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全國助人為樂模範 〇二 大愛無疆——記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楊紹軍

帥澤鵬/周正福/宋占飛

一個充滿愛心而且努力把愛心化為實實在在行動的人,那麼他的靈魂是極其高尚的,他的人格魅力是偉大的。

——題記

楊紹軍,65歲,湖南省常德市陽光孤兒院院長。

28年間,他將自己賺來的3000多萬元全部用於慈善事業,先後收養了7名孤寡老人、360多名孤兒和40多名父母服刑的子女,資助過1500多名貧困者、失足青年、災民和下崗職工。

他創辦的陽光孤兒院被國家民政部譽為「神州第一院」,先後有美國、加拿大、法國、波蘭、烏干達等來自四大洲10多個國家的官員來此考察、參觀。

近幾年來,《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香港《大公報》、新浪網等全國數十家知名新聞媒體對他的事迹進行過專題報道。

他榮獲首屆「中華慈善獎」、「全國學雷鋒先進個人」、「全國光彩之星」等榮譽稱號,當選為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2年,國際慈善組織授予他「愛心工程獎」,成為我國目前為止唯一獲此殊榮的個人。

2009年9月,他被評為「全國助人為樂模範」,並作為特邀嘉賓參加了60周年國慶大典。

1955年。初冬的一天。天色漸漸暗淡下來。

一場洪水過後,河面顯得凌亂和凄楚,涼風陣陣,寒氣逼人。11歲的楊紹軍有氣無力地劃著一隻小船,兩隻大眼睛急切地四處張望。他的心裡在不停地焦急地呼喚著:媽媽,你在哪裡?

他只知道早晨從床上醒來時就沒有看見媽媽。爸爸告訴他,媽媽為了給家裡人弄點吃的,昨天把自己那件一直捨不得穿的衣服賣掉了,得了5毛錢。今天天還沒亮就一個人出了門,去街上排隊買豆渣,準備用豆渣煮野菜當飯吃。全家人已經有兩天沒有吃東西了。

都過中午好久了,媽媽怎麼還沒回來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楊紹軍心裡一直惦記著媽媽,怕媽媽出什麼事,也想幫媽媽一把,他想到用船去接媽媽。他的肚子里早已空蕩蕩,餓得快要虛脫了。時間在飢腸轆轆中碾過一趟又一趟,他一邊劃,一邊感覺船槳越變越沉,豆大的汗珠從他額上不斷滾落下來。慢慢地,他那雙皮包骨頭的手就越來越不聽話了,全身變得軟綿綿的,眼前突然有無數顆大大小小的金星直冒,化作漆黑一團,他失去了知覺……

小船便在湖面上漂蕩。

「小伢兒,快醒來!」當楊紹軍迷迷糊糊醒來時,才發覺自己已躺在岸邊一戶人家的堂屋裡。這時,一個慈眉善目的爺爺從鍋里盛來一碗稀粥,扶著楊紹軍的身體,要他趕緊趁熱吃下去。

好香啊!好久沒聞到這種味道了。楊紹軍不管三七二十一,端起那碗稀粥就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他太餓了,這碗稀粥彷彿就是他的救命稻草,他太需要了。漸漸地,就感覺自己的五臟六腑剎那間舒服起來,如同久旱的秧田終於得到雨水的滋潤一般,他的精神一下子好多了。

「爺爺,我餓,我也要吃。」一個小妹妹哭著向那個爺爺要吃稀粥。

「先盡這個哥哥吃著,他是客,他餓病了不吃點東西就會死掉哦。」那個爺爺不停地哄著小妹妹。

望著眼前這位慈祥的爺爺,看看旁邊骨瘦如柴的小妹妹,楊紹軍覺得這個爺爺一定是個大好人,是他救了自己一命。這位爺爺一直等到晚上楊紹軍恢複體力後,才親自把他送回了家。臨別之時,懂事的楊紹軍哭出聲來,給這個爺爺磕了一個響頭。

後來,楊紹軍才知道,這個救自己性命的爺爺家裡其實也非常窮,也是幾天難得見到一粒米呢,當時給他吃的那碗稀粥幾乎是他們一家人的晚餐啊。

一碗稀粥,把楊紹軍從鬼門關拉了回來,保住了一命。一位素不相識的爺爺無私地幫助自己,令楊紹軍逐漸懂得了關鍵時刻幫助別人的重要,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楊紹軍的祖父祖母、爸爸媽媽,也是喜歡做好事的人,有時候討米要飯的人路過家門口,他們即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給別人吃。這種家庭的熏陶,對小小的楊紹軍也起了一定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從那個時候起,一顆顆無私、善良、關愛的種子在楊紹軍幼小的心田裡生根、開花、結果。

「別人幫助了我,救了我的命,所以我也要幫助別人。」楊紹軍樸素地想,在心裡暗暗發誓,等自己長大後、有能力了,一定要報答別人,報答社會,盡自己的所能,做好事,做善事,像老爺爺一樣,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像老爺爺一樣,「寧可自己不吃,也要把飯讓給餓肚子的人吃」。

正是少年時代那次難忘的經歷,引導著楊紹軍走上慈善事業之路。

他明白,要幫助救濟別人,除了有熱情,有一顆滾燙的心之外,自己還必須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才行。於是,他開始朝這個目標邁進。

1980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裡,楊紹軍率先在常德縣丹州鄉辦起了養豬場和酒廠。經過苦心經營,努力奮鬥,僅兩年的時間,他家就甩脫了貧困的帽子,成了村裡少有的「萬元戶」。

除養活家裡老老小小8口人,楊紹軍手頭還有點節餘的錢。這時,他就想著要給鄉里鄉親辦點好事。

一般人行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多數都是在某種機緣下遇到了可憐的人,心靈有所觸動,才出手幫助的。但楊紹軍不同,在「慈善事業」一詞還未在中國流行的時候,楊紹軍就已經在自覺地贍養身邊的孤寡老人了,並同時贍養多位老人,而且一養就是10多年!

當時,他所在的丹州鄉陽湖村有幾個孤寡老人,沒有勞動能力,也沒有子女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楊紹軍覺得這些老人們的生活很艱難,值得同情。

沒過多久,他就主動獨自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每月定期為有住房且身體好一點的五保戶送錢送糧送菜,幫他們挑水劈柴,洗衣洗被。有3個無家可歸的老人楊紹軍就乾脆把他們接到了家裡,請專人替他們洗衣、做飯,照料他們的日常起居,使這些老人都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

平常,楊紹軍總是擠時間,經常對這些孤寡老人噓寒問暖,和他們拉家常。老人們想逛街了,楊紹軍就陪他們去圩場上看熱鬧,買東西。老人們想看戲了,楊紹軍就帶著他們去劇場里看看節目。每一個老人過生日時,楊紹軍都會買來生日蛋糕,點亮蠟燭,召集家人來,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齊聲祝福老人,讓老人十分開心。

在他眼裡,這些老人都是自己的親人。在老人們的眼裡,楊紹軍比自己的兒子更孝順。

一次,劉老爹生病了,總是拉不出大便,吃了一些葯也沒有什麼好效果。看到劉老爹痛苦的樣子,楊紹軍硬是用自己的手指頭幫劉老爹在屁股眼裡一點一點地摳出來。劉老爹被感動得直落淚。

10餘年如一日,無私照顧那些孤寡老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楊紹軍做到了。

1994年的早春,當身邊最後一位老人帶著滿足和微笑走了的時候,楊紹軍為他辦了一場莊重的葬禮。

當地人只要一說起楊紹軍,沒有不豎起大拇指誇好的。他的善行在當地傳為美談。

送走最後一位老人後,楊紹軍的感覺不是「如釋重負」,而是感到有點失落,他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那段時間,他的心裡頭總覺得缺少了什麼。是啊,贍養了那麼多年的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就這麼一個一個地走了,一個一個地從楊紹軍的生活里消失了。雖說這是人生必然的規律,但楊紹軍心底里還是捨不得他們,他幾次難過得潸然淚下……

一天,楊紹軍正急匆匆地趕路,突然發現前面圍著一大堆人。還聽到一個孩子發出揪心的哭喊聲,便忍不住湊上去看看究竟。

他撥開人群,原來一個粗壯的男人正在對一個瘦弱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拳腳相加。小孩的臉上印上鮮紅的指印,連鼻血也被打出來了,站在人群中的楊紹軍忍不住大聲質問:「你這人怎麼這麼狠心?把你兒子打成這個樣子。」

那人不理會楊紹軍,揚起手準備繼續出自己胸中的惡氣。

楊紹軍憤怒地上前一步,抓住那人的手,把一個即將落下的耳光攔截在空中。

那人兇巴巴地說:「關你屁事?誰叫他偷我的包子吃!」

楊紹軍蹲下身來迷惑不解地打量著小孩:衣衫襤褸,滿臉髒兮兮,一雙白運動鞋已穿成黑色,兩個大腳趾從孔洞里露了出來。

小孩哭著斷斷續續告訴楊紹軍,他是一個孤兒,得病的奶奶70多歲了,躺在家裡沒人照顧,他和奶奶已經兩天沒有吃一點東西了,他是餓得沒辦法了才去偷別人的包子吃的。

楊紹軍心裡一酸,自己小時候沒少嘗挨餓的滋味,更能體會到一個孤兒的艱難。他的眼眶一下濕潤了,對眼前的這個孩子充滿了憐憫,把孩子拉到一邊安慰,又轉身對那男人說:「你不要再打了,他偷你的3個包子,由我付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