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東南卷及其他 第70篇 水上的文章

葉兆言

江蘇的地勢很平坦,是地勢最低平的省份。如果中國是一個大斜坡,有許多級台階構成,江蘇基本上處在最下面的那級台階上。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越往東越低平。位於西南的成都平原仰望西方,會覺得自己是塊很低的窪地,它的平均海拔只有500米,不過與更低洼的東部江蘇相比,成都平原簡直就像是擱在摩天大樓的天台上。目前世界最高的大樓是台灣的101大廈,高509米,正好相當於成都平原的海拔高度,相對於高高在上的成都人,江蘇給人的印象是住在底樓,最矮的那就是住地下室了。

江蘇平原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比例之大,在全國占第一位。徐淮平原,里下河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平原,這些平原的海拔都在50米之下,其中半數以上是在5米之下。不要說很難與西部的高原相比,比較東北平原的海拔200米之下,華北平原的海拔100米之下,海拔5米之下仍然是個很低的數字。長江三角洲的某些區域,蘇北的沿海地區,平均海拔都在兩米以下,最低處是蘇北射陽河沿岸,平均只有0.6米。

研究表明,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為20厘米,上海次之,為12厘米,遼寧山東浙江都超過了10厘米,福建廣東較低,為5到6厘米。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上升較快,福建和廣東沿岸上升較緩。根據預測,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與2000年相比,205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13到22厘米。如果環境問題得不到改善,全球持續變暖,水平面不斷升高,海水倒灌,在中國版圖上,最先消失的很可能就是江蘇。

江蘇境內沒有大山,只有一些很矮的小山,還有為數不多的丘陵,大都集中在北部和西南,約佔江蘇總面積的14.3%,比例之小,在中國也是第一位。江蘇的地貌大勢是南北高中間低,像一個倒放著的馬鞍,最高的山在連雲港,是黃海之濱的雲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米。考慮到大多數的山峰海拔都不高,雲台山基本上就是江蘇的喜馬拉雅山了。位於西南部的宜興,也可以戲稱為江蘇的青藏高原,此地與安徽和浙江交界,是低山和丘陵地區,山體均作東西向延伸,絕對高度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

我們已經說過,在地理方面,江蘇有兩個數據值得注意,平原面積所佔比例全國第一,低山丘陵面積所佔比例全國倒數第一,喜歡登山運動的人顯然不太適合到此地來玩。除了低平山少之外,江蘇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水鄉澤國。中國有「五大淡水湖」,江蘇佔了兩個,分別是太湖和洪澤湖。江蘇共有河道2900餘條,湖泊近300個,河湖眾多水網密布,長江橫穿境內大約400多公里,大運河縱貫境內大約690公里。江蘇的內陸水域面積達1.73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6.9%,是全國內陸水域所佔比例最大的省份。

內陸水域面積大於低山丘陵面積,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特例。除了江蘇,其他省份都是山區面積大於內陸水域面積。在全球水資源越來越吃緊的大背景下,江蘇的豐富水域面積是一份非常寶貴的財產。江蘇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別屬於沂沭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京杭大運河和蘇北灌溉總渠等人工挖掘的河道,將全省的主要河流湖泊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水道系統,這不但方便了排灌和航運,而且是很好的水上旅遊活動資源。

換句話說,只要旅遊者樂意,你可以坐船周遊江蘇,飽覽沿途的秀麗風光。水路四通八達,這是江蘇的奇異景觀,長江淮河蘇北灌溉總渠溝通東西,大運河連接南北,多年以來,它們一直是江蘇境內最重要的交通動脈。江蘇不太適合游山,卻非常適合玩水,只要旅遊者樂意,你可以像當年的康熙和乾隆一樣,坐船觀光江蘇的絕大多數城市,你可以遊覽南京的秦淮河,遊覽徐州的奎河,瀏覽南通的濠河,還可以沿著大運河及其附屬水道,周遊蘇州、無錫、常州,欣賞揚州、鎮江,見識淮安、宿遷。

江蘇的錦繡文章,離開不了一個水字。水上的文章做好,江蘇便是前程似錦。由於西部高東面低,江蘇的很多地方,譬如廣大的里下河地區,完全可以利用水位落差,進行自流灌溉。這好比到處都安裝了巨大的自來水龍頭,需要用水的時候,只要把開關擰開就行。源源不斷的水源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命根,而且是相當一部分工業生產的必要條件。從種植業看,每公頃農作物生長期內的用水,小麥是23至34噸,棉花是22至27噸,甜菜是31至40噸,而水稻必須是在水田裡才能生長。從畜牧業看,生產1千克牛肉需耗水31.5噸。從工業看,生產1噸鋼需耗水20至40噸,1噸紙需耗水200至400噸,1噸人造纖維需耗水1200至1800噸,生產1噸合成橡膠的需水量竟高達2.75萬噸。

江蘇東臨黃海,有954公里的海岸線,隔海與韓國朝鮮和日本相望。然而在這漫長的海岸線上,更多的是灘涂,真正適合建造深海碼頭的地方並不多。好在長江江蘇段是深水航道,海船可以沿著長江一直進入江蘇腹地,南京以下可終年通航萬噸級的船舶,十分方便開展遠洋和江海直達運輸業務。

江蘇在習慣上分成江南江北兩大塊,這是以長江為界。江北又可以繼續劃分,分成蘇中和蘇北,大致是以淮河為界。很顯然,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形成了一種文化上的多樣性。

實際上,蘇南最初只是一個行政概念,50年代初,江蘇分別設置了蘇南行政公署和蘇北行政公署。沒有幾年,行政公署被撤消,蘇南蘇北的稱呼被繼續沿用,它基本上也就是個地理概念,所謂蘇南,意味著大家都位於長江的南部。在蘇南這個稱呼出現之前,更傳統的叫法是江南和江北。

江南的5個省轄市呈線狀,由西向東,沿滬寧線依次排開,他們分別是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雖然同屬江南,西端的寧鎮和東端的蘇錫常有著許多不同,在蘇錫常的老百姓看來,南京鎮江差不多就是蘇北,在當地尤其是農村隨便找一個人詢問,很可能就會弄錯近鄰鎮江和南京的位置,會想當然地覺得它們應該是在江北。這顯然與方言有關,寧鎮和蘇錫常雖是鄰居,卻分別屬於不同的方言區。吳方言區的蘇錫常在經濟上比較發達,特別是進入明清以後,此地已成為名滿天下的魚米之鄉,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糧食基地,對歷代皇家糧庫的供應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人一闊難免會變臉,感覺難免會良好,看人的眼光立刻不太一樣,這當然也包括屬於同一方言系統的上海人和浙江人,在他們不屑的眼神里,凡是吳語之外的人都是「江北人」。

「蘇湖熟,天下足」,說的就是蘇錫常這個區域。這個區域豐收了,飢腸轆轆的中國人就不會再挨餓。這裡也是長江三角洲最富庶的黃金地段,人口密度之大,既是中國之首,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因為人多地少,向來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多少年來,蘇南一直享受著「魚米之鄉」的優越,並引以為自豪,很多人更相信它與繁體字的「蘇」有關,因為在草字頭下面,分別有一個「禾」和「魚」,所謂天意合成是也。這其實是拆字先生經常乾的勾當,是典型的望文生義,文字學家並不贊成這種觀點,「蘇」的本意只是一種草本植物,「魚禾」之解完全是想當然的附會。

富庶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傳統,需要時間的積累,絕不能一蹴而就。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可持續增長非常重要,富庶說到底也還是一種文化,僅僅是著急解決不了貧窮問題。蘇南已經有很漫長的富庶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有著經營傳統的蘇南人更善於抓住機遇。今天,魚米之鄉的美譽,正在成為一段逝去的歷史。蘇南顯然已經不在乎把這頂戴了千年之久的桂冠,拱手送給江岸對面正在崛起,相比較而言還有些貧窮的蘇北兄弟。在如何發家致富這一點上,聰明的蘇南人總是走在觀念保守的蘇北人前面。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徹底顛覆了蘇南人引以為自豪的農耕傳統。新的「蘇南模式」從鄉鎮企業起步,經過大膽甚至有些出格的招商引資,正把這裡逐漸改變成世界工廠。

經過這些年驟變,田園牧歌似的江南生活早已不復存在,農業社會正迅速向工業社會轉變,蘇南板塊按照人口劃分的城市化水平,已經超過60%,正快速逼近工業化國家標準。很顯然,對於蘇南來說,世界工廠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也許在繼續富庶的道路上,這是一道必須經過的門檻,而且註定會有令人滿意的,但是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農業土地流失等等問題,將有可能困擾和影響蘇南人民未來的生活質量。

歷史上的江北曾經比江南更富裕,今天富得流油的太湖流域,當它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沼澤時,江北的開發早已初具規模。以先天條件而論,江北的蘇中和蘇南一樣,同屬於長江三角洲,完全可以成為經濟富庶地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