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西部卷 第54篇 三江源

董生龍

這是一片神秘而雄奇的高大陸。

這是藍色的地球巍巍隆起的綠色脊樑。

這是青藏高原的腹地——亘古洪荒,蒼茫遼闊,恆久靜默的遙遠雪國。

這裡是離天最近的地方。

青藏高原山峻天下,水奇四海。以崑崙引領的十萬大山,孕育了氣吞雲霓的大江大河,造就了地球上罕見的人間仙境。銀峰雪嶺鑲嵌著晶瑩的冰塔玉柱,近百個大小湖泊千姿百態,二百條河流縱橫交織,堪稱江河源頭。

當你從空中俯瞰,連綿的雪山傲然聳立,迤邐千里;廣袤的草原超凡脫俗,碧綠似毯,當純凈的目光照射在星羅棋布的水泊湖面時,億萬個閃亮的碎銀金花將高原裝飾成水晶宮殿。而更令人醒目難忘的是三條明亮雄渾的水脈,支流繁茂,蜿蜒曲折,她們從各自的冰川雪山的罅隙初始流出,融匯萬千細流,擁波逐浪,畫成風光綺麗的三江之源——這就是古老華夏大地的母親河,黃河、長江、瀾滄江。

美麗的三江源,舒朗曠遠,令人神往。當你踏上這片魂牽夢繞的土地,你會驚訝地發現,這個碩大無比的風景勝地,沒有可以忽略不講的區域,沒有似曾相識的觀光景點,目光所及,腳下行處,自然天成的景緻遍地開放,一切都那麼新奇,那麼美妙,令人如痴如幻,流連駐足。就連同旅人自身的影子,也成了這個博大雄闊景域的一個傳神的小小動景!

天下大美,偉哉青藏!

高峻蒼涼而神聖清潔的三江源,深埋著歲月的秘密,隱藏著時光的波瀾。她像一位慈祥而嚴峻的母親,以香甜的乳汁,養育了世世代代偉大的中華兒女,孕育了五千年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我們感恩母親,感恩三江之源!

三江源,是一個地理概念,位於青海省南部,總面積為31.6萬平方公里,約等於三個江蘇或三個浙江省的版圖,略大於一個英國的國土面積。從青海省會西寧市出發,沿青藏線西行,穿越浩瀚的柴達木盆地,登昆崙山,跨沱沱河——長江,就在我們腳下靜靜流淌。她發源於青藏交界處唐古拉主峰各拉丹東山腳下,從名叫姜古迪如冰川晶亮幽深處潛出,點點滴滴,涓涓細流,匯成洪波,從高原走下,漸行漸遠。長江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區市,歸流東海,行程6380公里,是中華第一大江,世界第三長河。其總水量僅在三江源區域,就佔到了長江總水量的25%。長江還有幾個親切的從小到大的成長階段性名號,發源地叫沱沱河,上游叫通天河,走出青海地界叫金沙江,行至下游稱揚子江,但是母親河,卻是中華各族兒女對她最崇敬的愛稱。

「崑崙之丘……河水出焉」,這是《山海經》對黃河的最早記載。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個天當是高遠的崑崙山脈【黃河西來決崑崙——李白】白雲深處【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的卡日曲之地域。源遠流長的黃河,是為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河。她發源於昆崙山系的巴顏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下的約古宗列盆地卡日曲河谷。她細流匯波,集納千水百湖,九曲十八彎,劈千山,斬萬壑,飛流直下,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注入渤海。全流程長5464公里,在青海境內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大,占黃河總水量的49%。她歷經6個階梯地形,水力資源極其豐富。千百年來,人們在不斷認識黃河,探索黃河,改造黃河,利用黃河,付出了異常艱辛的努力,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僅在黃河上游青海境內,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大型水電站就有龍羊峽、李家峽、公伯峽、拉西瓦等四座,中小型水電站數不勝數,在古老的黃河之上點亮一串璀璨的明珠,華夏兒女累世積代的生命和情感,流淌著滄桑歲月如歌的行板。

瀾滄江是長江、黃河的親姐妹,然而她卻是一條國際河流,被譽為東方的多瑙河。她發源於唐古拉山南麓的群果扎西灘,海拔高度為5456米,在我國境內全長1612公里。其上游在青海境內的扎曲,從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出省境,在西藏、雲南地段叫瀾滄江;出國境後叫湄公河、湄南河,意為眾水之母。她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入南海,給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的異國廣袤土地,送上了華夏民族的赤誠和吉祥。

瀾滄江是神秘的,其上游廣大地域更是讓人陌生而又嚮往。不管是茶馬古道還是柬埔寨的吳哥文化,都是依據瀾滄江而生存和發展,然而從古至今,無數土著和遊客進出瀾滄江,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流域,卻在其發源之地很少留下歷史記錄。只有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遊記,簡單地描述了這裡的自然山水風貌和零散的社會狀況。300多年以後,第二位踏訪瀾滄江之源的奇人出現了,他就是中國偉大旅行家徐霞客。他最精彩的遊記就是對瀾滄江、金沙江及其周邊地區的描述,但卻獨對瀾滄江本身幾乎沒有隻字片言,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想到,黃河、長江、瀾滄江發源於同一塊地域。也許因為嚴酷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的限制,使他錯過了一個重大發現的機會,給歷史也留下了遺憾。

在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顆星球上,再也難以找到這樣三條大江大河,源頭並出,水脈相連,驚異世界的地方了。可以毫不誇張驕傲自信地說,三江之源是中華水塔,是生命之源,是文明之源,是中華民族之魂,也是東南半島諸國生命的蛋白。人類所有的文明起源都離不開水,人類最初的發祥地都是選取在大江大河流域。從中華的黃河、長江、瀾滄江,到非洲的尼羅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南亞的印度河、恆河,以至歐洲的多瑙河、萊茵河、伏爾加河,美洲亞馬遜河……無不成了人類進步文明的搖籃,人類的恩河——母親河!人類從未間斷過對江河的敬仰與崇拜,也從未間斷過對江河的探索和治理。人類與水密切相處相親的歷史,也是人類自身與自然進行鬥爭與成長的歷史,人類治水患興水利的過程,亦是人類一部不斷發展前進的文明史。在當代,我們似可以將治水興利認識提高到一個高度,治窮先治水,治水能致富,治水方治國!水與社會進步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古往今來,三江之源是雪域嶺國一切生靈的樂園。人類、獸類、禽類及植被萬物,在這裡繁衍生息,享受大自然無私的恩賜。但是,慣常的不期而降臨的自然災害——水旱洪澇,也給生活在這片高地樂土的生靈,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因此,千百年來,人與水的奮鬥,在這塊高土之上,如泣如歌的壯舉,也在不斷地上演。

三江源的治水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遠在仰韶文化時期,人類活動的蹤跡,幾已遍布三江之源。近幾十年僅在黃河上游的河湟區段挖掘的大批精美的彩陶,仍在陡現靈性,仍在蕩漾著古老香甜的清水,清水的波紋里,仍在映現出一幅幅古老久遠的先民風俗畫卷。

青海是中國古代羌人居住的中心地區之一。西羌的先祖,原來居住在今湖南省衡山一帶。在蒼黃遠古時期,黃帝炎帝中土大戰,神農氏炎帝敗北,遷徙南方,統三苗,又戰,三苗敗,遂西移。後至舜時,將三苗之一部遷移至「三危」、「河關」西南地區的賜支河沿岸。「河關」據《後漢書》原注,「屬金城郡」。古金城即今甘肅省蘭州市,郡轄地區西至今青海省西寧以西。賜支河亦稱析支河,就是今青海東南部黃河第一個彎拐處。可以想像,古羌人扶老攜幼,跋山涉水,雲煙萬里,歷經艱險,到達了青海高原,以涉獵游牧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遷轉,廣袤的河源之野,遍布他們的足跡,空曠的天穹之下,冉冉升起溫暖的炊煙……在這裊裊的炊煙之中,一個以崑崙神話所引發的崑崙文化在歲月的隧道里蕩漾開來,女媧氏、西王母由此誕生,流芳百世。

據《山海經》記載,所有的氐羌都與上古英雄「共工」有著血緣關係,被後人演化成一個十分壯烈的崑崙神話故事:「共工怒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人皆上丘陵,赴樹木。」這裡所謂不周山,是指半圓形狀的山脈,這個山脈,即是昆崙山系。由於「河出崑崙」以黃河母親為代表的出崑崙的江河水系,稱為「龍祖之脈」,遂演化成中華民族的龍騰崇拜。一部中華民族皇皇的文明史,也就是以水澆灌起來的成長史,以及與水奮鬥的發展史。夸父追日,追求的是雨露雲霓,結果渴死在鄧林;「炎帝之女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化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於東海」;女媧鍊石補天,以堵天漏;西王母與周穆王瑤池【青海湖】相會,以水為鄰,祈福萬物……這些崑崙神話與傳說都與水有關,講治水,也講以水為福,這是有關在青海境內最早治水的記述。

大禹,既是歷史人物,也是神話人物。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了數千年,男女老幼無人不知個個通曉。相傳,在4000年前的帝堯時期,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大洪水在神州大地橫衝直撞,淹沒了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