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園區革命 第十四章 「軟體」——閃爍東西方文明精神的靈魂與光芒

在今天,每一個來到蘇州工業園區所感受、看到的一切及由此透出的文化與文明水準的人,都會很自然地得出結論:這樣的園區中國少有,世界少有。也就是說,這裡的自然環境與現代化工業之間的那種和諧與平衡關係,被安排得如此協調、統一,或者說完美有序,這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得到的,再加上驚人的經濟發展速度與所取得的超乎想像的效益,你無法不為之驚嘆和由衷欽佩。

關於蘇州工業園區現在的樣子,如果我不作描繪也許很多讀者會感到失望,然而如果我僅白描式地勾勒幾筆又感到很對不起那些十幾年在此辛苦耕耘的建設者們的那份創造力和汗水,尤其是對不起李光耀和新加坡人——因為在他們心目中的蘇州工業園區就是新加坡的形象,但我似乎又不便在本文中作過多的渲染式描述,原因是我想給廣大讀者留些期待和空間,並且建議你有機會到蘇州旅遊的時候一定要去園區走一走、看一看,那裡的一景一物遠比我筆下描繪的要精彩得多……

我在這裡想告訴讀者的是,蘇州工業園區有今天這個樣子,是李光耀和新加坡人所期待的結果,也是李光耀和新加坡人一向引以為自豪的新加坡「軟體」的魅力所在。

新加坡管理模式的成功點和閃光點,皆在蘇州工業園區得以展示與體現。難怪李光耀在國際場所總是拿「SIP」說事。他曾誇耀說,中國蘇州工業園區是新加坡精神與管理模式的「青出於藍」的成果。然而,蘇州人為了能夠把這新加坡「軟體」成功移植,並實現如鄧小平所要求的「比他們還要好」的目標,與新加坡人共同付出了巨大的艱辛與努力……

「當時金雞湖這一片區域,都是坎坎窪窪的地方,『十年九澇,划船揚不了帆,走路五分鐘就要拐彎』,意思是說:湖塘多但都是大大小小不成規則,道路更不成樣子。新加坡人偏看中這樣一塊地,並且說要在這樣一塊土地上建設起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城市。我們雖然是園區籌備組的成員,但當時確實不太相信這種可能。我們私下裡還議論說:原來新加坡人比我們中國人還要『左』啊!我們中國人搞了幾十年空想共產主義烏托邦的事,新加坡人比我們還相信得厲害啊!也有人說,反正錢是他們新加坡資本家的,用他們的錢我們不心疼。道理很簡單:就是不相信這個不被我們蘇州人看好的地方會在新加坡人的雄心壯志下搞出個新天地來。可後來證明是我們錯了……」一位「老園區」感慨地說。

根據初步協議確定的「SIP」方案是:最先啟動開發的是8平方公里,中期合作開發的是70平方公里。按照新加坡的「軟體」模式,這70平方公裡面積在正式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前,必須將地下設施一步到位地建好,而且是按照世界最先進的現代化先進工業城市的標準「一步到位」。

什麼叫「一步到位」?簡單說:道路、環境、消防、通信、污水處理、地面綠化等等,在外商進入園區時必須都按世界現代化工業城市最先進的條件給配備好了!

因為沒有錢,習慣了「邊規劃、邊建設」的中國人,哪見過這種干法!但新加坡人說,這就是我們的「軟體」精神——地下設施必須走在地面建設前面,而且要求地下設施「百年不落後」。

開始蘇州人不理解為什麼非得這樣做。事過十幾年後再回頭看看今天的園區發展,現在的蘇州人,沒有不佩服新加坡的這一「軟體」之高明——一步到位後,避免了無數重複建設所帶來的成本的成倍增加和效益降低的惡性循環。

「最讓我深切感受新加坡『軟體』理念精神的是,他們提出要讓園區70平方公里的面積內,能夠達到對百年不遇洪澇的防淹能力。就是說,要把整個70平方公里的園區填起70厘米高。我們當時聽了沒一個人相信!這怎麼可能嘛!不說70平方公里,就是首期開發的8平方公里,不說那些湖塘怎麼個填法,就是本身地勢低洼的地面上再填高一米,8平方公里要花多少錢知道嗎?當時填一方土是8美元,8平方公里就是4億美元!4億美元,等於30多億人民幣。什麼都沒幹,光平整地面,就一下花30多億元人民幣。我們當時想,根本不可能。而且有的專家還說,我們蘇州從伍子胥建城那天起,就是用的圍塘築堤擋洪水的辦法,蘇州城不也走過了2500多年的歷史嘛!但園區現在是中新兩國共同建設的,尤其是說好了要用新加坡的『軟體』來管理和經營,所以必須按新加坡人說的去做。也就是說必須填土,把所有那些低洼地、爛河塘和大大小小的湖泊都填到能防百年不遇的洪澇。」周志方現在談起當時的情形,感觸很深,「當填土大戰開始後,整個蘇州市周圍的道路上不分日夜地有幾百輛拉土車子在跑,滿城塵土飛揚。老百姓把我們罵得狗血噴頭,因為確實對大家的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但園區建設的戰車已經啟動,必須朝前走,而且新加坡人的時間觀念特彆強,誰耽誤了就得賠付大錢!再說那些錢中有我們中國人的、有我們蘇州人的,誰也不願白白浪費。拉土的車子都是陝西出產的,車牌子是黃的,車身顏色是黃的,拉的土又是黃的,所以百姓說蘇州現在了不得,滿城都是『三黃雞』……我要說一句:蘇州園區今天建設得那麼好,當年蘇州百姓是作出犧牲的。我們應當感謝他們。」

蘇州市民的犧牲精神換來了園區美麗,無疑可以留在「洋蘇州」的建設史冊里。

僅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首期開發的8平方公里的填土工程順利完成。1998年,江南真的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當時常州、無錫等蘇南一帶幾乎全都成了一片汪洋。江澤民總書記在飛機上往下看時,突然發現汪洋之中有一片綠地,問隨行人員那是什麼地方?當有人回答說那是新建的蘇州工業園區時,江澤民欣喜地說,我要到那裡去看看。後來他真的來到園區,並且感嘆道:看來新加坡李光耀他們的許多建設理念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蘇州工業園區後來開發的70平方公裡面積,都按這個模式,將原本低洼爛湖之地,填得高高的,如同江南大地上挺起的一塊堅強而雄健的胸肌,充滿了力量與生機。據說現在國內許多地方將蘇州工業園區這種在地面建設之前、先把地下工程「一步到位」的開發經驗都運用到自己的開發區建設上。「規劃就是法」,這話拿到一般的行政區域和城市來說,聽起來似乎有些異想天開。這是因為中國不少地方的建設,領導的意見遠比「規劃」和計畫要來得快,也改得快,所以各種建設不按規劃和計畫辦事而是按長官意志執行的事太多,也太「常規」了。但在蘇州工業園區,「規劃就是法」,如一條不可更改的定律。你再大的官,或者官改任得再多,已經規劃好的東西想改是不可能的。比如開發之初中新雙方立下的「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這些建園的基本原則,無論你蘇州領導換了多少回,誰也別想輕易改動一下園區發展總體規划上已經定的事,哪怕是一條路,一棵樹,一根電杆的改動,市長都沒這權力。

「一張藍圖繪到底,使規劃效益成為園區最大效益,是我們的重要經驗之一。」王金華談起這一問題,雙目閃光,「我們接手時,整個園區的賬面上是嚴重負債的,但新加坡人給我們留了一筆巨大的資產,就是已經規劃好和正在建設著的園區藍圖,這個藍圖包含了極高的預期效益,我們後來能夠通過土地置換成資產並有效投資,從而實現資本的成功運作,靠的就是園區一步到位的規劃藍圖。」

在眼下的蘇州工業園區內的幾十平方公里內的工業用地區,已經入駐了3000多家跨國企業,其中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就有79家,共126個項目,但你卻絲毫感覺不到園區內有一般工廠企業環境所難免的那種嘈雜與污染的景象,相反你看到的是一幢幢掩映在樟園、楓林、桂叢和荷塘之間的花園式的高雅建築,這就是規劃藍圖的功勞。現在,整個園區已通過國家級的ISO14001環境質量體系認證,蘇州工業園區率先成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和循環經濟試點園區。

「基礎設施建設的高標準,是園區規劃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主要原因之一。」參與早期園區建設的人告訴我,在園區工程啟動之前,中新雙方的專家就全面編製了各項基礎設施的專業規劃,在國內率先實行了高標準的「九通一平」。「九通」即道路、供電、供水、排水、排污、燃氣、供熱、通信、有線電視的全通,「一平」就是土地填高平整。其「九通一平」的標準即使放在發達國家也毫不遜色。

李光耀曾經頗為得意地向人誇耀過,「我們的軟體其實在很多方面是建立在許多硬體之上的。」

有一家投資1.5億美元的外企,到園區落戶建廠院時,曾要求在大門前的綠化帶上開一個出入口,因理由不足未被園區批准,但這並未影響該企業對園區管理的讚賞,他們說:「園區的開發建設規劃做得非常好,我們5年前拿到的發展藍圖和後來拿到的現狀圖紙非常接近。」

這種規劃就是法,是法就不能隨意改的「軟體」管理模式,所實現的結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