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洋務運動進入第三個階段,變革主題由經濟領域迅速地向政治領域推進。

1904年,張謇為張之洞起草《擬請立憲奏稿》,一時間「奏請立憲之說,喧傳於道路」,一場意在仿效日本的立憲運動拉開帷幕。也就是說,在市場化的經濟改革行至半途之際,政治改革的需求呼之即出。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則試圖以武力推翻帝制,改良與革命開始一場驚險的較量。

在朝野的共同推動下,1906年9月1日,慈禧終於下達「預備立憲詔書」,同年11月,張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預備立憲公會,入會者都是一時精英。侯宜傑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一書中用大量的事實證明,體制外文人及商人階層是立憲運動最強大的推動力。在推動立憲的過程中,各級商會形成網路,並逐漸學會英國式商會的自治和民主管理。在預備立憲公會等組織中,商人占明顯優勢。如侯宜傑所言,商人們認識到「今日中國之政治現象,則與股份公司之性質最不相容者也。而股份公司非在完全法治國之下未由發達,故振興實業之關鍵在於通過立憲確立法治,限制政權,保障民權來改良政治環境與政治組織」。

在民間熱情被徹底調動起來的環境中,根本沒有做好心理和制度準備的中央政府處在了無比尷尬的境地。在兩年多的時間裡,朝廷一再拖延召開國會的時間,甚至以「明圖煽動,擾亂治安」的罪名査禁各地的立憲社團。民間失望情緒濃烈。1908年11月,光緒、慈禧在兩日內相繼去世,朝野失去談判的「最大公約數」。之後執政的「皇族內閣」全面排擠漢人大臣,武力彈壓各地的立憲請願活動。

就這樣,清政府儘管在經濟改革上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進和開放,但是在政治改革上則猶豫搖擺和缺乏遠見,它相繼失去了洋務派、維新派、知識分子以及工商階層——幾乎所有群體的信任,顛覆式革命已成必然之勢。

1911年,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化。甲午之後,大興鐵路漸成熱潮,朝廷將之當成國策,民間看到巨大利益,國際資本也不甘失去機會,於是,鐵路成了各方爭奪和博弈的最大熱點。從1904到1907年間,各省成立18家鐵路公司,其中,13家商辦、4家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僅有1家為官辦,數以十萬計的民眾購買了鐵路股票。國有化政策對保護民間股份毫無考慮,政府只還給民間股東六成現銀,另四成為無息股票,也就是說,投資人不但沒有任何的投資收益,還承擔了四成的損失風險。在中國的現代化歷史上,這是繼1884年李鴻章奪權輪船招商局之後,又一起嚴重的「國進民退」事件。

「路權回收令」頒布後,各省商民群起反抗,其中以湖南和四川最為激烈,長沙群眾舉行萬人集會,並號召商人罷市,學生罷課,拒交租稅以示抗議。四川組織保路同志會,宣誓「拚死破約保路」。四川總督槍殺數百請願群眾,民變驟生,清朝廷緊急抽調湖北新軍馳援四川,導致武漢空虛,10月10日,在同盟會的策動下,數百新軍發動起義,星火頓時燎原。這就是推翻了千年帝王統治的辛亥革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