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珠江卷 第40篇 雁鳴柳江

馮藝

有一個城市,許多人都知道它的名字,因為用過它生產的「兩面針」牙膏,吃過它生產的「金嗓子」潤喉片,看過滿街跑的「通用五菱」微型車,還有源自中國的「世界柳工」機器……

這是一個工業城市,它1992年工業總產值在全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城市中率先實現100億元,2009年全力衝刺2000億元,到2012年又瞄準了4000億元目標……

它就是擁有3000多戶工業企業的中國西南工業重鎮——柳州。

過去的柳州,由於工業的污染,給人們留下太多「臟、亂、差」的不良記憶,又因為常常遭受水患吸引人們的眼球。近幾年來,柳州給人們頻頻展示了它美麗的面容,實現了工業重鎮向宜居都市的華麗轉身。於是,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業者聚集柳州,來自四面八方的定居者落戶柳州,甚至來自海外不同膚色的外國友人也把根留在了柳州。

柳州真的變了。

碧水藍天,楊柳依依。在柳州陽和工業新區擔綱商業商務顧問的美籍「柳州仔」吉奧,最愜意的時刻就是牽著女兒的手在柳江邊迎著清風散步。他說那種感覺就「像在畫廊中行走」。

來自美國洛杉磯的柳州師專外教麥克和妻子,在柳州已經生活了兩年。「風光越來越美麗」,是他喜歡柳州的一大理由。他樂此不疲地走訪柳州的民族風情和風景名勝,因為「在這裡能看到真正的中國」。

這是如今柳州人同樣的感受,真切的心聲。

今日的柳州,其生態環境與城市人居贏得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充分肯定:「柳州『山清水秀地乾淨』」、「柳江河就是廣西最大的品牌,在全國找不到第二條!」總理的讚譽,給柳州人帶來了莫大的榮譽感。

幸福的柳州,在今天許多江河日下的背景下,柳州人,不,整個柳江流域的百姓多麼幸運啊。因為這幸福與柳江的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人們的眼睛常常會把正在看到的風光當做最美,這是人的本能,這是人走向快樂的心理指引。自然的景觀也許確有差別,但美景會把人們帶向更遠的理想之所。

關於柳江,關於所有的母親河,從大禹治水開始,一代又一代人關於治理、保護、利用、建設,這些關鍵詞常常振聾發聵!這是人們的共同心聲,畢竟母親河養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

在廣西,採取各種人工措施,對江河進行控制和調配,以防治水旱災害,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的活動歷史悠久。

郭沫若曾說過「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秦代開鑿的桂林興安靈渠就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治水工程。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於始皇二十八至三十年【前219—前217年】,令監御史祿督工修建聯接湘江和灕江,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靈渠是一個完整的水利工程體系,千百年來成為了一個持續發展的工程,它使灕江水得到合理的開發和保護,使往來船隻「循崖而上,建瓴而下」,桂林山水於是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絕之勝,享有「甲天下」的美譽,到今天灕江已堪稱為「世界旅遊之江」。

到了唐代武則天長壽元年【692年】修建的相思埭運河,是中國水利及航運史上具有重大成就的工程。運河溝通灕江和柳江水系,是古代湘、桂、黔的水路交通樞紐。清人金洪《臨桂陡河碑記》記載:「茲河亦成,水既歸流,因時蓄泄。農民灌溉之餘,又設魚梁,令獲淤地之利,民咸役之。」可見這一治水工程綜合利用效益十分顯著。

廣西的水資源太豐富了,它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752萬千瓦,廣西人與這些水一直都在對話。所以,關於柳江就有了很多故事。

江河沒有語言和文字,可是它創造無數的表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柳江,紅水河一級支流,因柳州得名。柳江在西漢時叫潭水,也稱溜水,因「柳」與「溜」同音,所以稱「柳」。它源於貴州省獨山縣,自西北流向東南,上遊河段稱都柳江,進入廣西境內至三江侗族自治縣老堡口與古宜河匯合後叫融江,流經融安和融水縣後,到了柳城稱柳江,便進入了柳州市區,蜿蜒曲折呈反S形像條翻騰的龍一樣流經市區,向著象州縣石龍鎮的三江口流去,匯入黔江,再匯入西江。幹流長772公里,在廣西境內474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27億立方米,年徑流深902毫米。

柳江流域為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常為暴雨中心,洪水危害很大,這洪水來勢十分兇猛,暴漲暴落,上漲速度極快,苦難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僅在20世紀1988年、1994年、1996年的3次特大洪水災難,一夜之間把柳州這個工業重鎮許多街道淹沒,湘桂鐵路這條溝通南北交通樞紐的大動脈瞬間癱瘓,所有列車不得不被迫停運,洪魔造成了人命及財產的慘重損失。

平日再溫馴的水,一旦失去了理智,就變得更加駭人,頃刻之間,一切都卷進了洶湧起伏的波濤中,這,就成了人世間與自然的另外一種意義。

然而,流域地形北高南低,灘多流急,使柳江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它在廣西境內多年平均年徑流量達413.1億立方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55.8萬千瓦,可開發水電站裝機193萬千瓦。它既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又給人們帶來生機和希望。

這是一條水力的富河,這是一座能源的富礦。柳州的治理與開發,曾牽動了多少代人的心,千年古河的山山水水灑滿著水電建設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他們的付出蕩氣迴腸,彪炳千秋……

20世紀30年代,出生於廣西桂林的李宗仁,曾邀了20多人的中國工程師團來廣西考察紅水河流域,提出了包括柳江在內的治理規劃。後來由於內戰不斷、國無寧日,致使這位後來的李代總統的計畫成為了一紙空文。

20世紀50年代初,廣西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就注意開發廣西的水力資源。1951年冬天,廣西省水利局一支由8人組成的勘測隊,加上20個保衛人員開始進軍紅水河。這是新中國派出的水電建設者第一次「試水」,勘測隊分乘幾隻小舢板,從上游沿河而下,闖險灘峽谷,訪壯村瑤寨,翻閱縣誌古籍,收集水文地質資料,克服了土匪襲擾和條件艱苦等困難,歷時3個月,查勘了從上游至桂平河段,寫出了第一本《紅水河流域查勘報告》。

這是人們跨出的廣西治水實踐的第一步,是一次科學的探險。儘管限於物力、財力,許多項目無法完成,許多目標沒有達到,但誰也不能抹去其中財富式的特有的精神內涵。要治水,向大自然要財富,這是新中國發出的宣言!

1953年珠江水利工程局第二查勘隊和廣西有關部門聯合派出人員對紅水河和柳江進行查勘,查勘形成了《紅水河、柳江及黔江查勘報告書》,1957年國家成立珠江流域規劃委員會以後,由珠江辦直接負責西江幹流和郁、柳、桂江等支流的規劃工作。爾後,在國家水利電力部的統一組織協調下,貴州、湖南、雲南、北京等地的水電建設者也先後踏上了這片熱土。

由於在50年代,克服洪澇災害,發展農業生產是水利建設的時代主題,而且當時蘇聯專家也片面強調利用水能資源;加之規劃初期缺乏經驗,對人口、土地、移民等工作的困難缺乏認識,這一時期的治理江河規劃,側重於防洪效益,設想建設一系列高壩大庫,將西江乃至珠江三角洲的防洪畢其功於一役。如果按照這種思想指導下所做的規划進行建設,勢必產生大量的庫區淹沒問題,土地大量流失。

到了60年代初期,由於國家為克服「大躍進」產生的苦難而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大規模壓縮基本建設,關於治水與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的規劃最終沒有資金投入建設。

1978年以後,中國實施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廣西的治水和電力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可謂碩果累累,業績昭昭。

1981年,國務院批准了紅水河以發電為主的河流規劃報告——紅水河梯級水電站的開發河段,總長約1200公里,有10個梯級水電站,創下了眾多世界之最,一批水電工程相繼開工建設,一座座如蒼龍脊樑般挺立的大壩,正踩著水底堅硬的花崗岩基石,從滾滾河水中如山嶽般升起……

1983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西江局根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下達的《珠江流域規劃任務書》的要求,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根據統籌兼顧和綜合利用的原則,終於開展了柳江綜合利用規劃,於1986年6月提出了《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

1990年水利部以[1990]33號文向國務院報送了《關於珠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審查意見的請示》。審查意見中明確:「柳江的開發方針為防洪、灌溉、航運、發電統籌兼顧,綜合開發。規劃設置榕江、板寨、從江、洋溪、麻石、浮石、古頂、大埔、紅花九個梯級。」1993年國務院以國函[1993]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