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中國第一農民市場 第三章 神奇的「無形之手」

1998年10月底,中國作家協會作家團行十多人應邀赴義烏參加由國家國內貿易部和浙江省聯合在此舉行的98中國小商品博覽會。我們老中青三代作家都第一次到義烏,一切都感到新鮮,一切都感到驚喜。雖說我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都是走南闖北的文人墨客,啥世面沒見過?但我們卻真的沒有見過那麼大的市場,而且是在一個顯然遠離開放地區的小小的縣級城市。歷經中國農民幾次革命運動的《李雙雙》作者、老作家李准先生本來身體有病,一到義烏卻比我們這些年輕人更興緻勃勃地遊覽市場。著名詩人李瑛先生更是詩興大發,長吟農民兄弟趕天路……由於我在義烏逗留的時間比其他人長,所以許多當時我們作家們驚愕的事我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比如在開幕式那天義烏大街上舉行了聲勢浩大的踩街遊行,這樣的街頭大活動在京城首都也是久違了。當時我們作家代表團中就有人驚嘆地想弄清義烏市政府為了舉辦這樣隆重而熱烈的場面而花費了多少財力物力。後來我才知道,整個踩街活動及其所展示給來自四面八方賓客的兒十個方隊的彩車等,義烏政府有關部門除了組織外,幾乎沒有花費任何錢財。

組委會的工作人員則向我透露了另一個有趣的信息:考慮到整個活動時間,計畫中的方隊出場是經過嚴格的篩選和控制而確定的。但後來活動布置時則令組委會的同志大為傷腦筋,因為政府原考慮為了節約經費,便對參加踩街方隊的要求作了原則上的規定,即採取各單位、各企業自願報名、自籌資金的做法。這條一公布可不要緊,卻使具體辦事的組委會辦事人員弄得不知如何是好。最初一呰日子,報名參加踩街的單位和企業成百個,後來我們作了一定限制,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比如一個彩車方隊,早先我們怕因為經費比較大而弄不起來。可事實上消息一出去後,想參加彩車方隊的最多。有影響、有實力的單位和企業就不用說了,光個人或以家庭出面的就多得讓我們來不及應付接待。大夥都這麼說:只要讓我參加,兒萬幾十萬的錢是小意思!聽了市政府的同志介紹,我手中的筆忍不住有些顫抖,心想義烏人也不知咋回事,做雞毛換糖這樣一分一厘的小本摳門生意是他們,像踩街這樣過市一回扔下幾萬幾十萬元錢不眨一下眼的也是他們。說真的我有些弄不懂。後來宣傳部長朱連芳解開了我心頭疑慮,他說富裕了的義烏人現在最想做的是希望能向社會作回報,因此像參與博覽會這樣很有面子上的事,誰都願意干。

是啊,人們追求巨大物質利益的最終目的,不就圖個過上更加自由自在的幸福日子和心情舒坦的精神境界嘛!

人所具有的巨大的貪婪性與博大的施捨性,總常常同時存在於我們的身上。對曾經是非常貧窮的中國農民來說,追求基本的生存和富有從來是惟一的也是最終的目標,他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幾千年來一直為之奮鬥過,然而就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成功過。今天的九億中國農民中,雖然很多人在新政策下得到了基本和良好的生存環境,但大部分人仍然處在非富裕階段。義烏人則不然,他們已經改變了自己過去的一切,已經由貧窮過渡到了小康,又從小康邁向富有……而這正是中國農民最夢想實現的王國。

中國農民夢想的王國是個什麼樣呢?是有田地?不,他們現在已經都有了。是有飯吃?不,他們也已有了。是有錢花?有很多錢花?是的,富有的第一階段就是物質上的滿足,而物質上的滿足,也是中國共產黨承諾為人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要做好的頭等重要的事。

實現農村的富裕生活,在我們的傳統埋論和概念中似乎只有靠土地一條出路。當然這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不能千篇一律。義烏是個人多地少田又薄的地方,人口密度比全國平均密度高出四倍多。義烏人既繼續了祖先的從商傳統,又適應了新歷史條件下走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開創了個農民市場經濟的新天地。

在今天,義烏的小商品市場不僅已被從商的經營荇首肯為華夏第一市,中國政府部門的官員和外國實業家們也一致承認它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然而在我看來,義烏市場的有形世界縱然令我們中國人自豪和揚眉吐氣,但我更看重義烏人創造的一個濱紛多彩的無形世界,這就是義烏人在建立大市場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獨創經驗與不懈追求精神。它的存在,遠比一種指標、一幅藍圖要寶貴得多。

義烏人創造的無形資產早已開始發生魔力。不是嗎?看一看它與周圍地區已經拉開的距離,看一看它與同時代中國農村的進程差異,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很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1982年,謝髙華書記在聽取馮愛倩等經商者的心聲後,毅然決定在當時的縣城一條老街上辟出一塊地用作小市場,並隨即發出了農民地域經商的四個允許,這無疑給早已憋了一股勁要想好好乾幾把的眾多撥浪鼓手打開了綠燈。但後來發展的形勢之快又是誰也沒有料到的,不出多少時間,北門街的小市場人山人海,逢到趕市高潮更是無法行車走人,這一方面也影響了市容,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發展。面對這突如其來所出現的現象,多數人包括不少幹部在內不知所措。那時人們的思想里通常把經商與搞資本主義連在一起看待。是放任這樣的潮水漫天沖涌,還是及時制止或者睜一眼閉一眼地不去管它?

三種態度,後一種態度居上風。然而已經決出堤壩的潮頭怎有回逆之理?就在這義烏市場正式形成的徘徊時刻,一位頗有遠見者站了出來,他就是義烏市場管理部門的前身一稠城工商所負責人的徐至昌,徐至昌這個人物在義烏也算是位名人。倒並不是因為他後來成了義烏市場管理的奠基人之一的緣故,而是他年輕時就因同單位的人一起到鄉下調查的路上說了幾句不合時勢的話而被人背後捅了一刀,結果當了二十多年的右派,這期間吃了多少苦連他自己都說不清。他在稠城工商所當負責人時,距平反和恢複公職僅兩三年時間。那時北門街馮愛倩、黃昌根他們那些做小買賣的商販,已經有了六七百個攤位了,可徐至昌他們的工商所小市場管理工作才剛開始,連一間正式的房子也沒有,臨時租的一間農民房,內放一張辦公室、一台擴音機和兩條專門用於接待及處理小商小販的木発。為了照顧另一位日常處理事務工作的同志,他徐至昌甚至連只辦公桌都沒處放,於是只好天天上外頭與工商們為伍。這樣的日子還真給徐至昌這位工商幹部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十幾年後,已經退休在家的徐至昌談起當年的事依然激動不已:當時我感受和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們義烏市人多地少幹啥啥都上不去,可為啥馮愛倩那幫做生意的事卻越做越紅火?而且從縣委發了《第一號令》後,來北門街擺攤的人與日俱增,最後達到無處退路的地步。好多小商小販也不斷向我建議要擴展市場?這一切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作為市場管理人員,我當然認為自己有責任把經商者的心聲向上反映,而且結合我多年對義烏經濟與社會的研究考察,心裡已經形成了一個想法,即我們義烏要在沒有任何自然優勢的條件下發展生產力,就應當緊緊抓住農民經商這個積極性,大力開發和拓展商品市場。於是我決定將自己的想法和經商者們的意見,匯總成一份報告給縣領導。有人聽說後,同工商所的同事就勸道,說老徐你平反才剛過幾天舒心日子,千萬別再忘了心直口快的教訓啊!聽了大家的話,我心頭也矛盾,同事們的好心我明白。但令我不能平靜的是眾多經商者們一顆顆滾燙的心。他們聽說我有可能因為他們說話而面臨雙開除的可能時,便都來找我說:老徐你為我們寫報告,如果有一天被開除公職,我們就帶你一起做生意,去賺比你現在多幾倍的錢;如果你坐牢,我們就天天給你去送飯……徐至昌說,~他活了大半輩子還沒有人如此向他掏心窩,於是就更堅定了他向領導建議在義烏正式建立商品交易市場的決心。1984年3月15日,一份署有徐至昌大名的《關於建議中共義烏縣委採取強有力措施,迅速建成規模巨大的小商品專業市場》的報告送到了縣委……

十幾年過去了,義烏已今非昔比,徐至昌也從一位年富力強的漢子,成了兩鬢斑白的老人。現在再看看當時他寫的那份報告似乎並不感覺它有什麼太高明之處,然而在那個時期的那種情形下,有人如此大膽地構想出了義烏今天這樣一個宏大的市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了不起。為它所包含的內容可以任我們去暢想,去思考。像今天的經商者不忘謝高華書記一樣,義烏現在的經商大戶還是小戶,只要曾經在北門街一帶擺過攤的人都還記得徐至昌給他們提了一件發生命運根本變化的好建議。

徐至昌的報告正巧轉到了縣委書記謝高華手裡,自1982年九、十月縣委發出《第一號令》後,百姓對公幵允許經商一片讚美,但隨即也有人不斷在謝高華耳邊吹冷風,說打小市場開放後,所在街道人滿為患,經常發生行人與車輛的矛盾。一個時期里居民對此還真有些怨聲載道。到底怎麼辦,當時縣委和謝高華書記也正在思考之中。徐至昌的關於移址擴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