」。

三是建設模範城市或實驗公社。此舉以南通張謇為最傑出的實踐者,從1903年開始,張謇就致力於家鄉南通的城市建設,大生紗廠的很多利潤都被他投入到了公共事業上。張謇在這裡創辦了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話劇劇場和圖書館,南通成為當時全國最出名的新興城市之一,梁啟超稱之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1922年,朱葆三在上海郊區購置1000畝地,設想建造一個類似南通的實驗城。而榮家兄弟則嘗試著在無錫的工廠里搞一個「勞工自治區」。後世以他們為榜樣的,有重慶北碚的盧作孚和福建集美的陳嘉庚等。

從1894年張謇下海從商到1924年虞洽卿「會辦」上海,這30年是中國商人階層的光榮時期,他們逐漸控制了幾乎所有的重要產業,並在民間擁有強大且正面的影響力——1922年,北京、上海的報紙舉辦「成功人物民意測驗」,投票選舉全國「最景仰之人物」,70歲的張謇得票數最高。兩千年以來,商人階層在國家事務中的重要性,此前從未達到過如此的高度,之後也望塵莫及。

然而,由軍閥、商人及自由知識分子共同參與的這些自治試驗,最終都被證明是無效的。其根本原因在於,它們因缺乏廣泛的民眾基礎和政治理論支持,而顯得幼稚和缺乏持續性。在一個現代國家,自治政府及議會制度的真正確立,需要自由或穩定的社會環境,在那樣的社會內部,各種利益集團以公平協商的方式共存,可是,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內亂遠未停止,暴力隨時可能打斷和平的努力。因此,白吉爾把這一時期的失敗,稱為「一個不自由年代中的自由主義的失敗」,她評論道:「資產階級的作為,通常顯得模稜兩可,缺乏條理和毫無效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它所處的政治地位的性質不那麼明確的緣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