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中山: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第二章 好布局就先勝一籌

這正是中山——

地處珠江出海口西岸,北接廣州、順德,西鄰江門,南連珠海,隔海與深圳、香港相望……

得天獨厚。優勢多多。

然而,中山處在廣東經濟飛速發展的諸多「列強」的夾縫之中。那轟鳴而隆隆震蕩的前進車輪,無時不在催醒著中山人的每一根神經——你稍稍喘息,後來者即傲居於上;你想迎頭趕上,必須百倍努力……

「中山人傑地靈,各項發展形勢喜人。中山要建設成為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示範市。」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省委書記張德江在視察中山後向中山市領導這樣說。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意味著什麼?那是胡錦濤總書記向全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後加了個「示範市」,並且是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最快的廣東全省的「示範市」,這要求包含了多少期待與期望,中山人心裡自然清楚省委書記說這話的分量。

「中山進入了一個歷史性的關鍵時刻,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事,就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作出符合中山實際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考。」市委常委會議上,崔國潮書記將一雙濃眉往上一揚,說,「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情況,也就是說對中山目前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情況有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有了這個客觀真實的評價體系,我們才能確立下一步的發展戰略目標及對策思路……」

「這是個大課題。中國人沒有做過,外國人也沒有做好。世界經濟學家們都有一個理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00美元後,其之後的發展將是一個關口,一種可能是能夠抓住機遇,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不喪失發展的黃金時期,最終實現現代化,另一種可能是經濟在一段時間內停滯不前,社會矛盾突出,甚至加劇兩極分化和社會震蕩。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拉美現象』,便是突出的一例。」有人這樣說。

張德江書記向中山提出要建設「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示範市」時的2003年,中山市的人均生產總值已近4000美元的水平。這就意味著中山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歷史性的關口。

這個所謂的「關口」用經濟用語即為: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大都依託本國或本地區資源和相關生產要素的成本優勢,以低成本換取經濟的高增長——中國現階段的高增長,基本屬於這類情況。而經濟發展的梯度推移理論認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人均1000美元就是一個「關口」,原有的優勢將消失,產業如果得不到升級與調整,其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將難以為繼,甚至嚴重倒退。上世紀80年代前後的拉美國家就曾飽受此苦,至今仍萎靡不振,停滯不前。

「我們中山絕不能步拉美國家的後塵!更要防止那種在經濟發展了,政治文明卻嚴重缺失、社會分配不公、百姓對現有制度的普遍不信任等現象的出現。」崔國潮警示他的同事們。

「我們中山已經有了這個那個的國家級榮譽,但這些榮譽只能說明我們還是個『單項冠軍』,現在我們該向『全能冠軍』的目標前進了!」市長陳根楷的話引得同仁們頻頻點頭。

「單項冠軍」固然可喜可賀,但「全能冠軍」才是實力的真正體現。

孔子曰: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古人的生態倫理觀,闡釋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樸素思想。

「中山先生有句名言:『發展文明,非僅關乎財富一方,並負謀人民之幸福與安全。』這句話言中了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中山是先人創下的文明之地,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關乎『人民之幸福與安全』是我們為官者的根本職責,這與科學發展觀一脈相承。我至今仍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崔國潮說到這兒,又舉出一次他隨考察團到某市參觀一著名「治安安全示範區」所看到的那一幕:漂亮的小區內戒備森嚴,形同固若金湯的城堡。表情嚴肅的保安人員在小區內來回走動,目光里充滿著警惕;架設在小區四周的各種監控設備,更如一個個嚴陣以待的哨兵監視著可能出現的每個細節……而小區外則是擁入這個城市的各色謀生的人群,在小區外的大街上帶著幾分神秘感地看著「城堡」內的一切景象。

「這樣的所謂『安全』,我不欣賞。」崔國潮話鋒一轉道,「我們中山人也正在富裕起來,但我希望他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豐碩成果的同時,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著……」

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山市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進程中,就已經把這一創建文明城市的核心價值,當做衡量工作的一把毫不動搖的尺子,並取得寶貴經驗。

他們因此有了這樣的收穫——

連續三次蟬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單位)」的榮譽稱號(在廣東省也是唯一的城市)。

「寧願放棄1億元產值,也決不上馬一家重污染企業。」在這樣的理念和原則下,中山市早在1985年起就未雨綢繆,請專業規劃機構作了第一張建設藍圖,從而在之後的二十年的快速發展中有效地防止了無序建設的現象。例子比比皆是:正值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開發最火爆時期,市政府斷然否決了城東新區一個外資項目,斥資1億元建起當時全省最大的城市生態公園……

土地資源是珠江三角洲發展的基本資源,大量粗放型的外資企業擁入這裡時尋求的正是這裡的廉價的土地。而珠江三角洲能夠快速發展,最直接的優勢便是這兒擁有與港澳台地區相鄰的地理環境。「有地就能發財」,這是廣東多數地方的「至理名言」。可中山是個小市,土地面積本不富足,但中山的執政者則在與別人拼爭吸引外資的搏殺中響亮地提出了「零土地」招商。

可能嗎?中山也在作秀?是不是想把外資拒之門外?非也。

中山人回答道:第一,「零土地」招商的概念在中山之前就有人提出過,我們中山所做的正是為了將它化為現實。第二,實行「零土地」招商後的中山引資情況勢頭良好。

無法叫人相信,可又不得不令人信服。中山每年有個「3·28」經貿招商洽談會,在他們提出「零土地」招商那年的第一個「3·28」招商會上,簽約項目319個,合同協議利用外資17.97億美元,完成預期目標的208.96%;簽訂貿易合同4754宗,出口合同2521宗,成交額20?郾77億美元,是預期目標的241%;內銷合同2233宗,成交額32億元人民幣,是預期目標的190%。

你能解釋這是為什麼嗎?中山市三鄉鎮黨委書記梁欣笑著透露「真相」:比如拿我們三鄉來說,因為土地控制得嚴,地價甚至達到了別的鎮區的兩三倍,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外資和內資企業願意到這兒來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是老闆們到我們這兒生活可以放心,衣食住行樣樣滿意,產業發展也比較成熟,自然環境更沒說的,這樣的地方他不來投資,還上哪兒去?

是啊,中山憑藉的不是廉價的給予和自我的喪失,而是依靠追求整體協調,實現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下的功能最大化。即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目標狀態要求有序調整經濟社會的內在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及其與生態環境可持續支持前提下的能量供需,促使其以接近均衡狀態的高層次水平發展。用更通俗的話說,這種高層次的發展水平,其實就是以實現全面發展為目的,以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支持為基礎,通過調整區域內經濟、人口、環境、資源和制度等系統及各系統內部元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形成能夠適應外部環境機制的良性循環態勢。

中山正是在不斷創造和構建這種態勢中,使得這塊熱土變得異常繽紛多彩,從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渴望有個良好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投資人。

在張德江書記要求把中山「建設成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示範市」的第二年(2004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10億元,人均GDP達到44005元,摺合美元人均過5000元大關!

五桂滿芳菲,中山盡妖嬈。

這一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志來到中山視察,當聽說中山正在全力構建「既適宜居住又適宜創業」的現代城市時,非常高興地稱讚「提得好」。

市委書記崔國潮進而彙報道:「創業要求開發更多土地和資源,容納更多的人口、企業和交通工具,而居住則要求更多的綠地、更舒適的環境和更潔凈的空氣,這可是個『世界城市難題』……」

「正是『世界難題』,才要交給你們去破解!」總書記充滿期望地對中山人說。

破解「世界難題」——總書記的囑託,也是中山人的追求。

提出既適宜居住又適宜創業這一命題,似乎與魚和熊掌兼得一個道理。可世上哪有魚與熊掌兼得之理?中山執政者懷著對父老鄉親和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依靠人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