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1993~1997 民族品牌進行曲 企業史人物:君安教父

張國慶第一次成為全國新聞人物是他與萬科王石的那一仗。

1994年3月30日上午10點30分,深圳最大的證券公司君安證券的總經理張國慶來到王石的辦公室,他只坐了5分鐘就離開了。王石被告知,君安已經聯絡了部分萬科的股東,準備對萬科的經營戰略提不信任票,並建議改組董事會,新聞發布會將在2個半小時後召開。

兩年前才創辦的君安是一家「深不可測」的證券公司,擁有強大的政府背景資源。去年,它承銷萬科B股,成本在每股12元,結果推銷不力,股票上市價每股只有9元,它手中壓了1000萬股。按王石的揣測,張國慶此次襲擊萬科,就是為了炒作改組新聞,拉抬股價,然後乘機出貨減虧。

這是中國企業史上,股民與董事會的第一次直接對抗,因此它被稱為「君安事件」。被逼到了牆角的王石自非等閑之輩,他當即動用一切關係和手段,先是穩住一部分參與倡議的股東,然後向深交所提出緊急懇請,以「防止人為操縱股價異動」為理由,要求停牌萬科。在之後的幾天內,張國慶與王石各施伎倆,隔空交戰,媒體一時沸騰,而股票卻硬是被停牌了整整4天。王石還查出,君安高層在暗中建「老鼠倉」,總計購買了2000萬元的萬科股票,想通過炒作套利,這一發現讓君安發難的正當性受到了質疑。最終,北京的證監會站到了王石一邊,試圖靠襲擊戰而牟利的張國慶見大勢已去,只好向證監會的南下代表承諾:「既然是你們發話了,就是一盤臭狗屎讓我吃,我也把它咽下去。」

自「君安事件」後,張國慶再沒有染指萬科。1998年,君安因股權變革而引人矚目,王石偶爾獲悉有人可能要舉報張國慶,或許出於惺惺相惜,他通過渠道暗示張國慶小心,張大咧咧地回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1個月後,王石上班,辦公室門口有一個花籃,秘書說是一個「張總」派人送來的。王石脫口道,「張國慶果然要出事了。」

張國慶出事,是因為他試圖通過MBO(Ma by Objectives)——經營層股權回購——的方式將君安私營化。他是第一個在中國嘗試MBO的企業家。

1956年出生的湖北人張國慶,器宇軒昂,行事為人一派軍人氣象。他自部隊複員後,就進入銀行系統,1992年8月,時任深圳人民銀行證券管理處副處長的他下海創辦君安證券,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因他的部隊經歷,君安的神秘背景便一直在坊間引起種種猜測。君安證券設立之初,由包括軍隊企業在內的5家國有企業投資,註冊資本5000萬元。君安創辦後,中國股市牛氣衝天,張國慶靠他的神秘背景及強勢手腕迅速崛起。王石在自傳《道路與夢想》中曾透露一個細節:君安曾經幫助萬科的一個股東出售過一部分的法人股,法人股的銷售在當時是明文禁止的,必須經最高證券管理機構批准才可能「例外執行」,張國慶竟能搞定,可見法眼通天,他因此收了50%的手續費,這一筆1.1億元的股權買賣,君安就賺走了5500萬元。君安的輝煌時期,正是《證券法》出台的前夜,證券商可以任意縱橫,操縱股價,將遊戲規則玩弄於股掌之間。在深圳股市中,張國慶一人獨大,儼然是南中國最強悍的大鱷。1993年至1998年間,君安共為100多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及配股業務,籌資總額近300億人民幣。君安在國內下轄60多家證券營業部,其交易量一直在深交所居第一、二位,在上交所也在前六名之列,其國債交易量也居全國前十名。到1997年底,君安的總資產達175億元,利潤7.1億元,名列全國第一。此時之君安如日中天,業界甚至將中國股市的這段時期稱為「君安時代」,張國慶與萬國的管金生、申銀的闞治東並稱股市「三大教父」。

在事業到達巔峰之際,張國慶開始考慮君安的股權改造。他設想用國際通行的MBO方式來完成君安股權的改造,也就是經營層以回購的方式獲得公司股份,最終實現對企業的控制權。張國慶此時既是公司的總經理,又是董事會的主席,身兼經理人和資本代表的兩重角色,自然有制訂規則、雙手互套的便利。然而,此時的君安已經陡然做大,經營層回購所需資金非一筆小數目。於是,張國慶等君安高管便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到1997年,君安增資擴股到7億。經過巧妙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其餘的國營股東們最大的一家股權也被降低到7%左右,君安職工持股會的兩大股東分別是「新長英」和「泰東」,為張國慶團隊所控制的兩個投資公司。這位「君安教父」用一年半的時間,就把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改造成了一家由私人佔大股的證券公司,國有公司仍在君安擁有股份並分得紅利,但其權益早已被大大稀釋。

張國慶的大膽舉措,很快在證券界引發轟動,幾乎所有的證券公司都蠢蠢欲動,紛紛試圖起而效之,對於每一個經營者來說,如果張國慶的MBO路徑被認同為合法的話,那麼,他們都可以吹著口哨,在一夜之間把公司據為己有。而如果,張國慶的方案只為君安所獨有,那麼,他無疑成了「好處佔過頭」的眾矢之的。那個時代,所有的「因果報應」都是利益分配的結果,而與是非無關。

從公開的資料看,張國慶的落馬是緣於君安內訌,當時一位分管財務的副總經理,因不滿自己在公司內部的失勢,遂將MBO方案及公司全部賬目拿到紀檢監察部門舉報。災難由此降臨。很快,證券監管部門和審計機構派出工作組,進駐君安。1998年7月,審計結果查明,張國慶等人「賬外違法經營隱瞞轉移收入」的總額在12.3億元左右,張先後動用5.2億元,獲得君安約77%的權益。有關部門認定,張國慶涉嫌「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1998年9月,他以「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獲刑4年。2005年8月,有媒體在一則評論中意蘊複雜地說,「假如張國慶的MBO晚個兩三年,他或許不但不會有如此下場,反而成為競相歌頌的英雄也未可知。試問,從這個世紀初開始的MBO熱潮,讓多少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一夜之間搖身一變,成為坐擁億萬的富豪,同時還享盡殊榮美譽」。

就在張國慶被判刑的前一年,萬國的管金生因「327國債事件」被判刑17年,申銀的闞治東則因「操縱陸家嘴股價」被撤職,並處5年市場禁入。二十世紀90年代的中國股市三大教父無一倖免。張國慶被拘後,君安證券被安排與上海的一家證券公司國泰合併為國泰君安,其合併後的註冊資本達37.3億元,總資產300億元,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證券公司。

2002年,張國慶出獄後重現江湖。由君安舊部組成的華林證券掛牌經營,據稱它的「人腦和電腦都來自君安」,因而被稱為「小君安」,張國慶則籌建深圳市九夷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大股東的身份在幕後操作。然而,此時的「小君安」一無「神秘背景」,二無時運相濟,張國慶要重演舊日剽悍又如何可得。此後數年,張國慶在「華立控股」、「南天信息」等多家股票上有資本運作,卻勝負各半,難有爆發,星轉斗移,失去光環的「教父」終於隕入茫茫凡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