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黃淮卷 第04篇 中國夢幻:黃河水清——黃河大壩與黃河大移民

冷夢

一條小木船顛簸在濁浪滔天的黃河上。一葉扁舟。黃河水重濁而凝滯地流淌著……

站在東渡黃河的小木船上,毛澤東深深地嘆息了——

你們藐視誰都可以,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

把一條大河與一個民族的生存尊嚴相提並論,毛澤東無疑是賦予了這條大河以人格的力量與魅力。中華民族的精魂就凝固在偉人腳下的這條大河裡。說這句話的時候,毛澤東正進軍北平——他剛剛打敗了蔣介石的幾百萬軍隊,但他卻說,不敢藐視黃河……

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一生說過許多氣吞山河的話,他說人定勝天,他說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他說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敢教日月換新天。但唯獨面對黃河,他說,不敢藐視……

與他同船共渡的周恩來,當然能理解領袖的憂慮。他們即將締造一個國家。締造這個國家就必須面對這條母親河、也是「中國之憂患」的大河的治理。

於是僅僅才相隔了兩年,毛澤東又站在了黃河大堤上。望著濁浪排空的滔滔黃河水,毛澤東又說: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說這句話的時候,毛澤東仍然出語謹慎。不能說,包括毛澤東、周恩來這樣一些中國當代最偉大的人物在內的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不想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問題在於,人的主觀願望在大自然的偉力面前,有時,也表現得相當乏力。當1955年夏的中南海懷仁堂里,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向中國乃至世界宣布:不要多久就可以在黃河下游看到幾千年來人民所夢想的這一天——看到「黃河清」的時候,如雷般鼓掌的一千多名人民代表乃至於全體中國人無疑都真誠地相信並期盼著「黃河清」。

「黃河清,聖人出。」

這是一句在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的民謠。

可以說,在古老中華民族的諸多夢幻中,治理黃河水害是一個延續了幾千年的最古老的夢幻。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早期大洪水的神話或傳說,如《聖經》里的大洪水和諾亞方舟,這些神話故事不少是說洪水毀滅了人類而僅有少數的人倖存了下來。也就是「毀滅」與「得救」的故事。並且,這些故事的重點講述的是人類的「得救」與「救贖」。也就是人類的「幸免於難」與「幸運」。洪水滔天但人類很幸運。這幾乎就是對給人類造成了災禍的水的一種禮讚。中華民族不同,世界上恐怕只有一種語言漢語——里有「禍水」這個詞。而追究這個詞的來源,我相信,這裡的「水」毫無疑問指的就是黃河。

女媧補天的故事中說「積蘆灰以止淫水」。

又說,「淫水涸,冀州平」。

這裡的「淫水」,也是黃河。

禍水,淫水,就是我們從遠古的祖先那裡得到的對黃河的一種「別稱」。

正因為如此,黃河又被稱為「害河」——以至在我們的民族語言中有了「黃禍」、「黃患」、「黃災」這樣一些辭彙。它所凝結著的是一個民族對養育了她又禍害了她的這條大河深為恐懼的一種民族情結。這種情結是那樣的源遠流長,刻骨銘心在一個民族的情感記憶中……

由於恐懼,也由於無奈,誰能夠征服黃河,誰便是這個民族所崇拜的英雄。這便是這個民族所特有的一種「黃河情結」——黃河清和聖人出。

中國有朝代名號的歷史就是從一個治黃英雄開始的。

這個治黃英雄是大禹。

大禹治水的故事就發生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古籍中記載的女媧補天和黃河水泛濫有關,而《山海經》中關於鯀、禹治水更是一個華夏先民與洪水搏鬥的前仆後繼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經定九州。」大禹的父親鯀因辱使命,被天帝殺於羽山腳下,鯀死而不甘,屍體拋於荒野而三年不腐,人們剖其腹而禹生。禹治黃十三年,「三過其門而不入」,終於「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

禹因為治水有功,人民擁其為共主,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

這是說,禹之所以生為帝王,死為神聖,都有賴於他治黃的功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誕生於治理黃河的偉績中,由此也不難想像,這個有著這樣一條大河的民族,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應該是怎樣:他哪怕全然無所作為,只要他能夠馴服住那條桀驁不馴的黃河。於是沿著晉陝峽谷,沿著中原黃河岸邊,幾乎到處布滿了大禹的「聖跡」。而最能體現禹的神奇風采和獨特神韻的,則是素有「黃河天險」之稱的「人、鬼、神」三門的橫空出世。

黃河自陝西潼關以東,流經中條山和崤山之間,兩山相夾,浩浩蕩蕩穿行在大峽谷中,轉而被北岸的陡崖迎頭攔住,再轉而南折,正要順石壁急轉而下,猛然間被阻於一座巨大的石山絕壁下。相傳,黃河水在此聚為大湖,湖中有烏龜精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大禹治水到此,用巨斧劈山,但山石堅硬,怎麼也劈不開,他便把腳伸進剛劈開的石縫裡,使勁向南邊蹬去。於是天崩地裂,河水東流,山峰被劈開斷為三截,三股激流驚心動魄急瀉而下。這被大禹劈開的三座石島,即為「人門」、「神門」、「鬼門」。

這裡,也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之為「萬里黃河第一壩」的三門峽大壩之壩址。

當上世紀五十年代人們修建這座宏偉大壩的時候,也就是人們當時認為他們是開始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的歷史壯舉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能夠預想到,此後在半個多世紀里,這座大壩的存在會如此深刻地影響到了與它相隔幾百公里的一座古城的命運。影響到了與這座古城相毗鄰的另一座城市的命運——以及幾十萬陝西移民的命運……

這座古城是西安。

與這座古城相毗鄰的另一座城市是渭南。

說句實在話,由於黃河的水害、水災頻仍,致使一些人叫它「害河」,在修建黃河三門峽大壩以前,陝西人沒有過關於這方面的記憶。從古到今,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流經陝西境內的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古人又叫渭水——渭河連同流入渭河的其他支流,都是陝西人的福河、惠河、利河。成千上百年恩惠和恩澤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留在陝西人記憶里的都是對黃河的美好記憶。這是因為陝西位於黃河的中游,而黃河的水患水災則主要發生在黃河中下游,尤其是河南與山東境內。

與黃河在陝西境內是一條福河相關的,是這條大河催生和締造了西安——也就是古長安,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十三個王朝建都於此的輝煌歷史。並且,幾乎每一位偉大君主也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們治黃和利用黃河的偉大「聖跡」。

這就是黃河與這座千年帝王之都的不解之緣。

也是利用黃河興修水利和漕運的輝煌歷史。

第一位偉大君王秦王嬴政和著名的鄭國渠。

後世的歷史學家相當感慨,說,如果沒有鄭國渠,中國的歷史也許需要改寫。這是因為沒有鄭國渠,恐怕就沒有秦王朝日後那麼強大。在這裡,歷史和人們所有的想像都開了一個玩笑。因為鄭國渠的發軔,並不是秦王一次自覺的施政行為,卻是源自一次政治權術和政治陰謀。事件發生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時值戰國末期秦、齊、楚、燕、趙、魏、韓七雄爭霸。當秦國的國力強大到足以隨時吞併掉它的近鄰韓國時,韓桓王在絕望中不幸採取了身邊謀士所謂「疲秦」的策略。派韓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師鄭國為間諜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河和洛河【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以韓王的如意算盤,如此這般秦國便無力東顧……

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採納了這一誘人的建議。並立即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漢書·溝洫志》】秦王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利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既成,不僅沒能「疲秦」反而「強秦」。《史記》、《漢書》都說:「渠就,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ì戲]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為六石四斗,比當時黃河中游一般畝產一石半,要高出許多倍。鄭國渠修成後僅過了十多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統一六國的霸業和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制的秦帝國。

對韓國而言,這恐怕是世界間諜史上最為失敗的一次「用間」。

秦帝國咸陽宮建都在渭河邊上,漢帝國長安城也建在渭河邊上。只不過漢長安城已經從咸陽東移到了現在西安的西北郊。隋朝建立以後,認為漢長安城已經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