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長江卷 第18篇 天堂之水

荊歌

如果我們像鳥兒一樣飛起來,從高空俯視蘇州,就會發現,這幾乎是一片被水包圍的土地。左太湖,右長江,錦繡的蘇州,就像是一朵漂在水上的蓮花。這蓮花的花瓣上,又點綴著一顆顆綠色的水珠——陽澄湖、尚湖、昆承湖、金雞湖、獨墅湖、同里湖、南星湖以及其他難以計數的眾多湖泊。

而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則是蘇州城柔美肌體上飄然而過的一根緞帶。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唐代詩人杜荀鶴的詩句,就是描述蘇州古城水多橋多的景象的。城中是水,城外是水,自古已然。

蘇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城市。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吳王闔閭建都於蘇州,大夫伍子胥為其建城,周圍城牆開有八座陸門,以像天之八風;八座水門,以法地之八卦。整座城池呈「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城中則是粉牆黛瓦,小橋流水,園林處處,風光綺麗。

溝通南北漕運的京杭大運河,於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就已經出現雛形。當時,吳王夫差欲圖北上爭霸,役民工無數開河運漕,從蘇州老城經望亭、無錫至奔牛鎮一直到達孟河,一共開挖了170餘公里。可以說,這是江南運河最早開挖的一段吧。

到了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江南運河從鎮江到杭州,開挖了800里。河面闊十餘丈,可通龍舟。

大運河悠然而深情地流經蘇州,令蘇州城越發繁榮富庶。

今天的蘇州城,仍坐落在當時的原址上,而且依然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及「小橋、流水、人家」的古雅風貌。城中眾多的歷史古迹和文化遺迹向世人展示古城蘇州沉澱了二千五百餘年的吳文化。

蘇州古稱「吳」。而「吳」古意為「魚」。今天的蘇州話里,「吳」和「魚」發音還是一樣的。春秋戰國時蘇州城名為「闔閭大城」,是以吳王名字命名。而「闔閭」含「船首」之意。至於蘇州的「蘇」字,則「魚禾所自出,蘇字兼之」。由此可見,水,對蘇州來說具有怎樣特殊的意義。

蘇州城依水而建,傍水而存,濱江臨湖的地理位置使其城內河道縱橫,相應的橋也特別多。在白居易和劉禹錫做蘇州刺史時,蘇州橋樑數在390座和370座之間。民居依水而建,一艘艘小船就成了蘇州城內的交通工具。「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這些名句是歷史上文人們對水城蘇州的形象描繪。

人們都知道,蘇州園林甲天下。而蘇州的眾多美麗園林,也都與水息息相關,唇齒相依。蘇州古典園林以私家園林為主,起始於春秋【公元前514年】,形成於五代,成熟於宋代,興盛於明代。蘇州是水鄉,引水便利,附近又盛產漏皺瘦透的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加之舊時蘇州文人薈萃,一些官僚地主及文人學士又追求「雖居鬧市而有山林之趣」,這便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展。據清代地方志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將近200處,為全國之冠。蘇州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色。被稱為蘇州四大古典園林的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蘇州歷史上早期著名的私家園林為晉代的辟疆園,明清鼎盛時期,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現存有古典園林60餘座。

蘇州園林是由山石、水流、花木和建築等基本要素組成的綜合型藝術,雖然園林的佔地面積不大,但採用的藝術手法不拘一格,以中國寫意山水的藝術手法,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花木,設置亭台樓閣,再加上池塘小橋,使得小小的園林折射出自然的山林野趣,蘊含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蘇州地處江南水鄉,其園林自然以水為中心,結構小巧精雅,以景取勝,景因園異,再配以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使得蘇州園林充滿書卷氣。人在園中,猶如在詩畫之中。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又模仿藝術,生活和藝術渾然一體,互為倒影。

今天的蘇州,私家建築園林的風氣,仍然很盛。許多深藏於小巷之中的石庫門庭,裡面絕對是別有洞天。園林雖小,但亭台軒榭假山池沼一應俱全。蘇州畫家葉放建於繁華十全街旁的私家園林「南石皮記」,雖然佔地不大,但由於既繼承了蘇州造園傳統,又極具現代居住理念而蜚聲海內外,成為今天新蘇州文人經常的雅聚地。也是外地名士來蘇州的必到之所。「南石皮記」中,一方水塘是中心,也是靈魂。假山、半亭、曲橋、居室,皆繞水而築。精彩絕倫的是一個戲台,它與觀眾席之間,隔了一片水。隔著這片水,委婉動聽的評彈和崑曲傳到聽者耳中,聲音特別地美妙。水在這裡,既是間隔,又是擴音設備。同時它還是一方奇異的布景,給至柔至美的蘇州藝術,籠上一層恍惚迷離的夢幻的色彩。威尼斯國際大學董事長翁貝爾托·瓦達尼來到「南石皮記」,深為這東方園林著迷。他感嘆道:「這模糊了我對其他園林的記憶。」之後,就有了邀請葉放去威尼斯造園的計畫。2009年,由中國畫家葉放設計建造的佔地2000平方米的「當代的」蘇州園林「達園」,出現在威尼斯國際大學的校園內。

蘇州擁有秀麗的湖光山色,巧奪天工的園林藝術,以及璀璨的歷史文化遺迹和優美的傳說典故,雖歷經2000餘年,仍散發著古城特有的古雅的魅力。而這美麗、這靈性、這詩情畫意,皆與水有關。

蘇州,是一座碧水環繞的天堂。

水造就了蘇州的文化,水也給蘇州人提供了豐富的吃。

幾乎每一個蘇州人知道「水八仙」。它們是:茭白、蓮藕、水芹、茨菇、荸薺、蒓菜、菱和雞頭米。

這「水八仙」中需要特別一說的,就是「雞頭米」。它的學名是「芡實」,因為果實太像是一隻母雞的頭,所以才有此俗稱。全國有芡實的地方不少,中國烹飪中普遍運用的「勾芡」技法,就離不開此物。但是,蘇州的芡實,能被人民群眾昵稱為「雞頭米」的,卻是很有些與眾不同。它特別有水性,清香的、嬌嫩的、水滑的,就像水鄉女子水汪汪的眼睛。和其他所有的芡實比起來,它珍珠一般的外形中,是一種天賜的柔與糯,就像蘇州人的說話。世界上,只有蘇州,甚至只有蘇州的南塘一地,所產的雞頭米才是珍貴的,又柔又糯的,清香水滑的,好吃的。每年的中秋前後,雞頭米上市了,在許多蘇州的小巷子里,就能看到許多人排排坐剝雞頭米的景象。「雞頭」是一個大果實,裡面包括了很多很多顆小珍珠。而每一顆珍珠大小的雞頭米,另有著一層薄薄的外殼。許多雙手,在每年的中秋前後,都會非常靈巧地動作著,把珠圓玉潤的雞頭米剝出來。而清香,也就在空中彌散開來。那是一個時令的獨特的氣味,是一個城市一片地域的獨特的氣味,它常常是在不經意中飄過來,讓人有親切的欣喜。當然,也偶然會有一點點因斗轉星移季節變換而生出的淡淡憂傷。

一市斤剝好的雞頭米,今年已經賣到了58元的高價。我粗略地算過,一粒珍珠大小的「米」,其價是5角錢。但是,這絲毫不影響蘇州人在這個短暫的時節購買、儲存雞頭米的熱情。許多人除了「吃時鮮」,還會買上幾斤十幾斤儲存起來。儲存的方法也很「水」:將雞頭米和水各半,裝入塑料袋,進冰箱速凍。這樣一小袋一小袋冷凍起來,想吃的時候,取出來化了,用清水煮了。這樣吃,吃到來年都不會壞。若是在寒冷的冬夜有點餓了,冰箱中取出一小袋雞頭米,水龍頭上沖一衝,化了冰,再用清水煮了,水一開就可以吃。那種清香和溫暖,會深入到身體的最深處,令人感到幸福。

雞頭米不光好吃,還有營養。它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非常豐富。

而「水八仙」中的其餘七樣,也都是各有風味。

「水八仙」之外,著名的「太湖三白」也是產於水中。它們是:白蝦、銀魚和白魚。

太湖三白,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吃到,它頗受時令季節的限制。並且,這三種白色的魚蝦,常常是出水便死。這讓運輸和儲存,都成為不可能。蘇幫菜的最根本的特點,就是原料都取時令新鮮的。水八仙是這樣,太湖三白也是這樣。

水八仙也好,太湖三白也好,都是水的傑作,水的奉獻。千百年來,蘇州的水向蘇州人貢獻出無比豐饒的物產,蘇州人是有吃福的。

在蘇州,還有「水包皮」、「皮包水」一說。

具體的說法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它是舊時蘇州「白相人」【有閑階級】所沉迷的一種生活方式。

早上皮包水,是指早上起來到茶館裡喝茶。舊時有品位的蘇州人,是不太願意睡懶覺的。作家陸文夫著名的小說《美食家》里的主人公朱自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總是天一亮就起來了,漱洗完畢,坐一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