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真相 EMZ的由來

「自從十九世紀末期,人們發現放射性物質之後,就一直沒有停止對它的研究。1930年,奧地利科學家提出中微子假說;1934年,義大利科學家費米在研究假說中的衰變時發現了最早的重核裂變現象;1939年,德國的兩位科學家發表了鈾可裂變的論文,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理論,無數進行研究的核科學家都意識到,一種足以改變人類命運的新物質出現了。裂變能提供巨大的能量,作為能源它能從生產和生活上改變社會模式;但當時正值戰爭,若將這種可怕的能量用於戰爭,它將無堅不摧。」

「1939年4月,德國科學家向工兵署提出了核武器建造構想,指出首先擁有它的人將在戰爭中對別國擁有壓倒性優勢。同年8月,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數位科學家聯名向美國總統上書,指出德國科學家最早提出這一構想並且他們在研究如何將其用於戰爭,一旦他們擁有了裂變武器,後果不堪設想。為了制止法西斯侵略,為了避免讓更多的人慘遭荼毒,科學家們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必須要比德國科學家更早地研究出核武器,自保,威懾,或用此終結戰爭。」

「U工程和曼哈頓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偵察與反偵察,滲透與反滲透,破壞與反破壞,當全世界都陷入轟轟烈烈的二戰洪流中時,同盟國與軸心國的高層都未曾放棄對這一塊的爭奪,普通人無法理解他們在核研究這一領域究竟投入了多大人力物力。由於一系列間諜滲透活動和特種部隊的自殺式破壞行為,德國最終沒能成功造出核武器就宣告戰敗,研究核工程的德國科學家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經過一系列明爭暗奪之後,被美蘇兩國瓜分。」

「獲得新鮮血液的曼哈頓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很快就成功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核彈。當時日本在東南亞的戰線與中國膠著,英美在太平洋區域幾乎摧毀了日本海軍,日軍沒有補給,國內生產乏力,眼看敗局已定,無數參與曼哈頓計畫的科學家明確提出了不要在日本使用原子彈,但政客們的想法和科學家明顯不同,兩顆原子彈投放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人類第一次見識到了這種武器可給人類帶來的毀滅性破壞。」

「那些研發出原子彈的科學家們這才發現,在政治面前,道德的呼聲微不足道。戰爭,就是不擇手段,只求勝利,一定要有一方戰勝另一方。不然就是雙方筋疲力盡,約定好過幾十年再打。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固然是一件全世界都歡欣鼓舞的大事件,但對於製造出原子彈的這群科學家,當他們了解到那兩個投放原子彈的城市變成了什麼樣時,每個人都心情沉痛。」

「那些堅決抵制過投放原子彈的科學家們自發組織起來,這就是EMZ的前身,一個沒有名字的自發性組織,一群默默無聞的科學家。他們清楚,自己製造出的這頭猛獸擁有多可怕的破壞力,如果不對它加以約束,如果落入戰爭狂人的手裡,那麼人類面臨滅頂之災也就指日可待。」

「於是他們行動起來,利用自己微薄的影響力積極奔走,影響政客,影響商界,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美國在核威懾、核力量運用以及核力量發展三個方面對自身進行了一定的限制,並且隨著冷戰和日後的蘇聯解體,這些限制越來越清晰明確和詳細。在這些科學家的大力推動下,他們還制定了核不擴散條約的框架,並致力於推動有核國家都支持和參與它;但科學家們也知道,這些基於文字和別國核力量帶來的約束,在真正的狂人面前是沒什麼作用的,只有在技術層面上加以限制,確保這些武器只能以國家為主體,在國家危急時刻才進行發射,即便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也無法啟用,這才是關鍵。」

「所以說,EMZ前身的主要工作,就是給核武器加密,確保它的安全。為此那些科學家研究出一系列的基礎理論,尤其是那些從曼哈頓工程中挑選出來,又參加了MX計畫和宇宙神計畫的工程師,他們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此後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腦的興起,科學家們預言了人工智慧的將來,為了避免電影《終結者》里的場景,EMZ的研究主方向轉向了網路攻防、遙控加密和人工智慧的絕對控制。」

「最初EMZ只是流傳在科學家內部的一個小論壇,他們自稱為未來信息收集者,後改名為電子信息狂熱愛好者,1948年秘密在德國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將手中掌握的電子控制技術部分作為民用,獲取的利益用於組織的基本運轉費用。組織成立伊始就保持著無國界無政府的態度,由於暗中支持的都是頂級科學家,所以那些民用項目絕對是行業龍頭,一直處於完全領先的開拓者狀態。明面上的公司生產的都是和電子控制有關的產品,現在做的產品包括家用凈水、供暖、照明、電器的網路信息交會、開啟閉鎖、電子控制等;而另一批科學家則開始參與發起和組織了一系列科技論壇,包括現今較知名的黑帽、P2O大賽、ISFF大賽,背後都有公司的影子在推動;公司論壇的覆蓋方向很早就由物理化學轉變為現今的電子信息、黑客攻防、高端密匙數學等領域。」

正說著,飛行高度開始降低,他們已經抵達秘密基地,一架理惠子從未見過的龐然大物,已早早地在飛行跑道上等著他們了。

「天哪,這是什麼飛機?這塊頭,空中巨無霸啊!」還未降落理惠子就叫了起來,小型飛機停穩後從艙里出來,兩相一對比,那架飛機更顯巨大,小型飛機和它一比,那就是麻雀和巨雕的區別。

「AN—225,已知世界最大的運輸機,載重250噸。」肖克為理惠子解釋。

「NO,NO,NO,」安德魯搖頭道,「225是80年代的產品,已經跟不上時代需要了。這是最新一代僅進行過秘密試航的AN—JPG,機長96米,翼展102米,載重380噸,起飛重量800噸,最高時速2.75馬赫,這是俄國因經費問題一度停手的暴風雪項目的主機,我們將它接手過來,雖說速度沒有美國的X—37快,但我們的實驗數據更為穩定。請吧,各位。」

從機門處還要經過一道狹長的封閉通道才能進入機艙,就像登機橋一樣。進入艙內,理惠子發現空間並不大,甚至有些狹小,而且不見舷窗,不過安德魯和肖克都沒有發話,似乎早就知道一樣。

三人落座,有點像坐在商務車裡,除了座位,只有不到六平方米的活動空間,安德魯還煞有介事地向肖克介紹:「我們的暴風雪和你們搭乘的黑隼不同,能准載五人。」

理惠子一臉不屑,這麼大的飛機,只能裝五個人,你們造的是什麼東西?

「你也去?」肖克問安德魯。

「你需要我的幫助,日本政府的准入,以及與美國和日本聯軍取得聯繫。」安德魯回答,「那麼,我繼續?」

肖克點頭,安德魯繼續說EMZ的歷史。

「公司的盈利資本,主要用於最高端的電子安全科研,你曾經得到的那個手持終端機就足以說明,而且公司的權威性也毋庸置疑。美國的NIST在許多標準定製上都是請公司做顧問的,RC20加密絕對是現在最先進的加密法,而公司創始元老們所提到的那些理念,如今也已運用到電子設備的方方面面。原本一切都是良性發展,直到七個月前,一位年輕人帶著他的最新數學觀點出現在ICM大會上。」

「他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觀點,非對稱性非邏輯性模糊演算法,在數學界裡面似乎只是一個極小的毫不起眼的分支,但在電子信息處理與控制方面,那絕對是一顆重磅炸彈。他的那種演算法巧妙地避開了那些著名科學家設定的條件,等於是從基礎上顛覆了將數字0到9作為數學運算的根本,原本牢不可破的安全密匙出現了裂痕,而且不是某一種、某一分支、某一類,是全面,所有的與電子安全有關的產品,在他的理論下,都有裂痕可尋。」

「很難想像吧,這個百年難得一見的數學天才,僅在他初中時就提出了這種觀點和基本計算推演公式,此後的十餘年,他只是不斷地在完善和改進。當時他想在日本發表論文卻被退稿,後來到了中國又投稿了幾次,也都被退稿,只因沒人能看懂。事實上這次ICM大會上也只有三個人看懂了他的那種理論,大會的主席,還有一位數學家,另一位就是公司的代表,公司一直是大會的最大讚助商。這件事情在公司引起了軒然大波,若是別的破綻還好說,若是理論的基礎被人駁斥了,公司近百年的心血全都白費。」

「公司內部分作了兩派,一派認為這套理論華而不實,過於異想天開,只需在原有電子安全基礎上加設幾個限定條件就可以避免危機出現;另一派則認為有必要徹底改變安全基礎的核心控制。雙方各有各理,爭得不可開交,最後在亞洲成立了兩個實驗組,分別就他們各自的觀點展開試驗,也就是說,一組打造最強的安全防禦體系;一組則利用新理論開發出可以破解那種防禦體系進行遠程操控的儀器。」

「為了加深對新理論的理解,想要破解防禦的那一派將織元浩二請了過來,原本他對人工智慧和電子安全也非常感興趣,可惜在請他的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