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西部卷 第55篇 雅魯藏布江聖水長流

熊育群

西藏是一個地域廣闊、人煙稀少的地方,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都集中到了這裡,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橫斷山脈等,山峰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山峰上終年積雪,並分布有眾多的冰川,成為豐富的固體儲水,西藏乃至全國一些主要江河的發源地,如雅魯藏布江、長江、黃河、怒江、瀾滄江,中國最偉大的河流都來自這片雪域高原。

西藏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放眼一望,這些山脈水系總體走向為近東西向,至昌都一帶轉向為近南北向。地形趨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在山脈與山脈之間,山峰與山峰之間發育有與山脈走向大致平行的川穀槽地,低洼盆地,在川穀盆地中分布有眾多的河流、湖泊和濕地。

因為高海拔,加上縱橫交錯的山脈,西藏氣候複雜多樣。年平均降水量50至5000毫米,但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由東南低地向西北明顯遞減,6至9月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80%至90%。西藏絕大多數地區屬乾旱半乾旱地帶,工程性缺水十分嚴重,加之受氣候和土壤植被的影響,水多成災,水少成旱。

但是,西藏水資源卻十分豐富,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條,有大小湖泊1500多個,佔全國湖泊面積的1/3。地表水年徑流量4482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徑流量1107.3億立方米,冰川儲量約3000億立方米。西藏有世界上最大的冰雪水庫,僅波密以西就有冰川2756條。西藏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居全國第一,水能儲藏量約2億千瓦,約佔全國蘊藏總量的29.3%,其中雅魯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蘊藏量約1億千瓦,僅次於長江,可開發的約有8659萬千瓦,且易於開發的壩址很多。

在過去的歲月里,生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創造了自己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除游牧文明外,農耕文明也在這片高原上孕育、成長,藏民種植青稞,農耕民開闢農田,引水灌溉,築堤防洪,很早就懂得了水利的重要作用。但西藏有組織的治水工程主要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後,以前,由於長期在落後的生產關係封建農奴制等因素的制約下,水利設施方面幾無成績可言,至多只不過挖了些小溝渠,修了些小水塘等,工程簡陋,不能抗禦旱澇洪水等災害。西藏和平解放後,進藏部隊中的隨軍水利工作者,首先在江孜縣車仁壩進行了勘測設計,修建了車仁灌區,又先後在澎波、林周、易貢、察隅、扎囊等地建農場,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1959年平息叛亂後,實行了民主改革,百萬翻身農奴當家做主人,在「農業學大寨」的運動中,西藏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發展很快。在當時,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產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目前為止還有相當數量的水利工程仍在發揮其作用。

隨著川藏、青藏、滇藏和新藏公路的修通,拉薩、昌都、日喀則、山南、那曲、獅泉河等主要城市建起了學校、醫院、商店。1965年,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中央政府從各省市、各部委、各個行業抽調大批技術幹部援藏。其中水電行業的援助力度最大,1965年6月至8月當時的電力工業部從直屬的東北水電勘測設計院、北京水電勘測設計院、西北水電勘測設計院、成都水電勘測設計院,以及直屬的水電第七工程局和第八工程局等抽調一大批工程技術人員援建西藏,同年組建了西藏水電工程處和西藏水電勘測設計院,並招收了大批藏族學員參加工作,還從中挑選了一批優秀學員送到內地的四川大學、重慶大學、武漢大學、河海大學去深造,這批學員經過4至5年的系統學習,畢業後回到西藏成為西藏水電建設的骨幹力量。

西藏治水,是在世界屋脊,具有高原的特點。

一是農田、草場灌溉,因為山高地廣,冰雪覆蓋面大,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河床的坡降比較大,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比較平坦的河谷地區,引水工程在西藏河谷地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引水灌溉方便,工程簡易。這幾十年來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引為主,提蓄補充,防滲配套,綜合利用」。

二是蓄水工程。高原地域遼闊,耕地較為分散,加之年內降水在時空上、地域上分布極不均勻,為了調節水量的分配,使枯水季節有水灌溉農田和解決人畜飲水,西藏人積累了搞小水塘的經驗,有的利用高山湖,在湖口築壩蓄水。

三是提水工程。西藏部分耕地在沿河兩岸較高較平坦的台地上,由於河床切割較深或江河水流比較平緩,修渠引水難度大,但這部分耕地肥沃,氣候又適宜農作物生長,僅由於缺水以致產量很低或廢棄,影響了西藏農業的發展。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及初期,由於缺乏動力,西藏沒有一處提灌站。1964年西藏水利部門引進內地的水輪泵,先後在拉薩地區和昌都地區使用,然後逐步推廣到西藏全區,這才有了提水灌溉。直到農村有了小水電站,電力提灌站才真正發展起來。

四是機井和大口井工程。西藏有少部分年降水量僅300毫米的耕地,地表水比較缺乏。但這部分耕地地下水比較豐富,並且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較淺,一般在地表以下50米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至6米,所以開採地下水非常方便,而且投資省,見效快,自西藏和平解放以來,開始打農用機井、大口井,解決農田灌溉和人畜飲水。

五是高山湖泊的開發利用。西藏高山湖泊有1500多個,這是西藏一大優勢。這些湖泊大部分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草原上,也有位於江河源頭和江河支流上游的,由於常年的冰雪融水和降雨的補充,水源比較豐富,修建工程也比較簡便,因此開發利用高山湖泊的水資源極有經濟價值。

六是河道治理工程。河道治理是發展經濟,進行城鎮建設,擴大耕地面積和種樹、種草面積,防止洪澇災害,擴大灌溉地面積的有效途徑。

七是人畜飲水和水土保持。西藏地廣人稀,居住分散,雖然水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由於在時空及地域上的分布不勻,造成了某些地方人畜飲水的困難。又由於西藏大部分地區植被覆蓋較差,而且岩石風化破碎,加之高原風大降水集中,因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據有關資料,全自治區中度水土侵蝕面積佔全自治區總面積的30%左右,嚴重水土侵蝕面積達全自治區總面積的5%左右,為此,西藏水利部門於1984年在浪卡子縣卡拉鄉卡熱溝進行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的試驗,經過幾年的種樹種草和修梯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自治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正在有計畫地進行之中。

八是利用水能修建農村水電站。

西藏自治區水利廳在2000年5月成立。1997年以前還是一個縣級單位。那時候,水利局管理的項目主要是一些小農水項目,而且只側重技術管理,每年管理的資金量只有幾百萬元。而今,水利系統每年都要面臨數百個建設項目的規劃、前期立項、建設、驗收、後續管理等大量工作,每年管理的資金量超過10億元。水利系統職工總人數超過了3000人。

大規模的水利開發,是在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後,中央加大了對西藏的援助力度,一是中央投資規模空前;二是重點項目集中實施;三是水利惠民效果顯著;四是基礎工作不斷加強;五是水利管理逐步規範。西藏的治水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八五」期間開始,西藏自治區水利建設開始把重點轉到「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的開發建設上來。水利建設發展目標兼及全區防洪保安、水力發電、城鄉供水、解決人畜飲水困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耕地灌溉、草場灌溉、林地灌溉。為此,中央在上個世紀90年代投資20多億元,開始了綜合開發治理「一江兩河」流域的農業基礎設施,整個項目計畫修建40項工程,受益耕地將佔西藏現有耕地面積的45.6%。

西藏開發建設的「一江兩河」是指雅魯藏布江和它中游的兩條支流拉薩河、年楚河,拉薩河流經拉薩市區,年楚河流經日喀則市。這是西藏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歷時最長、涉及多行業多學科的浩大工程。雅魯藏布江是西藏唯一東西橫貫全區的河流。其中部流域是西藏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腹地。西藏自治區政府成立了「一江兩河開發建設委員會」,三地【市】成立了相應的建設管理局,18個縣成立了辦公室,「一江兩河」的發展規劃從1991年開始實施。

我幾乎把雅魯藏布江從頭走到尾,那是在「一江兩河」開發建設7年後的初秋,我隻身來到了這條偉大而寂寞的大江。它2000多公里的流程,全在世界最雄偉最高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陪伴之下。它佇立於南面,就像一道連綿不斷向東西方向伸展的藍色屏風,高遠的蒼穹之下,一座座冰雪之峰閃耀銀白的光芒。我是在阿里札達翻過岡底斯山時看到她的,曾在獅泉河看過它一眼,但瞬間就被北方來的沙塵暴吞沒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