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珠江卷 第41篇 從化經驗廣蓄模式

楊克

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是:用四度電換三度電,值不值?

心急的人聽了,連連擺手搖頭;謹慎的人聽了,一臉狐疑,不置可否;只有深諳辯證法的聰明人,才能洞察此題中暗藏的玄機——

電力作為一種在常規環境下無法儲存的能源,其生產、輸送和使用是同步進行的;與之相矛盾的是,社會對電力負荷的需要又瞬息萬變:一天之中,白天和前半夜的電力需求較高,下半夜的用電量卻驟減,其需求量為前者的一半甚至更少。這稍具常識的人就能明白,零點之後生活照明用電少了許多,夜間開工的企業也沒有白天多,生產用電也大為下降。因而為滿足高峰期的使用以及避免低谷期的浪費,供電部門勢必按照電力需求的變化來協調發電設備,做到高峰期滿發,低谷期蓄能,於是技術人員試圖尋找能夠將電力間接儲備的辦法,於是一種解決上述供需矛盾的發電方式——抽水蓄能發電,應運而生。

一個簡單的數學題是:用低谷期的四度電換高峰期的三度電,值不值?

二十年過去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下稱「廣蓄」】用良好的效益、優質的管理和強勁的協調能力向世人力證:值!

1993年,在廣蓄工程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之後,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不惜溢美之詞:「廣東改革開放以來,,創立了兩個模式一個是三茂鐵路模式,還有一個就是『廣蓄模式』!」

從此,「廣蓄模式」名揚天下。

1994年4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袁國林同志帶領一行八人風塵僕僕地來到從化,在實地考察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

之後,對「廣蓄」工程建設之快、效率之高的困惑得以釋疑。考察團發出由衷感嘆:「廣蓄模式」行走在一條成功的科學管理道路之上!

如今假如你蒞臨廣州抽水蓄能電站,遊目騁懷眼前的綠水青山天高雲闊,行走在巍峨雄偉的水庫壩堤上,你會感到不可思議,似乎這兒是一個度假勝地,並不像一個水電站——有群山環抱、有溪水流碧,兩個水庫彷彿藍寶石般晶瑩透剔,廠房和管道則悉數藏在了綠樹里。

更讓人感嘆的是,在中國工程管理模式的發展史上,「廣蓄模式」是繼「魯布革經驗」之後另一具有深遠影響的工程!

「一個僅有20多人的業主單位,如何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建成了我國最大、當時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且提前一年併網發電?」

當年考察團的困惑又被提起。

讓我們來再次解密。

1988年。廣東。

要說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就不得不提大亞灣核電站。

1980年代初,正值香港經濟騰飛的黃金時代,其電力供應卻捉襟見肘。為抓住此商機,既一舉解決制約香港的能源瓶頸,又為國內的改革發展籌措資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電力部和廣東省政府計畫在靠近香港、廣州、深圳等電力需求量大的城市周邊建設一座核電站。核電站選址大亞灣畔的嶺澳村。不想好事多磨,就在核電站的籌建期間,先後發生了港民因為安全顧慮集會反對核電站的建設、中英政府商討香港最終歸屬等事件,核電站的建設一再拖延,歷盡坎坷。在一個個障礙相繼解決後,大亞灣核電站終於在1987年破土動工,一座安全、高效的電力供給源即將在祖國南陲拔地而起。

隨著核電站的上馬開動,在周邊興建一座現代化的抽水蓄能電站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核電站和水電站有什麼必然聯繫?有了人類在能源使用領域最尖端的核動力發電,為何還需要相對低效的前工業革命時代的水電站?另外,抽水蓄能電站和常規的水電站又有何迥異?要理清上述疑惑,勢必要回到最初的「四度換三度電」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能源大國,雖以煤炭為主,但水能、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也極為豐富。一貫以來,我國主要用煤炭、水能等能源發電。到2000年12月為止,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為31932萬千瓦,其中火電佔74.39%,水電佔24.85%,核電佔0.66%,風電和其他能源發電佔0.1%。由此可見,用水能這種可再生資源作為發電的原動力是國家電力產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因具備循環利用且乾淨環保的優點,其戰略地位日漸凸顯。

然而我國當前電力供需的主要矛盾已由缺電轉為了高峰時段部分地區缺電。這個論斷傳遞了兩個含義:第一,經過30年的改革與發展,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全國性嚴重缺電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性扭轉,電力供需緊張的矛盾早在「九五」期間就得到了解決,在低用電水平下電力供需的基本平衡得以實現;第二,這種低用電水平下的平衡是極為脆弱的,隨著沿海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峰時段地區性缺電日益嚴重,拉閘限電成為無奈之舉。因此,協調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的矛盾,針對電網峰谷差加大的趨勢配置電網的調峰能力成為電業部門的當務之急。

更重要的是,全國一盤棋,統籌調度需掌控有序。可以想見,在威力巨大的核電站投入使用之後,其在用電低谷期的運行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浪費,於是為了保障核電站的安全穩定經濟運行,需要建造一個主要承擔調峰任務的電站。在常規水電調峰、燃煤火電機組調峰、燃氣輪機調峰和抽水蓄能電站調峰四種電力系統調峰手段中,國家決定為大亞灣核電站配備一個抽水蓄能電站。

抽水蓄能電站很好地解決了電網高峰、低谷之間的供需矛盾。在用電低谷的下半夜,它利用過剩的電力驅動水泵,將水從下水庫抽到上水庫儲存。到了用電高峰的白天和上半夜,再拉閘放水發電,流出的水存於下水庫。在整個能源轉換的過程中,雖然流失了部分能量,但精打細算後發現,使用抽水蓄能電站造成的浪費會比擴建核電站規模來滿足高峰用電以及在低谷時期壓荷、停機這種情況損失更小,效益更好。除此之外,抽水蓄能電站還肩負了調頻、調相和事故備用等動態功能,是一舉數得之舉。

在強調生態文明的今天回過頭去看,這種反覆使用水源的發電方式,也是一項節約水能的環保措施。

這就是「四度電換三度電」的秘密,其價值在於將無用時本來白白浪費掉的電力,換來了亟需時的大部分有效能量。

廣州。從化。

事不宜遲,在大亞灣核電站工程建設如火如荼之際,抽水蓄能電站工程也悄然上馬。

電站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授權企業為廣東省電力工業總公司】、國家能源投資公司、中國核工業總公司【授權企業為廣東核電投資公司】合資興建,並組建了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聯營公司負責電站的建設及經營管理。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承擔了電站設計任務,中南勘測設計院與葛洲壩工程局聯合組成的中南水電公司負責電站的建設監理,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承擔電站主體工程土建施工及設備安裝。時隔二十年後,倍感這些參建單位值得不厭其煩的記錄下來。正是他們的共同努力,創造了日後在中國大型工程項目管理史上具有創新意義的管理體制——「廣蓄模式」。

諸事敲定,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的工作先期展開。一番動作之後,廣州抽水蓄能電站定址從化。

為什麼是從化?

世人多曉從化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廣州的「後花園」之謂,其風景以山、水、林、果、泉、湖為特色,資源豐富,古今聞名。早在明代就有不少文人騷客被從化的山水文化吸引而來,往返於湖光山色之間,留下許多詩詞書畫傳世。至少有兩樣東西讓從化聞名於世,一是溫泉,一是荔枝。

從化擁有熱泉眼13個,溫泉地下熱水日自涌量達10000立方米,這為她贏得了「溫泉之鄉」的美譽。從化的「嶺南第一泉」是世界名泉之一,因其含有氟離子和弱放射性氡以及鈉、鈣、鉀、鎂、二氧化硅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而與瑞士溫泉比肩。至於從化的另一個美譽「荔枝王國」,不僅蘇東坡的傳世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是其當之無愧的佐證,建國後的著名散文家楊朔的代表作《荔枝蜜》就寫於斯:「我到廣東從化溫泉小住了幾天。那裡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剛去的當晚是個陰天,偶爾倚著樓窗一望,奇怪啊,怎麼樓前憑空湧起那麼多黑黝黝的小山,一重一重的,起伏不斷?記得樓前是一片園林,不是山。這到底是什麼幻景呢?趕到天明一看,忍不住笑了。原來是滿野的荔枝樹,一棵連一棵,每棵的葉子都密得不透縫,黑夜看去,可不就像山似的!」

從化的山,並非通常意義上的一座奇峰,而是樹木參差的大片森林。在工廠淹沒了農田的珠三角,其森林覆蓋率至今仍不可思議地高達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這似乎與周邊幾個城市的基調不合拍,頑強地保存著舊時南嶺的豐沛與蔥鬱。正因其間溪水縱流,凹盆陷地,倒是個興建抽水蓄能電站的得天獨厚之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