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長江卷 第19篇 天地英雄氣,贛鄱雲水間——江西治水三章

陳世旭

大禹治水的傳說是一部英雄史詩的開端。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華夏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是一部治水史,因而也是一部英雄史。

在這部英雄史上,江西佔有光輝的一頁。

至今江西廬山頂的大漢陽峰上,還有傳說中的大禹治水的遺迹。《尚書·禹貢》記載:夏禹治水,「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大禹治水期間曾來到彭蠡,即現在的鄱陽湖。大澤中數峰連綿,山勢廣博,形同島嶼,其中敷淺原,有民世居,後彭蠡水退,竟成巍峨一山,即為現在的廬山。大禹系舟登岸處,至今猶存於禹王崖。隨同大禹治水的《山海經》作者伯益,將敘述治理彭蠡經過的文字,刻在石壁上。後人譯為篆體另刻於石壁下的一間石室,以為保存。數千年過去,「洪荒漾予乃攆」6字依稀可識。

江西人民最早就參與了華夏民族規模極其浩大的全國範圍的治水運動。治水是江西人民的宿命,也是江西人民偉大精神的寫照。

馬克思:任何神話都是人民幻想的「自然和社會形態本身」。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與閩、浙、粵、湘、鄂、皖相鄰,邊緣山嶺構成省際天然界線和分水嶺。境內有大小河流2400多條,總長度1.8萬多公里,長江流經江西北部邊緣,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匯入鄱陽湖注入長江,形成鄱陽湖連接一江五河的水系格局。入江出口湖口為長江中下游分界點。

這樣完整的地區界劃和自成體系的水系,他省少有。

作為農業比重較大的省,三山六水一分田,豐饒的水資源是優勢,同時又常常是劣勢;是斯土斯民之福,同時又常常是心腹之患。由於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水充沛,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約1600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565億立方米。特定的地理特點和氣候條件,使全省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洪澇乾旱災害頻繁。贛北洪澇、贛中乾旱、贛南水土流失是江西省的基本水情。

江西曆代洪災的可考記載,摘錄到由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至1990年,共得692個水旱災年,前後跨度1610年,其中大水年份310年、水旱同年年份226年,共發生大水年份為536年。

如何避害興利、為民造福,千百年來,江西人民百折不撓,前仆後繼,創造了無數驚天地泣鬼神的業績。

有學者指出,江西的治水治田規模與成就比相鄰的農業省份大得多。尤其在宋代,江西水利與農田建設被稱之為「飛躍」發展。文士丹先生在《東吳—南宋時期江西的農業科學技術》一文中寫道:宋代的江西,水利事業得到了飛躍的發展,各類水利工程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期。唐代的江西總共興修大、中型水利二十處,宋代卻興修了三百二十處,是唐代的十六倍。僅僅是王安石熙寧變法時期,江南西路【約當今江西】就興建了各種水利997處,灌溉面積達4675頃。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江南西路共修陂塘溝洫2245所,可灌糧田44244頃【據《江西通志》】。寧宗時,江州【今九江】曾修陂塘數千個。天聖【1023—1032年】、明道【1032—1033年】年間在豐城築有石堤,南宋時又多次修治並增築子堤,加長石堤。范成大說:豐城「沿石堤甚宇,密如錢塘,不如是則頹嚙不可保聚」。修築石堤是水利工程技術較高的反映,能把石堤修得平坦寬闊,其密封度可與錢塘的堤岸相比,更能反映出修築的水平。

江南亘古,峰巒嶺岫,物產田疇,一片錦繡,一域婉約。曾幾何時,江湖洶湧,昏昏暗暗,驚濤駭浪,冥冥濛蒙。滄海橫流中,無數豪傑之士挺身而出,躍上潮頭,領袖群倫,抗惡治水,留下萬世功德,也留下萬世英名。其中影響最為深廣也最具代表性者莫過於許遜。

許遜,晉代道士,字敬之,因曾任蜀郡旌陽【今四川德陽縣】令,所以又稱旌陽先生,汝南人,家南昌。道教《十二真君傳》關於其家世的介紹很簡約:「祖琰、父肅,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言其誕辰之日是吳赤烏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母先夢金鳳卸墜於懷中而有娠。生而穎悟,姿容秀偉。少小通束,與物無忤。《雲及七簽》說:許遜少年時,有一次去田獵,射中了一隻母鹿,母鹿腹中的鹿胎墮地,它不顧自己的箭傷,折回頭來傷心地舔其子,不久死去。許遜見了,悵然感悟,遂折弓棄矢,銳意為學。以後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尤其喜好神仙修鍊。師事著名道士吳猛,號稱大洞真君。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許遜舉為孝廉,時值42歲,又辟旌陽令,治政廉儉,吏民悅服,時人感其德化,立生祠以供其像,因之後人稱為許旌陽。後來見晉室將亂,乃棄官東歸,遨跡江湖、尋求至道。曾拜諶母為師,求得太上靈寶凈明法,被尊為凈明道派祖師。後乃歸隱,精修不懈。著有《太上靈寶凈明飛仙度人經法》、《靈劍子》、《石函記》、《玉匣記》等書。宋徽宗敕封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證位為天樞使相,為天府四相之一。後人將其尊為凈明道始祖,與邱弘濟、張道陵、葛洪同奉為道教四大天師。因道法高妙,聲聞遐邇,時求為弟子者甚多。

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136歲的許遜仙逝。東晉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在江西南昌西南30公里的西山逍遙山下,人們為其建立道觀,初名許仙洞,南北朝改游帷觀,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升觀為宮,皇帝親書「玉隆萬壽宮」賜額。「萬壽」一詞初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萬壽無疆」,與「萬歲」、「萬萬歲」同義,原是對帝王的頌詞。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追封為「神功妙濟真君」,政和六年【1116年】,徽宗訂下詔書,以西京崇福寺為藍本重建萬壽宮,興建了正殿、三清殿、老祖殿、諶母殿、藍公殿、玄宗殿和玉皇、紫微、三官、敕書、玉冊五閣,以及12小殿、7樓、3廊、7門、36堂。規模之大,「埒於王者之居」,成為中國最大的道教聖地之一。明朝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年】,皇帝題額「妙濟萬壽宮」,對宮內建築又作了重大修葺,至清朝又增建了關帝閣、宮門。以後又歷經廢興,至新中國成立時,仍存五殿和院牆、山門、儀門等。宮門之內,正殿琉璃為瓦,重檐畫棟,金碧輝煌,氣勢宏偉。綉金帷里,真君塑像坐中央,坐像頭部為黃銅鑄成,重500斤。12真人分列兩旁,吳猛、郭璞站立壇前。高明殿等三殿之前,6株參天古柏蒼老遒勁,四季常青,相傳最大一株為許遜親手所植。宮門左側的八角井,相傳當年許遜鑄鐵為柱,鏈鉤地脈,以絕水患。

南宋紹興年間,西山玉隆萬壽宮道士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因得許遜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時,道士劉玉用「凈明」作為教派名稱,主要經典為《凈明忠孝全書》,並奉許遜為教祖。

道教認為世上除了凡人居住的地方,還有神仙的處所36洞天、72福地。許真君棲身修鍊的西山則為第四十福地。因他在此仙逝,故又稱「飛升福地」。

在民間傳說中,許遜得寶書符券、斬邪飛步之法。表忠孝,除煩苛,開諭善道,吏民化服。點石變金,代民輸賦,標竹施水,病者以生。慈惠之政,流聞遠邇,感慕之至,形諸歌謠:紅雲紫蓋葳蕤,仙宮渾是陽春。玄鶴來時,青牛過處,太上老君曾經預言:「吾已知之。江西四百年後,有地名曰西山,龍盤虎踞,水繞山環,當出異人,姓許,名遜,可為群仙領袖,殄滅妖邪。」

許遜在西山修身煉丹時,江西水患嚴重,民間傳說凶頑成性的孽龍經過火龍魔法馴化,詭計多端,變化莫測,或化為僧徒,或化為少年,或化作粟米,或化作冬瓜,或化作鳥獸,屢屢躲過許真君的追殺。但許真君最終仍以道法理念,神奇法術,仗劍布陣,懲巫治妖,征服孽龍,鉤地八索,根治了水患,同時又精於醫道,藥到病除,妙手回春,造福於萬民。

懷一塊鍊石,攜一卷靈書,斬江湖蛟,息水患,川澤無罔象,山林絕魑魅;冶金作柱,鎮昏墊,功大環千里,民物皆奠安。這是後人所描繪的許遜的藝術形象。

祀奉許遜的廟宇——萬壽宮或稱旌陽祠,數以千計,遍布全國各地城鄉,乃至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和國家。可以說,世界上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萬壽宮,它是華人傳統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即便雲南這樣的邊陲之地亦然,其東北部的會澤縣鍾屏鎮古城被稱為「會館之城」、「廟宇之都」。至今還雲集著108座會館、廟宇和祠堂。其中尤以江西會館最為著名。江西會館,俗稱江西廟,即萬壽宮,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已有280多年歷史。

1600多年來,各地萬壽宮香火旺盛,香落盈宮。萬壽宮文化根植於許真君的偉大功績及其崇高品格。各地的萬壽宮或許大小不一、各具特點,但即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