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 記

在電腦鍵盤上敲出最後一個符號,結束了整整一年的寫作。之後,無言良久。時近午夜,電話那一頭,好友溫潔的理解也未能讓我平靜下來。

我自認為很懂文森特這個人:滿懷"文森特之愛",渾身毛病,"敏感到神經質",樸拙得讓人心痛,走得那麼早,告別得那麼悲哀。結尾部分我特別暗自傷心:文森特,如果提奧和約翰娜再仔細點,他們其實能懂你的心思,可遺憾的是,如你所說,他們自己(甚至包括"小傢伙")也已經心力交瘁了……

11月中旬,尚在緊迫而艱難的寫作過程中,突然接到家鄉親人來信,早在9月里,我75歲高齡、體弱多病的母親不慎摔倒,造成嚴重的股骨頸骨折。據後來親人描述,當時景象極為慘淡,母親渾身顫抖,面無血色,牙關緊閉,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然而,當病情稍稍緩和後,母親卻與哥哥商量,決定暫不通知我,以保證我靜心寫作。結果,全部照看和護理任務落到哥哥和兩位姐姐身上,而他們各自都有著繁重的工作和家庭負擔。

收讀家中來信後,我當即與智敏(我的責任編輯)商量,智敏讓我"馬上關機",買票乘車返家。一路上,我心情沉痛。這些年來,我做了些什麼真正值得親人們高興的事?尤其是母親骨折,我又該當何罪?說來也巧,文森特母親不幸也在65歲那年股骨骨折。當時,正在野外作畫的文森特聞訊立即趕回,隨後又忙前忙後悉心照料(雖然笨手笨腳)……

晚飯時分,客車進入家鄉樂山周圍的丘陵地帶。突然,文森特背著他的畫架,從客車前方自右往左橫穿馬路,走到另一邊去了……一時間,我目光所到之處都是文森特:一會兒在紅土的山樑上,一會兒在葳蕤的灌叢旁,一會兒在田間地頭,一會兒在房前屋後……衣著怪異的文森特背著他的畫架尋找景物,偶爾前後梭巡,左右審視,試圖找出作畫的最佳距離和角度。文森特,你到我的故鄉來幹什麼?我的故鄉缺少陽光,濃雲低霾,潮濕陰冷。何況時近晚秋,在蕭瑟的風中你的衣服不顯單薄嗎?……而且,夜深人靜時,大渡河還會嗚咽……"永遠悲傷,又永遠歡樂。"這是文森特內心最深處的一道情懷。母親摔斷腿一事,讓我對文森特最喜歡的這句話多了一份感慨。在家鄉匆匆呆了幾天,又趕回成都,整日坐在電腦前。智敏委婉批評我沒有盡夠孝心。好在書終於寫完(超出原計畫交稿期限3個月)。我感謝智敏,不止母親骨折一事,在整個寫作過程中,他都稟以美好寬容的胸懷待我,乃至好幾次我都無言以對。更令我感慨的是,智敏對全書幾乎每一個句子都作了細緻的審查和推敲,提出重要的改進意見,本書因此增色不少。與他合作,我深感愉快。同樣,我也感謝董孟戎老師,沒有她和智敏的理解和支持,本書將讓我自己更不滿意。

希望本書對於母親是一份致意,她現在還躺在故鄉的病床上。希望本書對於九泉之下的父親是一份致意(多好的父親呵,今年剛好是他悲慘辭世十周年紀念),即便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飽學的人,可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作品,在長期的人生冤曲以及隨後罕見的病痛折磨下,含恨死去。希望本書對於疼愛我一生的外婆是一份致意,眼下95歲高齡的她也只能躺在床上,93歲那年,她也跟文森特母親和她女兒(我母親)一樣,不幸摔成股骨頸骨折。希望本書對於哥哥、兩位姐姐以及其他所有親人是一份致意。

希望本書是對我兒子林赫然和他母親許莉的一份致意。也是對我兒子老師的一份致意。希望本書是對觀濤老師及青峰老師的一份致意。

希望本書是對唐燕、蘇寧、曉靜、溫潔、曉燕、甘琦、茂才、曉環、李瑾、李強、馮川、曉渡、東民、京生等朋友的一份致意。 (我做了些什麼真正值得所有師長和朋友高興的事呢?)希望本書是對所有師長和朋友的一份致意。

本書絕大部分原始資料取自英文文獻,溫潔女士參與了NFDA1譯工作。此外,本書引用中文文獻時,根據全書統一需要作了少許技術處理,謹致歉意。

林和生

1998年1月9日成都百花村

主要參考文獻

J.van Gogh-Boran. & ed., The plete Letters of Vi van Gogh (《文森特·凡·高書信全集》),3 vols., Thames and Huson Ltd., London, 1958, 1978,1988.Ingo FWalther and Rainer Metzger, Vi van Gogh: The pletePaintings (《文森特·凡·高:繪畫總集》), 2 vols., Englishtranslation:Michael Hulse. Be Tas ,Kln, 1993.

David Sweetman, Van Gogh: His Life and His Art (《凡·高:他的生活和他的藝術》), Touchstone, New York, 1991.Carol Zemel, Van Goghs Progress: Utopia,Modernity, and Lateeenthtury Art (《凡·高的貢獻:烏托邦、現代性、以及19世紀後期藝術》), U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London,England, 1997.

博戈米拉·韋爾什-奧夫沙羅夫編:《凡·高論》,劉明毅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1996年。

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

《外國美學》,第11輯,商務印書館,1995年。

約翰·雷華德:《印象畫派史》,平野等譯,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皮埃爾·庫提翁:《佛蘭德與荷蘭繪畫》,嘯聲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年。

尼·雅·雅沃爾斯卡婭:《巴比松畫派風景畫》,孫越生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

珍妮·斯通、歐文·斯通編:《凡·高自傳》,平野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3年。

外文出版社、台灣光復書局:《凡·高》,1997年。

翰森等:《超越自然:高更傳》,趙國梅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

外文出版社、台灣光復書局:《高更》,1997年。

高更:《諾阿·諾阿》,郭安定譯,花山文藝出版社,1995年。

泰特羅:《本文人類學》,王宇根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今道友信:《存在主義美學》,崔相錄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後期著作選》,林塵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E·貝克爾:《反抗死亡》,林和生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萊恩:《分裂的自我:對健全與瘋狂的生存論研究》,林和生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林和生:《"地獄"里的溫柔:卡夫卡》,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