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唐朝在四大制度建設上的最大貢獻是推行科舉制。

科舉始創於隋,奠型於唐。政府通過定期考試來選拔官吏,考試的內容是研習儒家經典——有人計算過,它們的總字數在90萬字左右。這種定期考試從公元605年(隋大業元年)開始實行,到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為止,整整 實行了1300年,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是對軍爵制 的演進,從此,文武二士都擁有了公平地進人體制內的通道,不再成為反對的力 量。早在唐代,就有人發現『其中的奧秘,趙嘏曾賦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 得英雄盡白頭。」科舉制度造成知識階層對國家權力的絕對依賴,在這個由「規 定動作」組成的考試行動中,知識分子首先喪失了獨立存在的可能性,進而放棄 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從這一制度確立之日起,曾獨立存在的知識分子階 層在中閏歷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社會精英中的第三個集團——商人階層,則仍然被排斥在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規定「工商雜類不預士伍」,緊閉商賈從政之門。其子唐太宗李世民也主張將商人排斥在主流社會,特別是政治圈之外。他曾囑咐重臣房玄齡:「朝廷的各種官位,都是為賢人準備的,那典工商雜流,即便人才出眾,也只可以讓他們多多發財,一定不能授以官職,使得他們能夠與賢人君子並肩而立,同席而食。」 這段話在後世非常出名,被歷代治國者奉為圭臬,視為一項毋庸置疑的基 本國策。此外,唐太宗還在服飾上對各種身份的國民進行區別,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穿緋綠的官服,胥吏的衣服是青色的,一般百姓穿白色的,軍士穿黃色的,而商賈則必須穿黑色的。

在政治經濟史的意義上,科舉制是對世族模式的一次徹底「反動」。過去數百年間,世族模式和莊園經濟困擾著歷代治國者,幾乎鮮有改造成功者,王莽改制,十年而亡,劉秀「度田」,不了了之,東漢政權的羸弱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紛亂,莫不與此有關。直到科舉制出現,才從制度上切斷了世族繁衍的根源。

唐太宗對世族力量的打擊可謂不留情面。有一次,禮部修編《氏族志》,以傳統的世家大族崔家為第一等,太宗大為光火,他說:「我跟山東的崔家、盧家也沒有什麼舊嫌,可是他們已經世代衰微,沒有出過什麼了不起的大人物了。我現在定氏族,是要推崇我大唐的冠冕人物,怎麼能以崔家為第一等!」於是,他親筆硃批,提出「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在他的干預下,天下姓氏合二百九十三個,共分九等,崔家降為第三等。呂思勉在《隋唐五代史》 中評論道:「儘管太宗這種公開羞辱的做法有點牽強,不過其宗旨正在於打擊世族勢力,否定血緣階級。」

正是在制度和公眾觀念的雙重催動下,世族門閥的力量逐漸蛻化,中國社會自此完成了從世族形態到士紳形態的轉型。所謂的「富貴不過三代」,確實是唐宋之後的景象,乃對平民社會的一種另類描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