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崑山無山卻有「玉」 引子

2008年10月16日,《人民日報》以一個整版發表了題為《以開放打造中國百強之首》的文章,這篇由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調研組寫的「崑山市經濟社會發展調查」,顯然是中國最高層對崑山經驗的最具權威的總結。《人民日報》編者按這樣說:改革開放30年,崑山初步實現了由單一農業向農業、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轉變,由依靠外資帶動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轉變,由分散布局向集中布局推進集約發展、節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轉變,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向共同富裕、和諧進步的轉變,由城市規模擴張向城鄉協調發展的轉變,由粗放型增長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轉變。崑山是「蘇南模式」的一個縮影,「崑山之路」雄辯地說明,只要發展方式科學,快速度也可以有好質量,工業化也可以有好生態,城市化同樣可以實現城鄉統籌。只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當地實際,搶抓機遇,創造性地開拓發展思路,就能探索出以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主要特徵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之路。

老實說,我還沒有看到中央權威機構會對一個地方的評價如此全面肯定和高度定性。中國改革開放30年走的是一條什麼樣的道路?中央的結論和總結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呢?《人民日報》的編者按再明確不過地告訴我們:崑山之路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

崑山現在的名氣早已神州大地皆知,因為崑山是全國縣(市)中的「百強之首」,這百強縣(市)中,蘇州現在的五個縣級市一直處在前十名,而崑山則是多次雄居「百強之首」。不容易,很不容易,全國千百個縣(市)誰都想爭取名列百強,而崑山又處百強之首,且多次雄居這樣的首位,也許除了崑山還沒有哪個縣(市)能達到如此水平。

我在蘇州,我了解蘇州幾個縣市之間的較勁。可以說從解放初期一直到現在,他們之間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明的暗的較勁——當然是你追我趕的向上的為國家爭貢獻的較勁。鉚著勁比學趕超,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地域之間的那種叫人看了都會感到激情澎湃的競爭,它使一個地域的發展始終保持在高昂的鬥志下奮力拚搏追趕,也許這隻有在蘇州才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地看得到。為這,我感到驕傲,為自己是一個蘇州人感到驕傲。

崑山在我童年的印象中,是個「低鄉」——我的老家把有好地、好收成的地方叫「高鄉」,稱那些薄田薄地的湖塘之地、十年九澇的地方為「低鄉」。在我離開家鄉之前,一個高鄉的男囡假如找了一個低鄉的女人做媳婦,即使這個媳婦百里挑一,這男囡也會在眾人面前很沒有面子。可見低鄉人的地位之卑微。

我的出生地常熟處在高鄉,所以我從小也沾了一點優越感:內心不怎麼瞧得起「小崑山」(崑山比常熟小得多,無論是面積還是老縣城,或者古代讀書人的名聲地位,崑山皆為小字輩)。而對於眾多蘇州人來講,瞧不起崑山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是「低鄉」,由於地處低洼,十年九澇,產糧特差,所以叫它「小八子」——蘇州諸縣市中它排名第八位(過去蘇州地區管轄八個縣,後來江陰、無錫縣劃歸無錫市了)——老小。

「小八子」現在了不得,不僅在蘇州諸縣市中昂首走在最前面,更在全國範圍內比任何一個蘇州兄弟都走在了前頭,而且名聲最響,經濟總量也一直領先。

一個只有927平方公裡面積、65萬人口的區區小崑山,它有幾項數字就連中西部地區的省市區領導看了都會瞪大眼睛:

崑山的人均生產總值是171061元(合23418美元),財政收入是202億元。只有全國0.01%的土地面積,聚集了1.7%的外資和九分之一的台資,創造了2.4%的進出口總額。

崑山是個傳奇,是個中國式的傳奇。難怪中國領導人對崑山會有著特殊的感情和關注。

胡錦濤總書記有過多次與崑山市領導的正面的對話和交談,每一次都帶著特殊的厚愛誇獎崑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典範。

江澤民在任總書記時也多次親赴崑山視察,他與崑山的「交情」就更深了,因為他曾是「上海人」,上海人與崑山的感情是有著天然的地緣因素的,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建立,到了七八十年代就成了一種刻骨銘心的「戀愛」關係。

鄧小平同志去世得早了些,如果晚走幾年的話,相信小平會對崑山的發展更加充滿關注和厚愛,甚至會超出對深圳的那份感情。因為小平是在蘇州提出的「小康」概念,又是在蘇州提出「翻兩番」的,又是他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他老人家如果在今天還活著的話,他會高興得把每年的春節休假從上海搬到崑山來的,因為崑山正是按照他所構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去實現全社會人民富裕和地區實力強大的。

崑山模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典範,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三步走」現代化強國夢的宏偉藍圖的實踐地。

然而崑山的30年歷程並不那麼簡單,崑山的經驗更多的是體現了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開拓精神和思想解放、實事求是的發展之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