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養鵜鶘耶,養鵜鶘唷。」多多良像要激起中禪寺興趣似地說。

「那像長良川一帶那樣嗎?」

「沒有幫綁繩子呢」光保說。「我是在樂山那一帶看到的。他們的技巧非常熟練,不用綁繩子就可以控制川鵜,簡直就像使喚狗一樣,鵜鶘會乖乖聽話,潛到河裡吞了魚之後,就這樣一吐……」

「怎麼樣呢?中禪寺。」多多良皺起眉頭。「養蠶紡織,灌溉土木,川漁,要是再加上冶金精銅的話,重要的古代技術大概都湊齊了。這麼說來……中禪寺,你上次不是說什麼要是古代的揚子江邊也有文明就好了嗎?」

「是啊。」中禪寺摸摸下巴。「之前不小心說溜嘴了,不過我沒有根據。只是突發奇想罷了。不,應該說是願望吧。」

「願望?」

「對,願望。我讀了《華陽國志》,忍不住幻想起來了。如果就像上面寫的,古代真的有蜀國存在,那就是紀元前數千年的事了,不是嗎?太古老了。可是,那與殷商和周朝等中國的初期王朝性質似乎又截然不同。如果那是黃河文明傳播過來而興起的文化,應該會留下同性質的傳說才對。所以我在想,滅亡之後至今,會風化到幾乎無記錄可循嗎?而到後來……《三國志》的時代以後,歷史的性質就變得相同了。」

「是啊。」

「我覺得這與同根源的文化染上地域色彩逐漸改變的狀況有些不同。所以我才會猜測他們的根源可能不同。這麼一來,就等於長江上游出現了與黃河中游流域根源不同的文明——揚子江文明。這麼一想,想像就變得完美了,對吧?」

「那麼古代蜀國怎麼了呢?」光保問道。

「這個嘛,文獻上並沒有提到滅亡。只是王的連續性斷絕了。所以他才沒有被當成歷史,而是被視為傳說。從蠶叢、柏灌到魚鳧都有連續性,但是之後的杜宇顯然民族文化的系統不同,可以看出斷絕了。其他文獻上說最後的蜀王魚鳧升天成仙——成了長生不老的仙人。所以古代蜀國是在這裡……」

「滅絕了呢。」光保說。

「滅絕了。」中禪寺說。「然後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斷絕。古代蜀國從歷史這張地圖上被刪除了,被當成了不曾存在過。」

「國……國家消失了嗎?」光保取出挾在後口袋的手巾,抹掉額頭上細小的汗珠。

「從……從歷史上被刪除了。國家……連同過去……完全消失不見了……」

「所以還是受到侵略了吧。很難想像一個國家能夠自然地與他國同化。若不是連同文化一起被根絕,不可能會斷絕得如此徹底。如果《華陽國志》中所記載的內容包括了歷史上的事實,就表示與這段歷史有關的人全都死絕了……」

「全都……死絕了……」

「不曉得究竟如何呢。」

「不管到哪裡,提、提到以前的事,也、也已經沒有任何人知道了……」

光保看起來有些蒼白。

「所以留下來的民間傳說非常重要啊。」多多良。

「不過呢。」中禪寺澆冷水說。「民間傳說不能算是物理證據,所以沒辦法從民間傳說推測國家的規模及年代,也沒辦法做出歷史定位。無論是養鵜鶘或養蠶,都沒辦法查出是哪個時代傳人該地區的。因為其他地區也有相同的產業。」

「證據啊……」

「是的。當異文化滅絕時,有時候即使信仰和習慣被斬草除根,也只有技術被保存下來,不是嗎?侵略者會將技術者當成奴隸使喚所以……是啊,假設有一些技術是起源於古代蜀國,它們也會輕易地成為後續王朝的財產,還是很難證明它的獨特性和先行性吧。」

「是啊。」多多良環抱雙臂。現在比起提出這個觀點的中禪寺,多多良似乎更執著與揚子江文明來了。

「對了,中禪寺。你之前不是提到塗佛的事嗎?我記得你說讀了《華陽國志》,感到掛意……」

這麼說來,好像提過此事。

中禪寺再次搔搔下巴。

「嗯,關於那件事,我覺得我太輕率了。因為毫無根據呢。我不該說出口的。」

「有什麼關係嘛,又不是要發表文章。」

「嗯……」

中禪寺轉過身體,從壁龕取出一本《百鬼夜行》,翻開書頁。

「這個……燭陰。」

中禪寺翻開書本,放到桌上。

光保「哇」地一聲,望向書本。

書上是一隻纏繞著岩石的巨蛇。

不……那不是蛇,而是一個人頭蛇身的怪物。

蛇的身體上是一個老人的頭,睜著一雙貓眼般的眼睛,披頭散髮。

「燭陰……怎麼了嗎?這是北海鐘山的神明吧?有個說法說他是北極的極光……」

「是啊。就像畫上的說明,石燕是從《山海經》里轉錄這個妖怪——應該說是神才對。附帶一提,多多良,你記得燭陰在《山海經》里的記述嗎?」

多多良瞬間瞪著虛空。

「石燕引用的是呢。」

「因為是鐘山,所以是。但是里也有記述吧?的比較詳盡。」

多多良了解似地「啊啊」了一聲,然後背誦了起來。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長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喝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這是什麼意思呢?」光保問道。

「這個嘛……人面蛇身,這就像書上畫的,然後身體赤紅,體長有一千里,一閉上眼睛,天地就被黑暗籠罩,一睜開眼睛,世界就輝煌明亮。他一呼吸,強風暴雨席捲千里之外,所以他什麼也不吃、不睡、也不呼吸,靜靜地不動。他的神力甚至可以照耀九重冥府的黑暗——這就叫燭龍。」

「燭……龍。」

「是啊。燭是蠟燭的燭,也就是光明。燭陰的意思是照亮陰暗。所以燭龍只要睜眼,世界就會變得光明,他一閉眼,世界就一片黑暗。」

中禪寺從懷裡抽出手來。

「格局很浩大吧?燭陰毫無疑問地就是太陽神。他一呼氣,就烏雲籠罩,降下雪來。一吸氣,就陽光普照,連金屬和石頭都會熔化。那麼他或許是金屬神。最重要的是,他只要一閉眼或呼吸,世界就會一片混亂,所以他才會不敢呼吸或眨眼,靜靜地待在北方的盡頭。這種規模不可能僅止於山的守護神……」

中禪寺指著《百鬼夜行》。

「我認為這種格局之大,會不會是暗示燭陰原本是是創造神或宇宙神……?」

「哦?」多多良雙手擺在膝上。「中禪寺,換句話說,你的意思是燭陰會不會是過去滅絕文明中的最高神祇?」

「是啊。就算要納入征服王朝的新信仰體系里,也不能讓兩個最高神並列吧?這要是基督教一類的一神教,就會被當成邪神或惡魔,不過遺憾的是,中國並沒有那樣的體系。」

「唔,也是呢。」

「所以,我思忖這個燭龍原本會不會是蜀之龍的意思。」

「哦哦。」多多良叫出聲來。「蜀……唔,確實是在西方……」

「是啊,《山海經》是古代的地理書,是一本奇書,內容也荒誕無稽,所以也很少人會把裡面的內容類比為實際上的地名……。不過我在意的,是剛才多多良背誦的《山海經》記述中,直目正乘這四個字。這是什麼意思呢……?」

「我是當成眼睛豎生,直立閉上這樣的意思來解讀。據說乘這個字是朕的意思,也就是舟縫。正乘應該是眼睛閉上時,接縫呈直線的意思吧。不對嗎?」

「也有其他解釋吧。首先直目就令人不解。什麼叫直目呢?」

「這個嘛……」多多良納悶地偏頭。

「我從以前就一直疑惑這到底是什麼意思。然後前幾天我在讀這本《華陽國志》的時候,看到了這樣的記述。是關於初代王蠶叢的記述:蜀侯蠶叢其目縱——蜀有國王,名叫蠶叢,他的眼睛縱生……」

「縱……難道你的意思是,蠶叢就是燭陰?」

「是的。古來在大陸,龍就是王的象徵。如果燭陰是蜀龍,就代表他是蜀王。傳說燭陰直目正乘,而蜀國最早的王眼睛縱生……」

「原來如此……。可是什麼又叫目縱呢?」

「問題就在這裡。目縱到底是什麼樣的眼睛呢?直、正、乘——這些文字全都不適合拿來形容眼睛。然後呢,我突然想到這會不會是……」

中禪寺翻開另一本《百鬼夜行》。

「……像這樣的眼睛呢?」

那一頁畫著塗佛。

「從顏面垂直蹦出來的眼珠——縱目。哎,我所說的靈機一動就是這個,完全沒有根據。不過另一頁的濡女是蛇身,這件事可能多少也影響了我吧……」

中禪寺有些難為情地笑了。

「喏,我之前不是說過,這本下卷所收錄的妖怪背後,可以看見大陸渡來的的技術系使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