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1984~1992年 被釋放的精靈 企業史人物:仁寶當家

中國有90多萬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一個村支部書記,吳仁寶可能是任職最長也是最有著名的一個。他28歲起擔任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書記,直到48年後才宣布退休,然後把這個職位又傳給了自己的第四個兒子。

在他的治理下,華西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成為「全國典型」。他剛上任時,這個蘇南小鄉村負債2.5萬元,而退休的時候,已擁有固定資產30億元,村辦企業58家,全村2000多名村民人均年收入6000美元,每戶均「分配」帶了一輛小轎車,還有一棟400平方米以上的別墅。

儘管吳仁寶只讀過幾天私塾,但他被周圍的人公認為是一個「農民政治家」。他能通過讀報和看電視新聞,把准政治的脈搏,在48年時間裡,華西村幾乎是每個歷史時期的中國農村典型:從「農業學大寨」先進典型,到科學種田典型、鄉鎮企業典型、扶貧先進典型、精神文明建設典型……在他退休前,中央提倡「三個代表」,吳仁寶當即組織創作出三個劇本,歌頌「三個代表」。

吳仁寶坦誠,1958年「浮誇風」時他虛報過產量,60年代,華西村是「全國學大寨」的「一面紅旗」,而同時,吳仁寶卻開始抽調20個人在村裡偷偷辦起了小五金廠。「當時可千萬不能讓外面制度,正是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候呢。」他兒子回憶說,「田裡紅旗飄飄、喇叭聲聲,檢查的同志走了,我們轉身也進了工廠。」

為什麼冒險搞工業?因為種田掙不到錢。當時全村人拼死拼活,農業總產值24萬元,而只用20個人辦的小五金廠,三年後就達到了24萬元的產值。吳仁寶這麼干,當然要冒風險,他曾經當上過江陰縣的縣委書記和江蘇省委委員,但是卻在一次選舉中意外落馬,他回到村裡,繼續當他的村支書。

1978年,「文革」過後,改革開放前夕,華西村盤點家底,共有固定資產100萬元,銀行存款100萬元,另外還存有三年的口糧,而在當時,一包煙的價格是0.2元整個江陰縣的工農業總產值也僅僅數億元。當時,全國各地都在搞「分田到戶、土地承包」的改革,吳仁寶外出考察一圈回來後,卻拒絕把村裡的田分給個人,他說,按華西村的情況再怎麼分田調動積極性也沒法致富,他決定馬上創辦一個打農藥用的噴霧器廠,1984年,光這一個廠,凈賺200萬元。

華西村真正完成原始積累,應該在1992年。當時,鄧小平南巡講話在報紙和電視上發表了,吳仁寶當天晚上就把村裡的幹部召集起來,會議開到凌晨兩點,他判斷全國經濟要大發展,於是下令動員一切資金,囤積三個月的原材料。吳仁寶此前一直堅持「既無外債,也無內債」,這次卻破天荒地向外借款1000萬元用於周轉。華西村究竟動用了多少資金,如何籌措,最後又賺了多少錢,一直是個謎。吳協東後來只透露了一個數據,「村裡當時購進的鋁錠每噸6000多元,三個月後就漲到了每噸1.8萬多元。」

華西村完成的另一個動作,就是以村辦之企業,染指歷來由國家壟斷的煙草製造業。吳仁寶利用他的影響力,特批出一種以「華西村」命名的香煙,由淮陰捲煙廠生產、華新村寶昌化纖公司總經銷,再由江陰市煙草專賣局專賣。在1995年前後,僅此一項,華西村不需投入一分錢,從中可分享大約2000萬元的存利潤。1999年,華西村股票上市,這是中國第一個在資本市場上融資的村莊,華西村發行3500萬股,共籌資2.9億元。2002年,吳仁寶投入12億元,在河北唐山興建年產量120萬噸的「北鋼」。

「政治優勢要為經濟建設服務,」吳仁寶從來不諱言他的政治經濟學,「這一點華西村從來沒有動搖過。」

在很長一段時間,華西村與天津的大邱庄並稱「北大南華」,它們的發展模式都非常相似,有一個強權而有政治智慧的領導者,以經營企業的思路來治理鄉村,依靠發展重工業迅速致富。所不同的是,北方的禹作敏發達後驕橫一時,與地方政府關係惡劣,而吳仁寶則要圓潤得多,江陰的地方官員說,「吳仁寶在官場上很少樹敵,即使是鎮里的領導到華西去,吳仁寶也從不因其官小而輕慢,這點他和禹作敏完全不同。」

吳仁寶還組建了一個「特色藝術團」,專門用來招待各方來參觀的領導。當過副團長的計麗靜曾經說起過這樣一個細節:劇團備有一個特別節目《三杯美酒敬親人》,一般團里接到通知演這個節目,肯定是由大領導來。這個節目的創意,是在表演進行中斟上三杯酒,突然下到台前敬酒,猝不及防之下,領導往往一愣,隨即開懷大笑,這是一個賓主盡歡的時刻。

吳仁寶共有四子一女,四個兒子分別名為協東、協德、協平、協恩,據說是分別寓意紀念毛澤東、朱德、鄧小平、周恩來。早年,吳仁寶曾經為他的子女們指定職業說,「大兒子協東做木匠,二兒子協德做泥瓦匠,女兒學裁縫。」理由是,「有這幾門手藝,家裡就可以自己蓋房子、縫衣服,吃穿住都不愁。」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能把一個窮村莊搞成那麼大的一個產業,而且有機會傳給自己的孩子們。星轉斗移,當他退休的時候,華西集團內部的分工是這樣的:協東主管建築裝潢公司,協德主政鋼鐵產業,女兒鳳英身為服裝公司總經理,協平打理旅遊服務公司,四兒子協恩則徑直接了他的班。如果從經營控制權的角度來看,集體性質的華西村已經成了吳氏一門的家族企業。

2005年,吳仁寶退休後,有記者採訪他的家,曾經細緻地描寫到:「樓下共三間房,樓上卧室,沒什麼傢具,也沒法放傢具,因為所有的房間牆壁上,都掛滿幾排照片,全部是前來視察的各級領導與吳仁寶的合影。每天傍晚6時過後,76歲的吳仁寶歸家,吃一碗只放油鹽的清湯掛麵,夾一塊只蘸些醬油的白豆腐,再剝兩隻茶葉蛋,只吃蛋白而不吃蛋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