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常熟:50000個服裝老闆的沙家浜 第二章 50000個老闆的戰場

商界的弄潮人永遠是那些執著的老闆們。常熟服裝城內從事經營的大大小小老闆在工商管理部門註冊的共有30000多個,而要加上那些在外圍和不在管理部門註冊,卻常以市場為中心業務的固定經營者,就恐怕誰也說不清個準確數了。服裝城的「老工商」拍胸脯說:絕對不會少於50000個!

在一塊不到4平方公里的界地,聚集了如此眾多的商海戰將,足見這裡的「戰火」之激烈。

那是一種真正的戰鬥。

一種金錢與物質、智慧與戰術的戰鬥。

一種靈與肉、道德和非道德相交融的有序戰鬥。

所有的戰鬥集中了一個目標:賺錢。

所有的戰鬥體現了一種精神:自我價值的升華與沉淪。

戰例之一:老彪的「收網術」——老彪其實並不老,只是因為他在近鄉遠鄰算得上個老闆,所以大家把他原來的大名「小彪」叫成了現在的老彪,以示對他的一份敬意。

30來歲的老彪在常熟服裝城裡始終沒有註冊,因而他在市場上也始終沒有名分。但像他所採用的經商之道——「收網術」,卻是當地相當一批老闆普遍採用的一種戰術。老彪的全部經商家底是他的那輛摩托車,他的經商之道也是隨這輛摩托車走出來的。在採訪此文時有幾天我就住在老彪家旁,開始我並沒在意還有像他這樣的常熟小老闆存在,這完全得謝他的那輛晝夜不息鳴的摩托車。當然,起初我十分地惱火那摩托車聲,原因是它總在我準備入睡的深夜十一二點和清晨四五點鐘時「噠噠噠」地響個沒完。如此幾天下來弄得我白天不能正常採訪,夜晚不能按時入眠,有一天半夜時我終於爬起來到老彪家問個是非因果。「實在對不起,看把你折騰的。」老彪知道我的意思後很是歉意道。然而他告訴我,他的生意必須在這兩個時辰做,否則就不成。經他一介紹,我終於明白了這位老闆賺錢的全部秘密。

老彪本人對服裝是個門外漢,而他的服裝生意開始,則是有人讓他「順便」往常熟城裡的那個市場裡帶幾件、幾包衣服,這樣一次兩次給「順便」捎出來的。帶的趟數多了,鄰居們不好意思了便給老彪3塊5塊10塊8塊錢的。後來老彪想,既然這「順便」也能「帶」出生意,何必不來個乾脆。專門像打漁收網似的,幫有織機的各家各戶,把已做好的服裝成品送到市場去賣呢?這一乾脆,他的生意還真做成做長了。

常熟的廣大農村過去幾乎家家有紡線織衣的機子,但並不是家家都有人又有時間到市場去買賣成品。這就必須有專人幫助他們把每天生產出來的衣服,拿到市場上迅速換回利潤——即使最笨最小本經營的生意人,也知道儘快把成品換回現鈔是一種最有效的賺錢方式。老彪正是適合了這種需要才把生意做成做長了的。

一台織機一般一天能織成20來件衣服,這20來件衣服由一個人做,其工時大約得十五六個小時,也就是說從早晨6點干起,得到晚上10來點做完,也就是說在每天剛剛把衣服做完時把成品送出去,能最有效地賺錢。老彪正是每天在此時此刻,騎上摩托車去做完衣服的各家各戶收成品,所以他的生意有了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源頭。那些做衣服的人能在最快的時間裡,看到自己由勞動到貨幣之間最短的交換過程。雖然這時的勞動價值可能比自己直接將衣服成品拿到市場賣掉要少賺些錢,但他們也願意眼前的這種交易,因為它來得快速、簡單、不受騙、不耽時。而老彪這樣的老闆也正是依靠這個時間,能以最低的價格拿到貨物。每天這時,老彪開著摩托車飛馳在鄉村巷間,以最快的速度將各家各戶的衣服成品像收網似的收到自己家中,第二天一早,他又開著摩托車直飛常熟城內的大市場,賣給那些有攤位有門市部的老闆們。當晚,老彪又用早晨賺來的錢去各家各戶「收網」……如此循環往複,老彪口袋裡的錢也跟著鼓了起來。農忙,當農家人暫時放下織機下地收割時,老彪的摩托車還是不閑著,他開始去販賣各種農副產品,所採取的還是「收網術」。

像老彪這樣的小老闆在常熟鄉間田頭數以萬計,雖然他們並不是常熟服裝城內真正意義上的老闆,卻是常熟服裝市場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他們的存在為常熟廣大農村那全民性的服裝加工業與市場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

戰例之二:坤師的「撒網術」——坤師原來是位頗有小名氣的木匠,後來受蓬蓬勃勃的服裝生意誘惑,而搞起新行當來的。比起老彪那樣的小老闆,坤師一起步的實力就充滿了經商味道。

他直接進原料,然後根據市場發展趨勢決定一種或數種服裝款式,將原料分發到那些沒有實力直接進料,卻願意穩當賺些加工費並自願與他長期合作的各加工者手中,各加工者只完成一件服裝的成品或半成品加工,然後一天或兩天或再稍長些時間將成品半成品送回到他家,由坤師再在自己家完成全部加工工序後分批發往市場。某一種款式好時,某一個季節的生意旺時,坤師便把他的「網」撒得大些,某種款式、某個季節生意不好時他便把「網」口撒得小些,這撒「網」的過程便是坤師賺錢的過程,而撒「網」的大與小,決定著他賺錢的多與少。

較之老彪的那種「收網術」,坤師的「撒網術」所產生的效益要好幾倍甚至幾十倍,當然其風險也同樣要大幾倍甚至幾十倍。在坤師的「撒網」過程中,其加工者和在市場上那些將服裝賣給消費者的銷售者是不冒風險的——因為加工者在坤師尚未完成「撒網」時便早已拿到了應得的加工費,而那些市場銷售者如果一旦發現坤師的產品在市場上不好銷時,就不會再要他的貨了。乾坤師式的「撒網術」必須具有市場的正確判斷力和應變能力,否則將可能撒一次網而破了一輩子的家產。我問過已有七八年經營服裝生意的坤師是否也有過失敗史時,他極為坦誠而平靜地回答不止一兩次,即便是現在仍然難免。「要不為什麼說商場就是戰場,要不為什麼不是所有的人像我一樣玩『撒網術』?」坤師如是說。

但我看到的坤師卻明顯是位商界的「撒網」高手。他家那座氣派非凡的三層樓宇和他在當地所享有的聲譽,足以證明這一點。

他告訴我,他現在的「撒網」已非小打小鬧了,那沒勁。他現在撒「網」一般都是按一個季節撒一次,而每一次的投入也常常在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當然賺錢的絕對值也在相應上升。

坤師這樣的「撒網」高手,使常熟服裝界有了一批高明的生產經營者,然而這樣的「撒網」者在常熟服裝市場上,仍然是打外圍的中小老闆而已。

戰例之三:黃希芝的「地盤術」——當她默默走到你面前時,你或許永遠不會相信這是個擁有千萬元資產的「大財主」。是的,她普通得像在常熟城裡每一條大街小巷內隨處都可以見到的那種上了年歲的老婦人形象。但你不得不承認,她是那個聞名天下的常熟服裝城內有名的大老闆。

已過花甲之年的黃希芝,現在是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常委和常熟招商場商會會長。她的「翔祥公司」與她的名字一樣在常熟服裝城內頗有影響。我是先採訪黃希芝而後知她的「翔祥公司」的。在採訪完她本人的第三天,我正好在服裝城內現場觀摩,卻無意被黃希芝的那個「翔祥公司」所吸引。這倒並非因為她的公司有什麼特別的氣派,而是我一路發現有好幾處是她公司的招牌。那其中有服裝門市的、有飯店的、有旅社的……這一發現使我徹底相信了黃希芝這位極普通的常熟「老阿婆」,絕對是個「千萬元戶」。有人告訴我,她現在就是坐著不動腦筋每年也能有幾十萬、上百萬的穩定收入。

早在常熟服裝商城還僅是個大棚棚的時候,黃希芝就已有先見之明,與當時的市場場部簽下了代建合同,出資兩萬元自建了一個服裝輔料專營店,成為商城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她的這一吃可就吃出了味。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現在常熟服裝城內最值錢也來得最快的是攤位及門市的地盤,但黃希芝的「地盤術」卻並非靠倒騰地盤發財。她的「地盤術」是完全靠自己的實力和在別人誰都不敢時,就能審時度勢地把握機會。她先是開門市搞服裝輔料專營,後來常熟火爆了,她就直接與名牌產品的廠家聯營搞服裝銷售。之後常熟市場的規模大了,她就開始佔據好市口,經營起飯館等服務行業的生意來。如今,黃希芝的「翔祥公司」已在服裝城內有十幾個經營點,共計1000多平米的營業面積,在寸土寸金的商城內她不戰也能獲勝。

黃希芝的好名聲不僅在她善於把握機會佔據有利地盤,更難得的是她有顆慈祥的「阿姨」心。10餘年間,在她手下曾經當過「夥計」的張水琴、龔雪蓮、守青華等20來位年輕人,如今都是服裝城內的經營好手,這些人的經營之道差不多都是黃希芝手把手教出來的。有時候這些新手獨掌門面後,在資金、經驗不足和碰到難處時,她們的黃阿姨總是傾心相助,甚至不惜將自己的「黃金」地盤讓出為其所用。身為服裝城的個體經營者領頭人的她,這些年為地方公益事業所作的貢獻更是數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