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黃淮卷 第01篇 大禹治水回望

熊育群

時間平緩地流逝,在漸漸遠去的歲月里,許多事情進入了遠古的記憶。

人類早年對世界的認知,沒有尋找到現代這樣的有效途徑,於是,所有的事物都不在科學這條軌道上進入知識,而是蒙上了濃郁的神秘色彩,人們對世間萬物的詮釋,主觀臆想間,投射了一幅遠古的人類心理的圖像。神話成了歷史的記錄,主觀代替客觀,精神凸顯,成為古代的一種歷史。

夏王朝,中國第一個從原始部落邁進奴隸社會的王朝,因為一個傳奇式的人物禹的出現,因為一樁偉大的壯舉——治理洪水一個國家在東方的土地上出現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因為國家的確立,進入了文明歷史的新時期,東方文明古國,從這一刻,真正肇始。

在關於夏的傳說中,有關大禹治水的傳奇幾乎掩蓋了一個延續400年的王朝。

夏代,這樣遙遠,我們對夏的歷史知之甚少,從考古學的角度,我們還沒有發現夏人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孔子當年想系統整理夏史資料,就已經深感吃力。從屈原的《楚辭·天問》中可以了解到,當時楚人的宮殿里還繪有關於夏史的連環壁畫。這些壁畫前半部分帶有濃厚的神話傳說內容,有的還保留了很多史前的傳說。直到西漢司馬遷寫出《史記》,他在史記卷二對夏作了記述,夏似乎從神話傳說中脫離出來,作為一個中國最早朝代的信史而被確立。

人類漫長的文明史總是與漫長的水利史同步。人類早期的傳說總是離不開洪水。那個遠古的世界,總是洪水滔天,洪水成為毀滅世界的力量。治水英雄成為神奇人物。夏代的禹,因為滔天的洪水,因為生靈塗炭而出現,但他是一個真實的人嗎?無論歷史、神話還是民間傳說,他都是出生並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但關於他的事迹卻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他的事迹是史實還是傳說?他又具有了神的面目,是人還是神,或者是子虛烏有,或者其他?

有關他的出生地有多種說法。作為夏部落的起源地,多數學者依據文獻記載,根據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考古資料分析,認為夏族起源當在河南嵩山周圍的伊、洛、潁、汝河谷平原地區;也有不少人認為山西南部古稱「夏墟」,這裡還發現了頗具特徵的陶寺類型文化和東下馮類型文化,應該是夏族的起源之地;也有人根據對山東濰縣等地出土的周代尋氏銅器的考證,認為夏初夷夏接觸頻繁,且東方有夏之與國存在,因此早期夏人當主要活動於豫東平原與山東地帶;更有人認為文獻曾載「禹興於西羌」,「生於石紐」,於是,古夏族起源於四川西部也成為一說。

現在最大力宣傳禹的出生地的是四川,四川汶川縣的石紐村被認為就是大禹的故鄉。

汶川縣誌記述一碑銘:「縣南十里許,名飛沙關。山頂有石紐刳兒坪,相傳即禹誕生處。」民國二十九年,國府監察院長於右任,古稀之年,不辭跋涉之勞,親來汶川,訪尋禹跡,寫有一詩:「石紐山上沙尚飛,刳兒坪上黍初肥。茫茫禹跡從何得,蹀躞荒山汗濕衣。」

20世紀80年代,北川對大禹的研究開始熱起來。研究從文史工作者單個分散的研究發展到縣委、縣政府有組織地進行;從對大禹出生地的研究發展到對大禹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造福萬民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從對大禹這一歷史人物的研究發展到對整個夏文化的研究;從對大禹及夏代史學的研究發展到對古代民族學、水利學、地質學等多學科的研究。這一研究從北川擴大到綿陽、四川省,直至全國範圍內眾多的專家、學者參加。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確:弘揚大禹精神,促進北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北川縣經過幾年研究,編印出了《禹生北川》一書。

1990年5月5日,「禹生石紐」考察座談會在北川召開。來自四川的專家闡述了禹生北川的依據,專家們認為大禹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夏朝是存在的,禹生北川依據充分;專家們還一致主張成立大禹研究會,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和交流,保護大禹遺迹,加快大禹故里的開發建設。

1990年10月16~19日,綿陽、北川先後召開了四川省大禹研究會籌備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大禹142代孫哈爾濱醫科大學教授姒元翼、北京圖書館外采部副研究員黃登培、浙江紹興大禹陵文管所所長陳觀榮等50多人。到會的省內外專家學者用大量史實,從不同角度論證了三個問題:一、夏王朝是存在的,大禹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二、禹生石紐在北川;三、弘揚大禹精神意義重大。

1992年3月,研究會赴河南鄭州、禹州、登封、偃師,山西夏縣等地考察,到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和夏縣禹城遺址實地考察,發現禹生中原的說法只是民間傳說,缺乏史料證據,中原諸地的地方志一致記載為「禹生西羌石紐」。7月2~5日,首次全國「大禹及夏文化研討會」在北川召開。

1989年3月23日,四川省綿陽市人民政府在位於北川縣禹里羌族鄉境內的石紐村成立市級風景名勝區——大禹故里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達30平方公里,由「禹穴溝」、「歷史文化古鎮」、「石紐山」組成。

禹里羌族鄉是古石泉縣治所,夏朝屬梁州之域,周朝為石紐村,北周置北川縣,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石泉縣。這裡歷史悠久,羌鄉風情濃郁,山川形勝,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民風淳樸。特別是一年一度的禹王廟會和羌歷年,人們從四面八方彙集於此,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慶賀大禹誕辰,歡度羌歷年,狂舞歡歌,數日不絕。1992年,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為這裡題寫了「大禹故里」的條幅。

北川似乎爭到了大禹出生地的正宗,但其他地方並不認同,也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地處古中州的河南,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1977年11月,河南省登封縣王城崗遺址舉行了一次現場會。1992年,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開展了族史研究。1993年4月還組織舉行了大禹逝世4235周年紀念大會。並與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取得聯繫,韓國丹陽禹氏族親花樹會會長禹大奎派總幹事禹容均於1993年到鄭州與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聯絡,中國禹氏族史研究總會派禹化興先生去韓國拜會了禹大奎先生。

1994年10月10~14日,中國先秦史學會、《中原文物》編輯部和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聯合舉辦了全國夏文化學術研討會,80多位專家、學者雲集古都洛陽,親臨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參觀考察,並圍繞華夏文明的起源、夏文化的內涵、年代、分期及夏商文化的關係等問題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上個世紀80年代,山西夏縣禹王村的晉義忠、續致中、董志清、史炎盛四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發收集整理夏禹史料。他們考察了夏陵墳冢、禹廟青台、肉林酒池等禹王城遺址,尋找出了「大禹幣」等珍貴文物,查找到6塊有關大禹的碑記,整理出了山西省第一份有關夏禹的史料手稿《禹都略考》,其內容包括大禹生平簡介、夏縣的來歷、禹王城的來歷、禹王廟的來歷等,還收集整理了4篇有關大禹的民間故事。

大禹究竟何方人氏,一時變成了不可解的謎團。這時,他不被認作為神,而是一個有著出生地的普通人。

近代疑古之風曾一度盛行,有個別學者質疑是否存在禹這個人。著名學者顧頡剛竟然考證出禹是一條蟲,這當然受到當時的史學家的批評,如柳翼謀等人的指誤。

又有歷史學者紀連海在電視上宣稱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禹與女子瑤姬在治水過程中相戀。他認為瑤姬將傳說中寫有治水妙法的「紅寶書【丹玉之書】」作為定情物獻給大禹,因此確認大禹在當時「走婚」習俗下,已成為她的丈夫。而大禹則編造出「巫山神女瑤姬」協助自己治水的故事以欺騙髮妻,因而羞於面對妻子,故三過家門而不入。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謝興鵬痛斥其為無稽之談,他說瑤姬為傳說中王母娘娘的女兒,屬於神,故無法與身為人類的大禹相戀。

也許,現在的大禹與夏朝的大禹相去甚遠,這個大禹是夏朝以來所有朝代的人共同編改、創造出來的一個神話。大禹其實是一面鏡子,對於大禹的不同解說,反映的恰恰是那個年代的精神鏡像。不相信公而忘私,不相信英雄,不相信艱苦奮鬥、造福萬民的奉獻精神,不正是當今某些人唯利是圖的慾望的最真實的精神寫照嗎?

大禹是神還是人?爭說自己是大禹故鄉的地方當然說他是人。但一到大禹活動的地方,或者說他治水到過的地方,他又被神化了。全國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夏禹的遺迹和傳聞。陝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台;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