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海河卷 第45篇 流向北京的生命之河——南水北調工程中段考察記

葉延濱

作家詩人採風團一行十餘人從北京出發,逆南水北調路線南行,經過保定、石家莊、安陽、鄭州、洛陽、南陽,然後到達湖北丹江口市,沿途參觀了大寧調壓池、惠南庄泵站、漕河渡槽、穿黃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並在沿途和各個工地的建設者們座談,親臨工程進展現場,實地感受我國重大工程建設的實況,激發作家詩人們的創作熱情。

這是一次非常難忘的行程,我們沿一條共和國的「新動脈」前行,感受到一個國家跳動的脈搏。南水北調,這經常出現在中國人眼前的四個字,曾經是夢想的代名詞。是啊,從南方把水調到北方,這真是異想天開的大事啊!

異想天開的事情,就將出現在我的面前,讓我對參與這次採訪,充滿期待,也做了預習的功課。「南水北調」正式成為一項工程的名稱,出自那個開創了這個共和國的偉人毛澤東之口。1952年,住在中南海里的毛澤東,大概雖然住在一個「海」里,也感受到了北京的乾旱之苦。新中國成立後的北京,雖然不再駱駝隊進城運貨,但風沙與嚴重缺水,仍是北京安居的難題。雖然,官廳水庫、密雲水庫以及大躍進里出名的十三陵水庫在新中國成立後一個個地在首都北京四周落成,但是喜愛「中流擊水」的毛澤東,早在此前就提出了「南水北調」的設想;「茫茫九派流中國」都是東西向,要讓長江水調頭向北,大概也只有毛澤東這樣的大詩人才會有如此豪壯的想法。這個想法,經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在2002年才變成了國家正式的方案,下面是水利部南水北調規劃管理局對整個南水北調工程做出的簡要說明【摘自《中國水利》2003年1月】:

「一、調水規模論證【一】黃淮海流域資源性缺水嚴重

「2000年黃淮海流域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產值、有效灌溉面積、糧食產量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和糧食、棉花的主產區,具有承東啟西、優勢互補的有利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總量僅佔全國的7.2%,人均水資源量為462立方米,為全國人均的五分之一,是我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最不適應的地區,資源性缺水嚴重。

「由於長期乾旱缺水,儘管各地特別是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都加大了節約用水的力度,但仍然不得不過度開發利用地表水、大量超采地下水、不合理佔用農業和生態用水以及使用未經處理的污水,造成目前黃河下游斷流頻繁,淮河流域污染嚴重,海河流域基本處於『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和地下水嚴重超採的嚴峻局面。黃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都已分別高達67%、60%和超過95%,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特別是海河流域,為了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長期過量開發利用地表水,平原河道長期乾涸,被迫大量超采地下水,20多年來已累計超采900多億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大面積持續下降。黃淮海流域水資源的過量開發,導致河湖乾涸、河口淤積、濕地減少、土地沙化、地面沉陷以及海水入侵等生態環境問題日趨惡化,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採取節水、污水資源化、挖掘已有工程潛力等多種措施的前提下,經水資源供需平衡分析,黃淮海流域缺水量現狀為145億~210億立方米,2010年為210億~280億立方米,2030年為320億~395億立方米。」

對於北方特別是京津地區嚴重缺水的現狀,在我們沿途考察的過程中,真是觸目驚心地領會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嚴峻現狀。同行的一位作家在採風筆記《水往高處流》中寫道:「更讓我們震撼的是那些乾枯的『北方的河』,這些曾經被著名作家張承志謳歌過的北方的河,己經乾枯成戈壁灘。那條著名的永定河,在過去曾經因為它洪水泛濫叫無定河,清代才改名為永定河,現在這條河成了真正的永定河,永遠的定住了……北京周邊有六條河,它們是潮白河、北運河、薊運河、大清河、永定河、拒馬河。六條主要河流的總徑流量在上個世紀為46億立方米,至1990年代降至12.94億立方米,如今幾乎全部乾枯。」作為首都的北京,如今每年地下水位下降3米,人均水資源佔有量是全國人均的八分之一,是世界人均的三十分之一。記得當我們經過「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易水時,中線管理局副局長指著一片沙礫地說:「這就是史書上那條易水,現在不僅壯士不復還了,易水也不復還了啊!」

南水北調工程面對如此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制定了工程的供水目標和範圍:

南水北調工程的根本目標是改善和修復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由於黃淮海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因而優先實施東線和中線工程勢在必行;在黃淮海平原和膠東地區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業產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影響巨大。因此,確定南水北調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標為:解決城市缺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涉及7省、直轄市的44座地級以上城市,受水區為京、津、冀、魯、豫、蘇的39座地級及其以上城市、245座縣級市【區、縣城】和17個工業園區。

根據水資源條件,考慮不同水平年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通過調整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強化節水措施和調整供水價格等措施,抑制需水增長。同時,考慮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未來的可供水量中扣除了地下水超采和超指標引黃的水量,增加了污水處理再利用量、海水和其他水源的利用量,對受水區進行水資源供需分析,確定了受水區缺水量。

1.節水

在經濟合理的節水水平下,預計到2010年在受水區可實現節水量39億立方米,占需水量的13.5%;到2030年可再實現年節水量37億立方米,占需水量的18.2%。隨著節水工作的不斷深入,節水的難度和投資也會隨之增大。

2.治污

2010年受水區主要城市廢污水排放總量為120.3億立方米,2030年將達到173.7億立方米。規划到2010年將新增廢污水處理能力1818萬噸/日;到2030年將再增廢污水處理能力1225萬噸/日。到2010年廢污水處理量為90.6億立方米,廢污水處理率達74.1%;2030年廢污水處理量為140.0億立方米,廢污水處理率達到80.6%。在廢污水處理再利用方面,到2010年和2030年用於受水區城市工業、市政雜用和河湖環境等的水量分別為38億立方米和60億立方米,其餘用於城區以外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灌溉。

3.挖潛

由於受水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地下水超采嚴重,傳統水資源開發潛力殆盡,需大力加強海水、微鹹水和雨洪等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預計到2010年和2030年,非傳統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量將分別增加7億立方米和8億立方米。

在考慮上述節水、治污和挖潛因素後,受水區現狀【2000年】城市缺水量為51億立方米,其中超采地下水36億立方米擠占農業與生態用水15億立方米;到2010年缺水112億立方米;到2030年缺水192億立方米。

這樣的任務量,南水北調工程分為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供水線工程:

本次總體規劃再次對南水北調工程總體布局進行了深入研究論證後,仍推薦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通過三條調水線路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聯繫,可逐步構成以「四橫三縱」為主體的總體布局,形成我國巨大的水網,基本可覆蓋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有利於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標和範圍,並與四大江河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可相互補充,充分發揮多水源供水的綜合優勢,共同提高北方受水區的供水保證程度。要從根本上緩解黃淮海流域、膠東地區和西北內陸河部分地區的缺水問題,三條調水線路都需要建設。

東線工程:利用江蘇省已有的江水北調工程,逐步擴大調水規模並延長輸水線路。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江都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並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出東平湖後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幹線經濟南輸水到煙台、威海。規劃分三期實施。

中線工程:從加壩擴容後的丹江口水庫陶岔渠首閘引水,沿規劃線路開挖渠道輸水,沿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後,經黃淮海平原西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