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長江卷 第30篇 堰塞湖泄洪紀實

李林櫻

「堰塞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讓人們突然注意到了這樣一個專業術語,這是過去連一些水利行業人士都不甚熟悉的現象或「景觀」,它竟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高懸在災區人民頭上,這個「定時炸彈」隨時都在威脅著地震災區乃至非地震災區國家建設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何謂堰塞湖?堰塞湖就是由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阻斷河流後形成的不穩定的湖泊,由於這些湖泊的堤堰並不是人工築成,是由亂石、泥沙、樹根等自然堆積而成,因此極不穩定,隨時可能「潰壩」釀成洪災,因而是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災害之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竟常常會超過地震本身。

5·12大地震後到5月下旬,根據航空遙感資料和專家實地調查,四川在阿壩、綿陽、成都、德陽、廣元、遂寧等6個重災市州、10條河流上已發現堰塞湖34處。其中水量在3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堰塞湖8處,100萬立方米至300萬立方米的中型堰塞湖11處,100萬立方米以下的小型堰塞湖15處。後來調查,實際數量又大大超過,僅綿陽市便有堰塞湖55處。這些堰塞湖中,最大的三處是北川的唐家山堰塞湖、安縣的長屯河肖家橋堰塞湖和青川的東河口堰塞湖,而這三處中又以唐家山堰塞湖為最。

唐家山原海拔高度約兩千米,地震時幾乎垮了一半,大量垮塌的山體和兩處相鄰的滑坡體裹挾著巨石、樹木、泥土沖向湔江河床,迅速堵塞了流水,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隨著來水的不斷增加,湖水的水量從1億立方米竟增加到3.3億立方米,被中外專家們稱為「世界之最」。5月14日水面面積是7.6萬平方米,而5月18日已迅速增至15萬平方米,附近的漩坪鄉和張家壩已全部被淹,隨著湔江以及附近的支流不斷向堰塞湖注水,堰壩經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由鬆散的泥土和碎石構成的堰壩極可能發生潰決,尤其是水位一旦達到壩頂時,隨著水流傾瀉而下,巨大的災難便會發生——下游眾多城鎮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130多萬人口頃刻之間便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雪上加霜令形勢更加嚴峻的是,除了餘震,據氣象預報,「近日來四川部分災區將有暴雨」。

除了四川出現大型堰塞湖外,甘肅隴南市徽縣嘉陵鎮下游一公里處、寶成鐵路109號隧道段,地震造成的山體滑坡,也使附近的山石滾入嘉陵江內,造成了嘉陵江上游水位猛漲,形成了堰塞湖,一個長約100米、寬約30米、高6至8米的大壩橫亘江中,威脅著上下游村莊、公路和鐵路的安全。

除了堰塞湖,四川還有1803座水庫在地震中受損,其中出現高危以上險情的水庫就有379座。而2006年在都江堰上游建造的紫坪鋪水庫大壩混凝土外層已經開裂,並且正在漏水。這個水庫庫容約11億立方米,地震時蓄水量為7億立方米,對落差達300米、處於四川盆地盆底的成都市來說,便構成了致命的威脅,有人形象地稱之為:「1000多萬成都人頭上頂著一盆水!」

早在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四川召開抗震救災工作會議時就鄭重指出,要加強對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防,確保水庫大壩等重點設施的安全運行,防止發生次生災害。

事實上,潰壩之痛在四川歷史上曾多次發生,近兩百多年來,大型堰塞湖潰壩的悲劇就曾發生過兩次。

地處橫斷山區和龍門山斷裂帶的川西高原本是地震活躍區。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四川康定南發生7.5級地震。大渡河沿岸瀘定、漢源等地出現巨大山崩,壅塞大渡河,斷流十日。6月11日,大渡河潰決,高數十丈的洪水洶湧而下,河溝回水竟達數十里。以致樂山、宜賓、瀘州沿江一帶人民「漂沒者達十萬餘眾」。渾濁的江面上,洪水滌盪著田禾、樹木、屋架、牲畜……一具具衣衫襤褸的浮屍順江而下,在水面上聚集成串……洪水退後,田園盪盡,房舍成墟,餓殍載道,禿鷲撲向人的屍體……倖存的受災群眾扶老攜幼,號哭之聲晝夜不絕,流離之狀慘不忍睹。以致大渡河潰決下游,近一個世紀都人煙稀少,荒涼蕭條。

1933年8月25日,四川北部岷江上游的茂縣發生了7.5級大地震,隨著天崩地裂的巨響,當時茂縣的第二市場、被稱為蠶陵重鎮的疊溪——傳說中黃帝妻子嫘祖居住的地方,頃刻之間沉淪得無影無蹤,「河山易改,城郭無存」,疊溪城西側崩倒江中,一部分陷落,一部分為東側山岩石壓覆,僅存東城門及南城殘垣,附近21個村寨全部覆沒,另有13個村寨房屋倒塌,死亡6865人,受傷1925人。強烈的地震造成四周山峰崩塌,堵塞了岷江河道,奔騰的岷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40多天後湖潰決口,「怒濤洶湧,吼聲震天,十里皆聞」,一瀉而下的洪水給沿江的茂縣、汶川、灌縣【今都江堰市】及成都平原十幾個縣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沿江城鎮被洪水沖沒大半,淹死者不計其數,造成全國地震史上罕見的地震水災。

如今,在成都到九寨溝、黃龍的旅遊公路旁,在高山峽谷間,堰塞湖還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海子」,這裡實際上仍是岷江的主河道,分為上疊溪海和下疊溪海,中間由一條長500米、寬40米的海溝相連接,上下海子全長近6公里,常年蓄水上億立方米。水面常呈深藍或墨綠色,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冷冷地顯得怪異而神秘。海子出口處十分狹窄,水流湧出,浪花飛濺,陽光下水霧生成七色彩虹。

而原有的疊溪城呢?只留下了殘缺的東城門洞、幾丈城牆、垮塌的城隍廟址以及一對石獅子和一個石碾子……

疊溪地震遺迹今天已是研究地震水災的重要遺迹。在疊溪地震原址上,後人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著《疊溪地震六十周年祭》,文曰:「甲子一周,往者不諫,來者可追,天災莫測,人事宜工。願吾輩護生態,開富源……罹疊溪之難者千古。」

據不完全統計,這次疊溪地震水災共奪去了兩萬多人的生命,僅在都江堰寶瓶口打撈上來的屍體就有4000餘具,「岷江上游之精華,於此淪失殆盡」。1997年出版的《茂汶羌族自治縣誌》上曾以《疊溪地震水災》為名,記載了有關堰塞湖潰決的一些寶貴歷史資料: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疊溪發生7.5級強烈地震,有感範圍北至西安,東至萬縣,西抵阿壩,南達昭通。

疊溪城以西松坪溝,以北平羌溝、平定關、鎮平,以南小關子、馬腦頂、大店、石大關等地均遭震災。有21個村寨全部覆沒,另有13個村寨房屋垮塌。縣城一帶房屋搖搖如扇,樑柱忽開忽合,屋瓦飛下,其震力亦有7度。據省震災委員會調查,此次地震震區共死6856人,傷1925人,損失房屋5108間,牲畜9678頭。縣境岷江沿岸田地損毀,有4970餘人無家可歸。大地震時,疊溪、大橋、銀屏岩三處,山岩崩塌,將岷江堵塞為三大堰,積水40餘日。10月9日下午7時疊溪堰崩潰,下游茂縣、汶川、灌縣沿江村鎮被水沖沒,又死2500餘人【不完全統計】,造成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地震水災。

據較場壩生還者述,地震前連日晴朗,是日尤熱,居民多在家午飯。忽聞霹靂一聲,四周頓時黑暗,地中崙侖聲與地上隆隆聲混雜,人被拋弄倒地,只覺飛沙走石,耳目口鼻皆為塵土所塞,近處地面到處裂縫,忽開忽閉,地殼傾陷,排牆似架上陳列書籍接次而倒,人不能移步,意志全失,如在夢幻中。約1分鐘地下侖侖聲停,但四周隆隆聲不斷。3小時後,塵霧稍歇,日已西沉,河山改易,城郭無存。疊溪城西側鄰河一部崩倒江中,一部陷落,一部為東側山上岩石壓覆,僅存東城門及南線城垣。城中房屋278所,僅存城隍廟斷柱頹梁及斷臂折腿的泥判官等。城中居民除城隍廟一塑像工匠及城北途中一婦女倖免外,有570人葬身亂石之中。僅有距城二三里在河西收割、交易鴉片的外鄉人保全了性命,他們中有傷者42人,因故在外者82人。震後難民返鄉,齊聚城隍廟殘址,揭幡招魂,哭聲動天,慘狀空前。

在疊溪城陷同時,西岸龍池村覆沒。龍池與疊溪崩下沙石將岷江堵塞,在河谷中橫成高100米的山脊。城北較場壩原與疊溪位一平台,震後,有一里之地陷落,至此不相連接。地震中,地面坼裂,縫中黃霧騰升,有5人為田中裂縫吞食。所有裂縫均順東側山嶺排列向南,闊0.4—5尺,縫中土呈階狀,深至寸、丈不等。最大斷層裂縫在點將台沿南偏西70°,西南延至江邊,長約200米,寬約20米,現存深度16米,其南降至5—6米。大震使群山狂崩,南至貓兒山,北起平羌溝,沿江山體破圮,嶙峋壘列。震後一二月中,每當狂風陡起,或微震續至,一石滾下,全岩崩塌。在大震中,銀瓶岩、大橋、疊溪三處崩倒最烈,因岩體堵塞岷江而形成三大堰壩,使黑水河與岷江交匯處以上江水倒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