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變法造就第一個「半億帝國」

漢武帝的整體配套改革,始於公元前121年,終於他去世前兩年的公元前87年,前後約三十四年。在國史上,他是第一個真正建立了完備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大獨裁者。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寫道:「若是以業績的持久性為衡量標準,漢朝創立者算得上是所有大一統國家締造者中最偉大的政治家。」 湯因比所提及的「漢朝創立者」為劉邦,而事實上,真正使中央集權制度得以持久延續的無疑是劉徹。在全球範圍內,幾乎與劉徹同時的另外一個大帝,是羅馬共和國的凱撒(前102-前44年)。這似乎又是一個巧合,就在中國構築了中央集權體制的時候,羅馬也從共和政體向帝國政體轉型,世界進入了「獨裁者時代」。

武帝執政時期,中國人口已經超過五千萬,這也是地球上的第一個「半億帝國」,他的集權變法使得漢王朝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強漢」之謂由此而生。漢武帝通過持續、系統的政策試驗,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下的經濟治理基本模型。從史書的記載可見,無論是產業改革還是流通改革或稅收改革,其最終的結果都是「國庫為之一飽」,即其改革的目標和效果都是為了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從時間的角度看,幾乎所有的經濟集權政策都出台於漢帝國與匈奴的長期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關鍵時刻。這些增收實施為漢匈戰爭的最終勝利以及其後對朝鮮、南粵等地區的征服提供了強大的經濟保障。

國家控制經濟命脈之後,地方諸侯被剝奪了最重要的收入來源,與中央對抗的力量自然銳減,在經濟上大大地保障了中央集權的重新形成。

在這次改革中,通過國營企業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徵也已然呈現。

以鹽鐵為例,在政府投資的驅動下,漢代鹽鐵產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據當代史家陳直等人的研究,漢初從事冶鐵業的人員起碼在五萬人以上,每處鐵官則平均多達一千人,在官營之前,國內最大的私營鐵器商的人員規模亦不過如此。 時人已經非常清晰地意識到,由政府投資的國營事業在規模化生產上比私人企業大很多,《鹽鐵論》記載:「政府把工匠召集起來開展生產,要錢有錢,要器具有器具。如果讓私人來經營,難免格局不大,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現在由政府統管鹽鐵事務,統一用途,平衡價格,官員們設立制度,工匠們各盡其職,自然就能生產出上好的商品來。」 在經濟思想史上,這是第一段論述規模化生產優勢的文字。

因為有了規模化的經營,西漢的冶鐵技術也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和推廣,比如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和鍊鋼技術,在西漢初年還沒有普及,但官營冶鐵後卻得到了迅速推廣,工藝也更為成熟。在當時的世界,漢人的鐵器製造技術是最為高超的,遠非周邊少數民族可以相比,《漢書》記載,匈奴與漢軍作戰,需要用五人才能抵擋一個漢軍,主要的原因正是前者的鐵制兵器比較落後。 漢武帝之所以能夠開疆拓土,無往不利,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