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西部卷 第56篇 古老的歌謠依然動聽——和新疆吐魯番坎兒井相關的一些事

董立勃

天下人,極少不知道吐魯番。

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方,那裡有一座火焰山,一年四季都似乎在燃燒。紅色的大片的火苗,幾千年都沒有熄滅。傳說唐僧去西天取經,路過火焰山,火太大了,燒得唐僧過不去。沒有了辦法,孫悟空使計拿到了鐵扇公主的扇子,才把大火撲滅了,讓唐僧過了一大難關。此傳說,現在看來並不可靠,至少那大火,一直還在燒。要不,吐魯番不會到現在還是這麼熱。最熱時,可達50℃以上,走在吐魯番,像走進了火爐里,好像馬上就會被烤熟。想吃雞蛋了,不用鍋煮,埋到沙子里,十幾分鐘後,就可以剝皮吃了;想吃餅子了,面和好了,拍薄了,往石板上一放,不一會兒,就烙出焦黃的色澤,咬一口,又脆又香。

吐魯番還是中國最低的地方。盆地中間有一個湖,叫艾丁湖。艾丁兩個字,維語的意思是月光。這個湖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8公里。水不太深,平均起來,水深還不到一米。水位的變化也很大,季節不同,湖裡的水也會有多有少。夏季熱了時,湖的底部會多處裸露,會看到大片結晶的鹽殼。這些鹽潔白透明,像月光一樣。也是這個原因,人們才給它起名為艾丁湖。如果只是說湖,它並沒有什麼了不起。可是,當你知道它的湖平面,要比海平面低154米時,你對它一定會另眼相看了。在這個世界上,比它還低的地方,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約旦的死海,它比海平面低392米。

吐魯番還有一條溝,叫葡萄溝,南北長八公里,東西窄處,只有600米,寬處可達2公里。一條溪流,又清又凈,千繞百折,流過溝底,從不停息。溝里除了少許的野草雜樹外,主要生長的東西,是葡萄。葡萄許多地方都有,葡萄長在了溝里,也不足為奇。可在一條溝里長了這麼多葡萄,卻極少見。而長出的葡萄,會那麼甜,更是別處沒有。有一首歌,關牧村唱的,叫《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歌中唱的葡萄,就是葡萄溝的葡萄。葡萄太多,吃不完,會曬製成葡萄乾,一樣是一絕,暢銷四面八方。早在2000多年前,張騫走過這裡,做客葡萄溝,發現葡萄極好吃,於是引進內地,從此別處也有了葡萄。只是雖然別處也有葡萄,卻怎麼也比不上吐魯番的葡萄。

吐魯番還有兩個城,一個叫交河古城,一個叫高昌古城。兩個城雖然早已經沒有人居住,可每天出入的人卻是成千上萬。不光是當地人,還有外地人,包括世界各地的人。交河古城,位於吐魯番西10公里,高昌古城位吐魯番東南40公里。先有交河,後有高昌,相差約有六七百年。古城的建築,不是石壘,不是磚砌,幾乎全是用黃泥黃土築成。兩座土城,能於歷史長河中,經風見雨,不倒不塌不垮不碎,毅然挺立2000多年,仍盡顯其風骨,實在是一大奇蹟。而其價值,更是當今無數樓廈林立的城郭無法相比。透過它寬厚斑駁的土牆交錯縱橫的道路,不難看到中華文明的久遠,看到絲調之路的燦爛,看到各族人民的融合與創造。

吐魯番還有一個古墓群,叫阿斯塔納古墓群。吐魯番乾燥,屍體埋進土裡,不會輕易腐爛,包括陪葬的東西。許多年來,從古墓中挖出的乾屍和文物,多達萬件,已經如同一個博物館一樣,向人們展示著一部高昌文明史。從魏晉南北朝到大唐盛世,每一個階段歷史的腳步,是怎麼走過的,都留下了清晰的印跡。看了這些古墓,包括從中出土的文物。就會發現,在很早的年代,中原人已經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高昌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實施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制度,和唐朝的中原地區沒有什麼差別。這說明吐魯番自古以來,就是祖國領土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吐魯番還有許多值得說的東西,如果要一件件說下去,不知要說多久才能說得完。

是的,作為中國人,我們許多人,對吐魯番也許並不陌生。可我想,就算你對吐魯番有了許多了解,可還是會有一些東西,你還不熟悉。因為,吐魯番這塊土地,實在藏有太多、太多的神奇。比如坎兒井,我想你就不一定會了解和熟悉了。

今天,吐魯番別的東西我就不說了,我只給你說說坎兒井,說說和坎兒井相關的一些事。

不過,在說坎兒井以前,我想先告訴你一些枯燥的數字和某些地理方面的知識。你必須要知道這些數字和知識。因為,你只有知道了這些數字和知識,你才會明白,為什麼在這個地方會有坎兒井。

吐魯番盆地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天山東部的一個典型封閉式內陸盆地。由於距離海洋較遠,且周圍高山環繞,加以盆地窄小低洼,潮濕氣流難以進入,降雨量很少,蒸發量極大,故氣候極為酷熱,自古就有「火州」之稱。

根據1952—1958年7年的資料統計,多年的平均降雨僅有19.5毫米,最大為42.4毫米,最小為5.2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3608.2毫米;多年平均氣溫為14℃,最熱的七月份平均為33.6℃,最冷的一月份平均為-9.8℃。年內最高氣溫為47.6℃,1953年7月曾達到48℃,最高地面溫度可達75℃。

這個盆地常年多風,最大風力一般為7—8級。1961年產生了吐魯番50年來不曾有過的大風災,全年僅8級以上的大風就有56次,其中5月31日的那場大風,風力曾達l2級以上,延續了17個小時之久,造成田園破壞、樹木折損,美麗的綠洲頓時遭受劫難,其慘狀讓人觸目驚心。

這個盆地的地形高差懸殊,地勢峻陡,周圍高山多系古生代末期海西運動形成的,岩層堅硬且多裂隙,有利於裂隙水的形成,北部的博格達山一般海拔高度在3500—4000米之間,主峰高達5445米,西部的喀拉烏成山,最高峰也在4000米以上,均為萬年積雪的冰川。南部的覺羅塔格山,海拔在600—500米,山麓低矮,沒有積雪,降水亦少,為極乾旱的剝蝕禿山。東南部是庫姆塔格沙山,沙子堆積在高達300—500米的古生界及中、新生界的基岩之上,極端乾旱,為一片不毛之地。盆地中部有火焰山【阿斯騰塔格】褶皺帶,由一系列軸向為北西西—南東東的背斜構造組成,在地形上成為海拔500—600米、東西長90餘公里、南北寬6—9公里的丘陵地帶。火焰山把盆地分隔成了南北兩部分,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地勢極為低洼,湖底海拔為-15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陸地之一。由於盆地周圍山系高度的互不對稱和盆地中心的極其低洼,加之山前大多堆積著巨厚的第四紀沉積物,因此形成了自北而南的傾斜平原。地面坡度自北向南,逐漸變緩。

這個盆地的氣候條件極為乾旱,地面徑流比較缺乏。盆地北面由冰雪和降雨補給的天山水系以數十條山谷河流形式流向盆地。其中主要的河流按自東向西排列順序。年總徑流量僅有6.65億立方米。這些河流的特點除具有流量不大、洪枯懸殊外,並在出山口後,因河床經過戈壁礫石地帶,大多滲入地下,補給了地下水的徑流。但因盆地中部火焰山背斜構造多屬泥質頁岩,透水性極差,起到了地下壩的作用,阻止了地下水向南流入盆地,從而使火焰山北麓出現了不少由回歸潛水形成的高水位地帶,並在火焰山所有缺口處形成了一系列的泉水溝。泉水流量非常豐富,共計年徑流量為3.54億立方米。這些泉水流出火焰山後,又一次重複滲入地下,補給了火焰山南部盆地的地下徑流,最後排泄於盆地中心的艾丁湖。

根據上述數字來看,在吐魯番,可利用的泉水量遠遠超過了地面徑流量。而地下水的補給來源,除了河床滲漏為主以外,尚有天山山區古生代岩層裂隙水的補給,所以說吐魯番盆地的地下水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加上地面坡度較大的地質特徵,從而構成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利用這些地下水的自然條件上的可能性。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而在一個農業社會裡,一群人要活下來,只能靠農業。農業要活下來,就得靠水。吐魯番的人,要活下來,就得把藏在地下的泉水引出來,引進農田,引進家園,於是,坎兒井的故事就不能不發生了。

走在吐魯番的火一樣灼熱的土地上,會在緩緩向下延伸的土坡上,看到一些略微突出地面的土包。如果再仔細看,會發現這些土包排列得很規律,從坡上一直往坡下排列開來,大約20米左右就會有一個。往跟前走,走到土包跟前,會看到土包中間有一個洞。洞口大小多在1米左右,但深淺卻會有很大不同。與坡勢相反,越往坡上走,洞就會越深,越往坡下走,洞就會變淺。深處可達十幾米,淺處一米都不到。不管洞有多深多淺,從洞口看下去,都會看到水。趴下身子,把頭探進洞里,頓時一股涼爽撲面,渾身的燥熱被驅散。水更是清凈,如鏡子一般,把看它的人臉,映照了出來。

不管什麼樣的洞,只要有了水,就不再是洞了。不管在什麼地方往下挖洞,挖出了水,就會變成了井。

是井,就會有水。是井,就可以把地下的水取出來了。可這個地方的井,卻不一樣。往井下看,看到了水,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