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全國孝老愛親模範 四九 82歲兒媳和106歲婆婆的傳奇——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張公蘭

劉進

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女性,與106歲的婆婆和睦相處了65年。在漫長的歲月里,她承受著家庭的種種不幸和生活上的沉重負擔,但是,她始終以堅強的毅力支撐著這個殘缺不全的家庭,並以無怨無悔的孝心,無微不至地侍奉著她那高位截肢的百歲的婆婆,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光榮美德和孝道傳統,也向世人展示了孝道不攀比、敬老盡人心的高風亮節。她,就是江蘇省沛縣大屯鎮大屯村現年82歲的張公蘭。

2010年2月上旬的一天,記者在江蘇省徐州市文明辦和沛縣有關同志的引領之下來到了沛縣大屯鎮大屯村張公蘭老人的家。這是蘇北地區再普通不過的農家院落,三間瓦房,白色的牆壁,院子里整齊地堆放著一些農具。老人的家裡一大早就來了很多人,今天特別熱鬧。人群中,記者一眼就認出了張公蘭老人,滿頭銀髮,臉龐消瘦,精神矍鑠,和藹可親。老人家客氣地把記者一行人讓到屋裡,招呼大家坐下。這也是蘇北農家最普通不過的客廳了,一張方桌,幾把木椅。二月的天氣雖然談不上寒風刺骨,但是蘇北一帶的農村都沒有暖氣,農民家裡基本上都是屋裡屋外一個溫度。坐了片刻,張老人提出讓記者到裡屋去看看她的婆婆唐尹氏老人,正好記者也非常希望看望傳說中106歲的老婆婆。進入裡面的屋子,立刻感覺非常的溫暖,屋裡生著一個小煤爐,一個拐彎的煙囪通向窗外,所以屋裡暖騰騰的。唐尹氏老人躺在床上,兒媳張公蘭和一大幫孫子、孫女、重孫子、重孫女滿滿地坐了一個房間。記者原本以為一位卧床多年的老人的房間或多或少會有些異味,沒想到房間里沒有任何讓人不適的味道,記者不由從心裡暗地佩服公蘭老人對婆婆照料的細心。

據公蘭老人介紹,她的侄子現在也做了爺爺了,家裡人丁一代比一代興旺,現在已經是五世同堂了。只是婆婆最近身體不太好,年前的時候得了腦血栓,打了十幾天的針,現在終於康復了,但有的時候會認不清人。「我娘在年前的時候,腦子可清楚了,什麼事情都記得,只是得病之後,很多人都不認識了。」公蘭老人嘆了一口氣說,「有的時候連我也不認識。」她抓住婆婆的手,問寒問暖,一口一個「娘」叫著,特別的親熱。

「娘,您今年多大了?」

「106了。」

「娘,我是誰啊?」

老人微微地搖了搖頭。

旁邊公蘭老人的女兒探過頭來問:「奶奶,我是誰啊?」

「你是臭妮啊。」

公蘭老人對婆婆說:「我是臭妮的娘啊。」

公蘭老人說,老人家對於自己的年齡,自己的老家,家裡幾個弟弟妹妹都記得特別清楚,其他的事情都記不得了。她希望婆婆能儘快地好起來,畢竟老人家年事已高。

圍在火爐旁,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回想起了一段一段的陳年往事。

公蘭老人說:「我們這個家,經歷過的災難太多了。以前的事不能提,那日子可真難啊。」經歷了無數坎坷與波折的張公蘭說起從前的日子,眼泛淚花。張公蘭生於1928年,祖籍是山東省微山縣西平鄉東明村。父親張宗興,母親張奚氏,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從小張公蘭沒有讀過書,父母也沒有什麼文化,他們沒有處心積慮地教育兒女尊老愛幼的道理,只是默默地以自身樸實的行動影響著子女們。村裡的風氣也相當淳樸,公蘭小時候經常聽村裡的老人們念誦《勸孝歌》:「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畜。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張公蘭嫁到大屯村的時候,只有16歲,那是在1944年,經媒人的介紹,她與唐金成結為夫妻,丈夫也剛剛18歲。在嫁到唐家之前,16歲的張公蘭對未來的婚姻生活並沒有太多的設想與憧憬,只是牢牢地記住了媽媽的話:「公蘭啊,到了婆家要勤快,要聽婆婆的話,要把婆婆當親娘一樣孝順,可別跟婆婆鬧彆扭,不能讓外人說咱們家沒有家教啊!」娘的樸實的話語一直裝在張公蘭的心裡。

懵懂的她經過了簡單的婚禮,帶著樸素的妝奩,來到了唐家。從這時起,公蘭就與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婆唐尹氏年輕守寡,丈夫去世時肚子里正懷著三個月大的二兒子唐金松,手裡則牽著兩歲的大兒子唐金成。要強的她,獨自吞下無數難以言說的辛酸與苦難,將兩個兒子撫養成人。婆婆含辛茹苦地拉扯兩個孩子,其中的艱辛難以言表,婆婆的堅強讓張公蘭打心眼裡佩服。婚後,作為大兒媳的張公蘭主動幫婆婆承擔起持家的責任。她對婆婆百依百順,婆婆讓她做什麼她就做什麼,絲毫沒有怨言;而婆婆看到兒媳這麼賢惠,也打心眼裡高興,婆媳倆的關係就像親生母女一樣,成為鄰里之間羨慕的對象。

解放前百姓都很窮苦,張公蘭在婆家由於同丈夫感情好,同婆婆關係融洽,所以日子雖然平淡,也算舒心。唐家的坎坷是從1948年開始的。這一年,小叔唐金松突然染病身亡,僅20歲出頭,就撇下了三個不懂事的孩子,而弟妹李尚雲也不過22歲。兒子的早逝對於早年喪夫的婆婆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公蘭作為大兒媳,心裡也很難過,她一方面要安慰婆婆,另一方面也勸慰妯娌尚雲,這時候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變得重了。公蘭對婆婆說,「人死不能復生,保重自己的身子骨要緊」,又開導尚雲,「想開點,日子還得向前過」。婆婆在公蘭的安慰和照料之下,不再那麼悲痛了。而尚雲帶著孩子十分困難,晚上睡覺的時候懷裡摟著一個,腳上蹬著兩個,公蘭同丈夫金成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得無微不至,從此唐家一家老小的生活逐漸正常起來。

小叔去世之後,一家人和睦生活了將近30年,其間沒有大的波折。20世紀50年代末,由於收成不好,公蘭和丈夫帶著大女兒和二兒子一起也逃過荒,一路向西討飯,最遠去過洛陽。因為買不起車票,一家人只好趁夜裡偷爬運煤的火車,在車頂一趴就是幾個小時,凍得渾身發抖。他們挨門挨戶討飯,或者給人打工。翻地、鋤草、和泥、制坯,這些活兒丈夫能幹,公蘭也樣樣能幹。在外暫時能填飽肚子,她卻時刻想著家裡的婆婆,回來時帶回平時攢下的半袋雜糧和一些干甘薯葉,把一家人樂得像過年似的。這些困難對於他們來說也算不上什麼,熬一熬就過去了。六七十年代公蘭和丈夫參加集體勞動,也都比較賣力氣。真正讓公蘭感覺天突然塌下來的時候,是在1977年。

那一年剛過了春節不久,丈夫唐金成突然感覺胃疼,到大屯煤礦醫院檢查了一下,確診為胃癌晚期。這一個結果讓公蘭覺得五雷轟頂,天旋地轉,彷彿好好的一個家庭突然之間就垮掉了,她呆立了良久才哭出聲來:「俺的娘呀,俺這是啥命呀!」

公蘭回想起來同金成結婚的這三十幾年的時光,倆人非常恩愛,不用說吵架打架了,就連臉都沒有紅過。兩口子面對這樣的診斷結果,淚流滿面。金成知道這病治不好了,哽咽著對公蘭說:「這個病你就別費心了,是治不好的。娶了你這麼一個賢惠的媳婦,我知足了。可是我最不放心的就是咱們那年近80歲的老娘了,我沒有盡到做兒子的責任,弟弟金松走得更早,娘就託付給你了!我走之後,喪事一定要從簡,省下些錢,照顧好娘和咱這幾個孩子……再苦再難,你也要咬牙撐著,來世,我當牛做馬報答你……」

回想到這裡,張公蘭老人的眼眶濕潤了。雖然時隔多年,她仍然很傷心。拭去了眼角的淚水,公蘭老人接著說,他們兩個人當晚整整一夜都沒有合眼。朦朧的月光下,公蘭望著丈夫蠟黃的臉,有多少心裡話要跟他講啊,但當時她只哽咽了一句:「金成,你別說了……」兩人抱頭痛哭了一場。

為了給丈夫治病,公蘭四處尋醫,求親戚求朋友,砸鍋賣鐵也要給丈夫看病。公蘭怕婆婆知道了金成的病會悲痛欲絕,所以千方百計地瞞著婆婆,不想讓她傷心,雖然婆婆終究會知道這件事情,但公蘭想能瞞一天就瞞一天吧。白天的時候公蘭在婆婆面前強裝笑臉,可是晚上的時候她就以淚洗面,她的淚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經常在早上醒來的時候,淚水打濕了枕巾。這麼大的事情也只能瞞得過一時,細心的婆婆還是發現了其中的端倪,因為她感覺家裡這幾天人總是進進出出的,事情不對頭。她把年幼的小孫子叫到面前來,問他這是怎麼了。小孫子聽娘的話,不肯把爹生病的事情告訴奶奶,只是在奶奶的懷裡一個勁地哭。婆婆急了,嚇唬小孫子說:「你再不說,我就不要你了!」小孫子情急之下,哭著說了一句:「我爹,他不行了!」婆婆當時就暈了過去。

公蘭費了好大的勁,又是掐人中,又是盤腿,才把婆婆給救醒。婆婆抓住公蘭的手,哭得死去活來,號啕著對公蘭說:「我的個兒啊!老天爺咋對咱唐家這樣不公平啊!你公爹21歲就走了,你二弟也20歲就走了,咱娘倆唯一的希望就在金成身上了,他要是再走了,咱娘倆可怎麼活啊?老天爺也讓我走了吧!」說著說著,婆婆一口熱血湧上心頭,又一次昏死過去。公蘭嚇壞了,萬一婆婆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