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東莞:30年超越西方300年 第四章 轉型.肇新

《聖經》載:我看到陽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因為「時間」與「機遇」。

不得不承認,1978年的改革開放便是臨到中國和中國人的一個重大機遇。

當東莞正在這千載難逢的機遇下奮力改變自己農業縣命運的時候,在廣東梅州的興寧,有一位農村青年也在為了改變自己的農民命運而奮鬥。這位22歲的年輕人做夢也沒料到,自己的人生軌跡將會轉向一個新的航程。更沒料到,在經過26年的航行後,自己的人生航船會駛到一個叫東莞的城市,從此同舟共濟……

這人便是東莞市現任市委書記劉志庚。

2004年的春節,對時任清遠市市長的劉志庚來說,過得異常特別,兩天前的臘月二十九,廣東省委組織部長劉玉浦突然找他談話,告訴他:「省委常委會已研究決定,任命你為東莞的代理市長。」

自古為政者都有治理天下的一番經典宏論。劉志庚到東莞市政府報到的那天,說了五句話讓所有的東莞人至今還回味無窮:為政之要在於興業;從政主策在於創新;治政之道在於安民;施政之本在於廉政;繁榮東莞在於團結。

初到東莞時的劉志庚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便是撒開腿來往基層跑。這一跑,居然跑出劉志庚的許多感慨來,使他對這塊富裕之地又多了一番新的認識。

這一天,劉志庚跑去了虎門的漁民村。令劉志庚頗為震撼的是,中國人印象中的這塊富得流油之地居然還生活著一群窮困潦倒的漁民。這些漁民祖祖輩輩靠海生活,而今,內河受到污染,他們因設備不齊又出不了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謀生手段。由於長年生活在船上,他們也難以適應岸上的生活,只能守在破舊的船里,望海興嘆,過著窘迫的日子。劉志庚進到那些人家的家裡,船上到處是垃圾,甚至還有死老鼠。這哪裡是人能住的地方?!眼前的這一幕使劉志庚一下子感受到了久違的苦情,這種苦情一直蔓延至他內心深處最柔弱處,令他感到一陣揪心的酸痛,他壓根兒就沒想到進入21世紀,在東莞這個富裕天堂里居然還生活著這樣的人,顯然,他們被快速發展的時代列車給拋棄了、遺忘了……劉志庚還去過革命老區大嶺山鎮的一個落後村,在貧困戶的家裡,劉志庚再一次心酸得落淚,那些人靠著政府的最低生活標準補助生活著,一個月才380元。

「你們說說,這點錢在東莞怎麼生活?」劉志庚在大會上一次次向大家發問,「同志們啊,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還有不少窮人,還有人沒有房子住啊!」

2008年初夏,當筆者採訪劉志庚時,這位從田野間走出的平民書記向筆者談起這一切時,臉色動容:「中央領導每次過來,大家都習慣帶他們去東莞最富的鎮去參觀,結論是,東莞富得流油。實際上,我們還有幾部分人群生活得非常艱難。我看到香港、新加坡等國家這方面有一些做法不錯時,所以我們也決定給這些弱勢群體發放一些補貼。」

劉志庚所說的這個決定,就是後來被媒體炒得很熱火的東莞發紅包一事。

2008年5月28日,東莞市政府下發文件,決定對東莞市戶籍困難人員即低保對象、優撫對象、五保戶等7類和低保邊緣戶共8類人群發放一次性臨時生活補貼,每個人發放一個1000元的紅包。政府發紅包,這在內地還是破天荒第一次。

有人說,「經濟晴雨表」通常來自富豪,「社會晴雨表」則通常來自窮人。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富豪故事給予了太多的關注,卻很少有人去關注豐裕社會中的窮人。其實,豐裕社會如何有利於窮人,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所在。在劉志庚腦海里,社會主義的真正富裕必定是共同的富裕,共產黨人要實現執政為民的最終目標就必須讓所有的人民都富裕起來。這是一位農民兒子成長起來的市委書記的執政理念,它折射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理想與追求。

劉志庚長相謙和,處事也謙和。老百姓給他寫的信,他都會一一閱讀,並作批示。百姓們知道他們的書記不但看信,還真能解決問題,於是乎,老百姓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甚至那些積壓了多少年的陳年舊事,全都一古腦兒跑了出來,跑進一封封收信人為「劉志庚」的信中……

在東莞打工的湖南華容縣農民張奇平,為挽救得「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17歲女兒張夢玲的生命,抱著一線希望給劉志庚寫了一封求助信,劉志庚看信之後,連續兩次批示,希望媒體呼籲社會給予幫助;梁絳菱在東莞買房,但沒東莞戶口,女兒難上滿意中學,於是寫信給劉志庚,在全市幹部會議上,劉志庚宣讀了她的來信;因跨欄橫過莞長線而遭車撞,傷倒在床的外來工楊聖德寫信給劉志庚,呼籲增建天橋,得到了劉志庚的批示……

這位收信人因此忙得沒日沒夜,連坐車的工夫都被充分利用,有時一天能接到100多封來信,看不完,拿回家接著看。他給自己立下規矩,無論多晚,也必須當天把信看完。劉志庚認為,這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感情。「如果你對群眾沒有基本的感情,你就不會覺得別人的事有那麼重要。百姓利益無小事,寫信給我的人肯定是真的遇到了難處。」

淡淡幾句話,劉志庚說得很平靜、很隨便,但筆者聽後細細品味卻極感深刻,更從中感覺出這位平民領導內心深處那永遠也不會褪色的善良。

一個處在引領著中國經濟發展潮頭的市委書記如此謙和與親民,這不是這個萬馬奔騰的城市的福祉嗎?東莞人,你們真的太幸福了!

2006年3月,劉志庚正式出任東莞市委書記一職。

劉志庚在任市委書記不到一年時間內,做了兩件和他的善良性格似乎不太相符的事來——都是容易得罪人的事情!

劉志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砸了摩的司機的飯碗。

按理說,摩的司機這部分人群算是弱勢人群,風吹日晒不說,安全隱患不說,每個月能掙的錢也實在有限。那麼,心地善良、一心牽掛著弱勢群體的劉志庚為何偏偏要端去這些弱勢人群的飯碗?

筆者詢問他。

劉志庚笑笑,向筆者講述起他印象至深的一件事來:「那次是全國的檢察官檢察長在東莞會展中心召開的年會,快散會的時候,東莞的檢察長好心地提醒大家:東莞社會治安不好,你們上街一定要小心,最好不要帶包,不要一個人出去,最好是兩個人一起上街。當時我也坐在主席台上,感到十分難堪。」

這件事對劉志庚觸動很大,當時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抓好治安。「我覺得我們東莞現在的經濟發展不發愁,關鍵是要給老百姓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現在東莞的老百姓慢慢富裕了,但社會治安差,假如你連命都保不住,你這個富裕又有什麼意義?」

確實,隨著東莞的富裕,其社會治安也顯示出令人擔憂的一面來。據說,在搶匪中流行著一種說法:在內地搶一年,不如東莞搶一次。巨大的利益誘惑使得不法分子鋌而走險。另外,東莞有著特殊的人口結構:東莞戶籍人口為171萬,常住人口697萬,再加上流動人口,總人口達到1200萬,在廣東省排第三,這決定了東莞承載著巨大的治安壓力。

2006年4月,劉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莊重承諾:東莞的社會治安一定要在今年年底得到明顯好轉,如果不能實現,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開檢討。

隨著這個絕對的「軍令狀」,一場聲勢浩大的「治安運動」在東莞拉開了序幕。其中,最大的行動便是治摩(摩托車)。

可千萬別小看這治摩。東莞治摩成功後,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曾向曾培炎副總理自豪地介紹說:「全國36個城市治摩都是失敗的,東莞是惟一成功的城市。」

惟一?治摩難道有那麼難?

事實確實如此。不談遠的,就談廣州和深圳,這兩家城市都曾採取過治摩措施,可最後因為壓力大而以失敗告終。許多深圳人還能記起當年治摩時的壯觀場面,廣場上聚集著幾千輛摩托車,黑壓壓亂鬨哄的一片,幾千摩的司機們奮臂高呼著口號……即使東莞本身,前些年也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治摩行動,結果也是被幾千摩托車圍住了政府大樓。

東莞治摩成功後,廣州、深圳等城市紛紛過來取經。他們取到了最核心一點:人性化工作,是治摩成功的法寶。

其實,治摩看起來是件具體的事,實際上是在考驗一個高速發展的城市到達一定階段的一種執政能力和執政理念。

外資以往對東莞都有一種印象:經濟發展速度快,但隨之出現的問題也多,因為像摩的這樣的一些現象,總在使東莞的發展和形象大打折扣。劉志庚和東莞市領導抓住這種現象大舉採取整治措施,其實是通過治表而整治了東莞市發展經濟和城市現代建設過程中暴露的本質問題,即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與提高市民素質、強化城市科學管理之間的關係必須並駕齊驅,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