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畫經濟的鼻祖 軍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平民社會

許多偉大的獨裁者都是理想主義者和愛國主義者,他們有堅定的治國理念,並深信可以造福於他的人民,為了達到目的,他們不惜犧牲或傷害親人,甚至他們自己。在技術上,他們往往以人民的名義行事,通過裹挾基層民眾的方式,對地方政府和既有財富集團進行攻擊,以達到利益重構和集權的終極目的。商鞅變法清晰地呈現出了這樣的特徵。

在花了三年時間把秦國變成一個大農場之後,商鞅推行了著名的軍爵制度。

自夏商周以降,中國進入封建制時期,各諸侯分封天下,爵位世襲,形成了一個貴族世代統治的體制。進入春秋末期,平民階層已隱然崛起,幾乎成為一個開放、自由的社會。史載的諸多名將、儒士均為貧寒之士。當代史學家許倬雲曾對春秋時期的名士進行過統計,在初期,非貴族出身的寒微之士佔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而到末期已佔到百分之四十四,如蘇秦、張儀等人都是「窮巷掘門、桑戶卷樞之士」。到了戰國,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比商鞅早二十年左右,吳起在楚國進行改革,就提出「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王室子孫的爵祿繼承只能延續三代,然後就要把封地收歸國有,重新分配。吳起因此遭到貴族的嫉恨,終被射殺。二十年後,商鞅再提此議,並且做得更為徹底。

軍爵制度的具體政策有兩條:

第一,「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收回貴族所有的爵秩,取消特權,重新分配,只有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才能夠重配爵秩,列籍貴族;

第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只要有軍功,無論貧賤都可以獲得貴族的爵秩。商鞅設計了二十個等級的爵位,都以殺敵多少來封賜。

這一軍爵制度可謂開天闢地,它徹底抹殺了貴族與賤民的界限,人人可以通過戰爭獲取功名富貴。在秦國,國民只應從事兩種職業,一是農民,一是軍人,前者「富國」,後者「強兵」,而國家的獎懲便緊緊圍繞著種糧之多少和殺敵之多少。這是一種極端務實的、反智的、唯「生產力至上」的功利主義。在商鞅看來,人人種地,則糧多,糧多則生育多,生育多則兵多,兵多則可打仗而得到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這些人口去種更多的糧食、生育更多的人口,繼續去打更多的仗,如此循環往複,就可實現統一天下的「國家目標」。凡是與這一國策衝突的、相違背的,都是必須禁止的,甚至不能「以功抵過」。

在世界各文明古國中,中國是最早打破貴族制度的國家,這其中,商鞅的作用可謂最大。以國史論之,軍爵制度打開讓孔武之人進入統治階層的通道,到了隋唐時期,政府又發明出科舉制度,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打通了另外一個通道。由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軍爵制(武士)與科舉制(文士)相互勾連,構成了延續千年的平民社會的穩定性。這兩個制度的形成,再加上政權對商業的道德蔑視及制度打壓,最終構築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