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全國敬業奉獻模範 四三 吳仁寶的境界——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吳仁寶

馬娜/孫海燕

人們對吳仁寶的名字和他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早已非常熟悉。然而公眾們並不太了解他的許多家事。相信,你聽完關於這個「天下第一村」的第一家庭里的故事後,一定會對吳仁寶和華西村為什麼成為中國「三農」的一面旗幟有更深刻生動的認識,併產生更強烈的敬佩之意。

——題記

「我們一家要做到『三正』(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三平』(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術水平)、『三守』(守法、守約、守信譽)。凡是要求幹部村民做到的,我吳仁寶一家人先要做到;凡要求幹部村民不要做的,我吳仁寶一家首先不做。請各位村民認真監督我一家人的工作!」

2003年1月2日,吳仁寶率領全家祖孫四代28人,走上台,向全體村民作新年「誓言」!這是一個家庭的誓言,一個將全家人的品質、責任和使命與道義全都押在公眾面前的最莊嚴的誓言!

這樣的誓言,從2003年開始,吳仁寶一家每年都會在春節前後面對全村人莊嚴地說一次。吳氏家族現在已經是四世同堂了。而這樣的誓言後來也增加了更多的色彩:通常先由吳仁寶誓言,再由代表第二代的兒女們誓言,再由正值青春年華的第三代代表誓言,這中間還有兒媳、女婿上台誓言,甚至是已經走進了吳氏家族的孫輩的吳仁寶的孫媳、外孫婿等。最後是那些上學的甚至是牙牙學語的第四代吳氏小輩們的誓言。

「我要好好學習,做太爺爺一樣的永遠熱愛黨、熱愛國家、熱愛華西的新一代華西人!」這是2010年春節期間的又一次華西村村民團拜大會「吳氏家族」作誓言時最小的一位吳家小主人說的話。

這景象分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值得繼承和光大的一個層面,它樸實、它時代,它形式、它又讓人心服口服!

君子慎獨,求大智,匯大德,有大悟,秉大情。

大智,是一種高度,一種力量,一種超越俗世、追求永恆的思維;大德,是一種風骨,一種境界,一種根底之德,一種天地之大、捨我其誰的德性;大悟,是一種智慧,一種品格,一種文化之悟,一種棒喝頓醒、淡泊名利的覺悟;大情,是一種激情,一種創造,一種赤子之情,一種提升自我、挑戰生命的真情。

吳仁寶一家人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心系華西,是吳仁寶一家人真實而美麗的寫照。從華西的老百姓來說,吳仁寶在村民中之所以能有這麼高的威望,關鍵是他有著寬闊的胸懷、遠見卓識,不斷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正如李源潮同志在《學習吳仁寶》一文中說:「對一個黨員來說,做到一段時間先進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保持先進;對一個幹部來說,得到群眾的一時稱讚並不難,難的是長久地贏得群眾的真心擁護。」

去過華西村的人沒有不佩服吳仁寶帶領華西村所創造的輝煌業績。也幾乎同時有人常常會竊竊私語:吳仁寶能做到這樣,靠的是他的幾個兒女,他的孩子們能像他一樣全心全意為華西村民服務和奉獻嗎?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吳仁寶的家人能像吳仁寶這樣無私和徹底地為別人和集體著想嗎?

吳仁寶不止一次這樣公開說:在我家,無論是兒女們還是孫輩們,在利益方面他們完全徹底地做得跟我一個樣,那就是把華西和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永遠放在第一位!

這樣的承諾不僅僅是說出來的,而且是有賬可查的!村民們不僅相信,而且心知肚明。

吳仁寶一家惟其如此,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選擇了犧牲個人利益以集體為重;惟其如此,當承擔與放棄置放於眼前,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承擔;惟其如此,當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之時,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了付出;惟其如此,當親情與責任交融在一起時,他們堅定地擔當起責任;惟其如此,所以所有的華西人都這樣說:「致富不忘吳仁寶,幸福不忘華西村。吳仁寶是苦了一個人,奉獻了一家人,幸福了全村人!」僅舉一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同志在《我們可以稱他是偉人——速記吳仁寶》一書中寫道:「如果有幾十億元放在你面前,可以合法合理地去拿,你有沒有這個勇氣說『不』?」吳仁寶敢說「不」!而且他會這樣坦言:「我拿這錢幹什麼?我不愁吃、不愁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到馬克思那裡報到的時候,你有幾百萬、幾千萬、幾個億和幾百塊、幾千塊、幾萬塊都一樣。在這一點上,我早就想通了!」吳仁寶有一句經典語:「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佔鰲頭,一人也只佔—個床位。」這句話高高地鑿刻在華西村頭的一塊巨型標牌上,還印在所有對外的宣傳本子上。它像一面熠熠發光的鏡子每時每刻都在折射著吳仁寶一家的心境……

愛,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磨礪。

她的羽毛美麗潔白,她的舞姿優雅而動人,那是她最完美的舞蹈,在所有的表情背後,是她最純潔的心靈。「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做女人難,做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更難。電閃雷鳴之後,那雙被風雨淋濕的翅膀更加堅強。

吳仁寶在送走病重的母親後,應母親的囑託,在最貧苦之時與趙根娣走到了一起,結成了患難夫妻。趙根娣與吳仁寶結婚後,過著雖清貧卻幸福的生活。

「要不是窮,也不可能喪事、婚事放在一起。」這是吳仁寶後來的話語。如今,每當想起這件事,吳仁寶和趙根娣對「窮」字仍是刻骨銘心。用吳仁寶的話說:「正是因為窮的緣故,才使我們夫妻倆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加緊緊地連在了一起,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當吳仁寶奔走田間、心系改變華西村窮苦命運之時,雖然趙根娣也面臨著普通家庭所黯然神傷的時刻,也要擔河泥,紡紗布,帶孩子,淚水漣漣卻又只能咽下,但卻堅決支持丈夫的工作;當吳仁寶成為了被批鬥的當權派、備受冷落之時,賢妻良母的趙根娣悉心安慰丈夫:「全家人可以一起守歲過年,還不是全家的福?」趙根娣用自己的行動,默默地支持著丈夫。

在家中,趙根娣是不折不扣的「後勤部長」。她不僅要照顧奔波不停的丈夫。還要照顧5個子女的衣食。這麼多年,她還給自己定了兩條規矩,叫做「兩問兩不問」。所謂「兩不問」:就是不問政務,不問村務。無論是誰託人、托情辦事情,她總是說管不著,有事找吳仁寶當面說。所謂「兩問」,就是一定要過問吳仁寶穿暖了沒有,過問吃飽吃好了沒有。這兩條看似簡單的規矩,卻映照出趙根娣身上樸實無華的光芒。

吳仁寶對工作要求非常苛刻,但是在生活上卻始終淡定如一,艱苦樸素。看著吳仁寶吃得心滿意足,又有力氣操持集體的事業,趙根娣十分快樂。如今,她雖然80歲了,依舊非常勤勞、節儉,在自家的庭院里,自己種上了絲瓜、茄子等等。在吳仁寶受人矚目、已然成為農村基層帶頭人中的楷模時,她仍保持著這份豁達、淡定和從容。

趙根娣除了料理好家務外,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參加村裡的公益活動。比如,到大會堂去打打雜、燒開水、掃掃地、拔拔草之類。在20世紀90年代華西的紡織工業剛剛起步的時候,趙根娣也剛好到了退休的年齡。當她得知一線擋車工新手多時,主動到車間當起教練,把自己積累了40多年的擋車經驗和技巧,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華西的紡織工人,趙根娣這個不計工資的「義務教練」,一當就是5年……

當然,正是因為這麼一位為自己解除後顧之憂的妻子,在吳仁寶幾十年的人生道路上,無論是在困難時期、創業時期、勝利時期、輝煌時期,妻子趙根娣從沒有一句埋怨,與兒女們一起支持他,使吳仁寶時刻都感受到一種巨大的力量在支撐著他,戰勝一個個困難,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

關於吳仁寶的家族,在許多人的眼裡很神秘。其實這是一個簡單得跟天下所有家族一樣的家庭。這個家族在華西村是透明的,比任何一個家庭更具透明性,因為他們都在華西村工作,每天都在接受村民們監督。

吳仁寶有四個兒子,分別取名為協東、協德、協平、協恩,希望4兄弟像自己崇敬的偉人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周恩來那樣,為完成中國社會主義共同富裕之大業而奮鬥。這份心思是吳仁寶夫婦倆的共同心愿和「吳氏家庭文化」。他們是舊社會走過來的人,他們對毛澤東和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充滿著熱愛和感恩。他們又是農民,樸素的感情,淺知而深厚的傳統意識,解釋了他們為什麼給兒女們起這樣的名字的全部心態。

從1961年建村起,吳仁寶就是華西村的黨支部書記,憑他的能耐與知名度,吳家祖孫四代幾十口人完全可以「深圳上海、漂洋過海」,可他們為了帶頭建設華西,一家人全部留在華西村當了農民!

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修之於閨門之內;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作為智者的吳仁寶自然深諳其中之道。

當吳仁寶的兒女並不意味著光環和驕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