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篇 「蘇」字里的學問 第二章 「蘇」是鄧小平夢中的「小康」

「翻兩番,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這就是20世紀後期的一位中國聖者說的話。這位聖者叫鄧小平。

鄧小平的「小康」之夢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當他走出國門,在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看到飛速發展著的世界文明後所萌生的。那時他強烈地感受到了自己國家的落後,人民生活的貧苦……後來的新加坡之行使他有了一個東方式的「小康」概念。然而中國式的小康是什麼樣呢?鄧小平在夢中尋覓著……

1978年12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召開了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會,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在會上再次向全世界明確地宣言:中國要在20世紀末初步實現現代化。

西方人開始警惕這頭東方睡獅的「覺醒」,他們顯得有些緊張。

「小平先生,你能說說你們中國所說的要在本世紀建設成四個現代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次年,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目不轉睛地盯著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這樣問道。

鄧小平看了一眼日本客人,沒有立即回答,只見他緩緩地點上一支熊貓牌香煙,又想了想,說:我跟你說這麼一個事,你們現在有一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是一萬億美金,所以你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是一萬美元。那我們現在,我們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250美元。我想,比如說,我們用20年的時間翻兩番,那個時候我們就是人均1000美元,是你們的十分之一,但我們的人口是你們的十倍,這樣我們的總量就是跟你們現在一樣了。

「是這樣。」日本首相輕輕地點點頭,又似乎並不太明白。

鄧小平似乎看出了對方微妙的表情,道:到那時儘管中國還很窮,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很低,但是有了這樣的總量,我們就可以做點事兒了,也可以在世界上做點兒貢獻了。

大平正芳的兩隻耳朵豎得直直的,眼睛更是盯著中國的這位小個子巨人不放。

「那麼,到那時我們的國民生活水平會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小平像在自言自語道,「就是可以吃飽穿暖,我把這個叫小康。」說完,小平重重地抽了一口煙,然後朝向日本客人笑笑。

小康?什麼叫小康?首相不明白小康是個什麼概念,他將目光投向身邊的翻譯——時任中國外交部亞洲司日本處副處長王效賢先生。

王翻譯緊張得差點出汗,是啊,小康是什麼?他怎敢問鄧小平?於是急中生智:「就是……就是一個人身體恢複的時候。」王翻譯心頭暗暗尋思:日本人平時也講小康,這樣翻譯首相應該明白一點吧。

「噢——」首相似懂非懂地張了張嘴,似乎再也找不到合適的問題,然後起身笑眯眯地握住鄧小平的手,說:「祝您和中國人民早日小康。」

鄧小平同時站起身,一臉笑容,並連聲應和道:「好好,小康,我們大家都小康。」

這次與日本人會見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裡,鄧小平開始多次在不同場合念叨著「小康」。鄧小平的家人告訴我,平時鄧小平在家裡不怎麼說話,可有幾回嘴裡突然冒出「小康」兩個字來,讓家人有時感到不知何意。

「小康」從那個時候起,就成為了中國現代化總設計師夢中的一幅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藍圖。一個最實事求是和辦實事的大國領導者,為這藍圖與夢境尋找可能實現的途徑,他也會輾轉難眠……

時間過去兩年多,這個藍圖與夢境成了總設計師心中時刻挂念的治國大綱。

同志們,這次代表大會將是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的一次最重要的會議。這次代表大會要審議和確定黨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奮鬥的綱領……在這年9月初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一再這樣強調。為了他心中久釀的宏偉藍圖,他向全黨同志指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光輝,從此開始普照中華大地。

新一年的春天來了。春風首先吹綠了江南大地。

「我想到江南走一走。」鄧小平向身邊的工作人員提出。

「太好了,『老爺子』(家人和身邊的工作人員都這樣尊稱鄧小平——筆者注)想到哪兒去?去蘇州怎麼樣?」

「去江南不去蘇州去哪兒?」「老爺子」話不多,但一旦說出來,就是擲地有聲。

蘇州美,最美在太湖。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太湖像一位剛出閣的少女,嫵媚又恬靜。八百里浩渺碧波,沒有絲毫的人為的污染。

那天,鄧小平在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和女省長顧秀蓮等省領導的陪同下,乘坐一條遊船,緩緩地駛向太陽初升的太湖……

「那一天的太陽,格外艷麗明亮,光彩耀人,把天空裝點得晶瑩剔透,一片燦爛。那天的湖色也特別的美。遠處,群山巍巍,山巒起伏,渾厚凝重;近處的湖面金光粼粼,白帆點點,鳥兒飛得也特別的歡快。小平同志特別喜歡看水面的鳥兒飛翔,喜歡稱道岸邊的白牆黑瓦,裊裊炊煙,他說那是真正的中國山水畫卷,比西方的油畫要美。」一位當時服務過鄧小平的「老蘇州」人如此回憶道。

戴心思,原蘇州地委書記,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的南下老同志。現年83歲的戴老在醫院接受我的採訪,在談起1983年春天鄧小平來到蘇州的情形時,依然帶著幾分壓抑不住的激動。他說:小平同志一生到蘇州有據可查的有兩次,一次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另一次就是改革開放進入特殊階段的1983年春天。那次小平在蘇州共3天時間,住在南園賓館,這個賓館在市區鬧中取靜的地方,現今普通百姓只要付錢都能住得進去。

「小平來之前,省委書記就打電話給我,讓我準備蘇州地區的情況彙報。當時我們蘇州有八個縣,除了現在所管轄的幾個縣市外,還有江陰、無錫兩縣。小平同志來了以後,就對省委書記說,他要了解蘇州地區的農村情況,他的工作人員告訴省委書記說要聽20分鐘的彙報。於是省委書記就將我準備的農村情況材料向小平彙報。後來彙報時間過了20分鐘,小平說:你還有什麼還可以說嘛!這樣省委書記又彙報了我們蘇州地區學習落實黨的十二大提出的翻兩番的事。對這件事,小平同志似乎一直很關心,在吃飯或其他場合,時不時地問我們對翻兩番怎麼看。我們告訴他:在蘇州翻兩番絕對沒問題。小平問:為什麼?我們回答:蘇州地區從1976年到1982年就實現了全地區工農業生產總值翻一番了。小平對這個格外關注,聽得特別認真。『五六年時間就翻了一番,你們把這個情況跟我好好說說。』看得出,小平對我們蘇州在那麼短的時間裡能夠實現翻一番,非常在意,或者說感到有些意外驚喜。

「我們說沒問題是有根據的,因為當時蘇州的社隊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心裡有底。」戴老說,「在十二大提出『翻兩番』的目標後,當時社會上也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經濟底子薄的地方再用近二十年的時間,在世紀末實現翻兩番是可能的,因為他們基數低,而像我們蘇州地區這樣經濟總值相對較高的地區有難度。可我們經過討論和研究的結果是,經濟基礎較好、基數大的地方反而可能會更好地實現翻兩番,理由是:塊頭大,翻起來更有勁,所以可能好翻番。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那次鄧小平同志聽了蘇州人對「翻兩番」表示沒問題後,似乎興緻分外濃,便不時地問蘇州人:「你們靠什麼呢?」

蘇州人:「我們靠一些小企業。」

「我們當時都不敢說社辦企業,因為文革遺毒還在,社會上對我們蘇州地區搞鄉鎮企業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戴老書記回憶說。

鄧小平好像也是第一次聽說,「小企業?」

蘇州人:「就是公社和生產隊辦的一些小企業。」

鄧小平:「噢,這就是社隊企業。」

蘇州人:「我們蘇州靠近上海、無錫,好發展。」

「我們告訴小平同志:在五六十年代,城市有一批下放人員,蘇州地區就接受了十萬人左右。這些人員與上海、無錫、常州等城市的各個單位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靠這些人打通與上海等城市的關係,辦些加工企業就比較容易。」戴說。

鄧小平:「那這樣做你們花錢多不多?」

蘇州人:「不多。社隊企業就是利用這些人的關係,到上海請師傅來當指導,他們也是利用星期天,我們只要給他們一點小錢,有的就乾脆不給錢,師傅們臨走時給一點農副產品帶回去就算回報了,而且上海人還挺高興。」

鄧小平笑了,說:「我在上海住過,上海人喜歡要你們『鄉下人』的農副產品。」

「你們的社隊企業現在有多大規模?」鄧小平問。

蘇州人:「已經佔有全地區工業產值5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