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東莞:30年超越西方300年 第一章 開門.鼎地

命運常常會跟人們開一些並不好玩的玩笑。

1979年5月的一個傍晚。虎門沙角海邊。

兩三百人的送行隊伍黑壓壓地站成一大片。在無數遍離別的叮嚀聲和哭泣聲中,提著包裹的小夥子們陸陸續續跨進岸邊一隻簡陋的機動船里。

船就要開了,突然,由遠而近傳來「嘀嘀」的汽車喇叭聲,一輛破舊的吉普車開了過來。人群躁動起來,公社領導來了。

車還沒停穩,虎門公社黨委書記黎桂康便跨出了車門,看著眼前這一幕,他扯著嗓門大喊:「不要走!大家不要走……」

江邊的空氣倏然凝重起來,但很快出現了反彈——短暫的沉寂後是更大的喧嘩與嘈雜,此起彼伏的人聲淹沒了黎桂康的聲音,人群那頭傳來憤怒的吼聲:「我們就要去香港!」「我們要到那邊去活命!」

焦急的黎桂康走上前,試圖撥開人群走到岸邊,但幾百人的隊伍不約而同形成一堵人牆,使他難以前進。黎桂康急得振臂高呼:「大家不要走,千萬不要走,我們這邊已經好起來了,你們不要走……」然而他的聲音很快就被瘋狂的嘈雜聲給淹沒了,連同他那瘦高的身軀……

黎桂康無奈地退回來,鑽進車裡。他站到車座上,舉起喇叭對著大家說:「鄉親們,你們聽我說,不要走!我們現在改革開放了,我們的日子一定會好起來的。你們一定要相信政府,相信我們的黨,我們將來會更好……」

突然,人群中有人發出「少管閑事!」的怒吼,接著,人們紛紛圍了過來,情緒激動地揮動著拳頭,向他威逼著、詛咒著。不知是誰開的頭,轉眼間,那輛破舊的吉普車被推倒了……

人群那頭,載滿五六十人的船在隆隆作響的馬達聲中,義無反顧地起航了。

長長的白浪一浪一浪地卷過來。波濤聲中,黎桂康孤寂的聲音仍久久回蕩在江面上:「你們會後悔的,你們會回來的!你們總有一天會回來的!」

浸透著淚水的那一幕,終於隨著潮水一起流去了。

時光流逝許多年之後,命運的波濤將當年的逃港者陸陸續續卷了回來。每當他們路過這裡,回想起當年那一幕場景時,都會禁不住搖頭嘆息:人生如戲啊!

馬克思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都會出現兩次,一次是作為悲劇,一次是作為喜劇。

中國,正是改革開放這個歷史事變,以一種巨大的偉力,將這幕在濃烈悲劇氛圍中開啟的劇目,很快演變成一場人皆歡喜的喜劇。

東莞以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變遷,用30年的時間,完美地充當了這一角色,因此便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史上最具特色和光芒的地方。

2006年夏天至2008年夏天的3個年份里,筆者懷著對這片神奇土地的特殊情感與好奇心,曾一次次地來到這裡,感受著所有令人神往的美麗與激情,並親歷了這片經歷滄桑巨變之後的嶄新天地下那些可愛的人民的每一個表情……

遙望蒼茫海域,再回首虎門這片臨洋之地,心扉似被陣陣波濤撞擊。

中國歷史在這裡不斷出現驚人的巧合——大海的波濤曾在這裡兩次撞開中國的國門,而且每一次撞擊都是驚天動地!

從中國的版圖上我們看到:珠江水系出海口有八門之多,虎門竟被歷史選中,成為歷史之門,虎門因此得大名,成為國之門——中國之門。

誰曾料想,這個被號稱為「金鎖銅關」的虎門當年曾經是那樣的不堪一擊。

自這扇國門被英國人的炮火轟開以後,中國遭到七次大規模入侵——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侵戰爭、中法戰爭、八國聯軍入侵戰爭、日俄戰爭、日本侵華戰爭……

翻開世界文明史,人們會發現,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不僅始終與世界同步,甚至是長期引導世界文明的潮流,中國文化曾成為世界上的強勢文化,中國的文明史不愧幾度成為全世界的最高成就。翻開中國經濟這部史書,你更會發現,中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300年前,中國GDP位居世界第一,即使到了1840年,中國的國民總收入依然佔世界四分之一。

那麼,這個曾經的世界頭號富國,怎麼會一步步淪落到挨打割地賠款的境地?究竟是哪一股力量使虎門這道曾經牢固無比的大門被輕易打開,使中國迅速滑向災難的深淵?

也許,被譽為清末中興之臣的曾國藩對此總結的那句「大抵在西洋的製造」道出了其中緣由。

這「西洋的製造」則來自於勃興於18世紀的工業革命。在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發展中,西歐列強交替崛起,而我們這個民族還固步自封在農業文明裡呼呼大睡。我們並不知道,在沉睡中,門裡門外的兩個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落差。

也許,腐朽和沉睡了的中國,需要用炮聲來震醒,然而這樣的代價太大,而且充滿著血腥。

在這樣的炮火中,虎門也因此成為一塊抗爭的土地。從林則徐銷煙池、威遠炮台、沙角炮台等抗英古戰場遺址,從抗日名將蔣光鼐的故居,到熱血灑虎門的民主革命戰士朱執信紀念碑,無不輝映著中國人民不屈的靈魂!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我們這個民族依然在救亡求存的嚴峻環境中苦苦掙扎。

但大海之口畢竟不會永遠地消沉與無為。龍的子孫仰望長空,期待崛起,渴望富強——他們在等待機會,等待天晴浪又起。

1978年,中國從動亂的年代中開始復甦。

夜漸明了,太陽從東方升起,世界開始矚目中國……

英國的《衛報》在2006年曾如此評價中國:1978年,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從平均主義向市場經濟走出了嘗試性的一步,中國的轉變已經使世界的重心東移;瑞典的《哥德堡郵報》也指出:從30年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的「世界強國」,中國人在不知不覺中體驗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才走完的崛起之路;2007年1月3日,倫敦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學者盧宜宜在《海峽時報》上驚呼:中國是個「謎團」!

一個大國是如何崛起的?中國又是以什麼樣的偉力使世界中心得以東移?

欲解開這個「謎團」,我們的目光有必要再次投向虎門。因為正是虎門這個塵封了140年之久的東方大門,在改革開放的波濤中率先打開,從而開啟了中國崛起的序幕。

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歷史巧合呀!

當我們把目光就近延伸到虎門背後時,你會發現那裡光芒四射,那耀眼的東方光芒令人驚訝:中華民族的版圖上何時閃出如此絢麗而燦爛的光芒?

是呀,這裡何時崛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這不是昔日貧窮落後的農業縣嗎?

是的,正是這個昔日的農業縣,在短短30年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了工業化進程,走完了西方國家300年才走完的崛起之路。如今,她屹立在珠江之口,以萬眾矚目的光芒昭示世界:中國正在崛起!中國無法不崛起!中國的崛起必然光芒四射!

要探究中國這一東方大國崛起的奧秘,我們不妨從東莞這道獨特的光芒里尋覓謎底——

1978年7月6日,一個並不特別的日子。然而這個日子對於廣東、福建兩省來說卻意義非凡。這一天,國務院特別對這兩省制定了《對外加工裝配和中小企業補償辦法試行條例》(東莞人稱此為「22號文件」)。1979年國務院又將該試行條例變為正式條例。

「22號文件」引發出一個叫「三來一補」的名詞,正是這個極具濃厚爭議色彩的名詞改變了東莞的命運。可以說,東莞改革開放這扇門的打開就是從這個「22號文件」開始的。

也可以這麼認為: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吹響中國偉大時代改革號角的話,那麼,東莞人則是在這個號角下走在最前列的那群勇敢的改革先鋒!

然而,在30年前的那個歲月里,這種開創歷史的承載者角色,連東莞人自己也沒能清醒地意識到。僅有的記憶是,飢餓著的你我他都在尋找黎明前的那束曙光。

有這樣幾個歷史鏡頭——

1978年7月30日下午,太平公社農民李玉龍在路上碰到村裡的一個老光棍,悄悄告訴老光棍一件事,說他今晚要去東南角。

李玉龍所說的東南角指的是海那頭的香港。那年頭當地人不敢直接說「香港」,都習慣稱「東南角」。晚上,人們只要站在家裡的窗口處,就能遠遠看見東南角的上空,一片紅光。那片紅光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天堂。

向老光棍打聽清一些事後,李玉龍沿著太平公社那條窄窄的路往回走,心情不知不覺沉重起來,今晚不知能否走成,凶吉未卜,這兩天母親一直哭哭啼啼,如一切順利,這一別不知何年才能相見……走著走著,迎面走來3個男人,一看就不像本地人,其中戴眼鏡的高個男人尤為引人注目,40歲模樣,從衣著上看,沒準是「東南角」那邊的人,他正琢磨著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