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如果說產業改革尚有先例可循,那麼,武帝在流通領域展開的變革則完全是開天闢地的。其主要政策有二:一曰「均輸」,就是統購統銷;一曰「平準」,就是物價管制。

根據漢律,郡國都必須向朝廷貢納當地的土特產,在當時,這便是價值最高的交易物品。由於交通不便,這些貢品的運輸成本很高,而且採購、保存十分繁雜,甚至存在各地商賈乘機哄抬物價的情況。桑弘羊就提出了均輸的辦法,規定所有貢品均按照當地市價,由政府統一採購,然後由官辦的運輸機構運往其他不出產此類物品的地區高價出售。朝廷在大農丞之下設立均輸令,各地設均輸官,建立起一個由中央統一管理的國營商業網路。

在大力推廣均輸法的同時,桑弘羊還配套採取了一項新的物價管理措施,是為平準法。就是由國家來控制全國的物資和買賣,以平衡物價,它與均輸相輔相成,成為中央政府控制市場、從流通領域獲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輸與平準,一是管理零售市場,一是掌握批發環節,兩者互相配合,構成國營商業的統一體系,其功能等同於物資部和物價委員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計畫經濟運作模式,1949年之後,陳雲等人在中國構築的國營流通模式與此非常類似。

這一國營商業體系的建成,使得中央政府控制了全國重要物資的流通利益,其成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快速地呈現出來。史載,在一年時間裡,兩大中央糧庫--太倉和甘泉倉就裝滿了糧食,連邊疆的糧倉也有了餘糧,通過均輸所獲得的盈餘就有五百萬匹帛(帛在漢代可以當作貨幣流通)。 連司馬遷也不得不給出了一個著名的評論,「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老百姓沒有多交稅,而財政則變得無比充沛。極具諷刺意味的是,政府收入的增加並非因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是既有的社會財富在政府與民間的重新分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