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主持人也是個人 第三章 學習是一生的追求

這些年我跨界嘗試過很多工作,或許大家會覺得我不專註,但至少我自己很肯定,我是一個主持人,我希望做一個獨一無二的優秀主持人,因而我曾經、現在和將來的各種跨界體驗,都是在為這一份「獨一無二」而努力。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充實。

當初台里立項《華少愛讀書》節目時,我興緻勃勃,想想自己平時也算是個愛好書本的人,雖然不是什麼碩士、博士,但讀書的習慣一直都有,要是能把這檔節目做起來,也能滿足自己的一點兒私心,豈不是兩全其美?

事實上,我完全錯誤地估計了這檔節目的難度。

它的難度在於,我在訪談嘉賓時,事實上不僅是在和一個人對話(假設只有一個嘉賓),更是在和書中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及歷史長河中留存的思想對話。每位作家的經歷都是不同的,他們背後的人生經驗和文化沉澱自然也不同,要是對這些不了解,節目做起來一定索然無味。

直白點兒說,如果我對嘉賓的經歷不了解,對他的作品沒有一定的認知,光靠網上資料或採訪大綱,那一定會洋相百出。再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自己缺乏人生經驗,看了書卻體會不到作者的感悟,同樣無法做出合理的引導。

去讀書、去體驗、去發現、去感受,這些對一個主持人至關重要。

前一段時間,錢文忠先生做客《華少愛讀書》節目,他還帶了一個翻譯家朋友。錢先生的古代文化修養何等了得,引經據典,出口成章。那位翻譯家朋友也不含糊,通古曉今。可我沒有他們的知識儲備,也無法達到他們的境界,這下就有點兒「關公戰秦瓊」的味道了。

沈宏非老師也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他的存在,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否則,我有可能搭不上話,插不上嘴,找不到切入點。

我擺出一副從容自如的姿態,盡量搜羅腦子裡的知識匹配他們的觀點,跟上他們的思路。一場節目下來,手心全是汗,緊張程度可想而知。說得誇張點兒,簡直是劫後餘生。

話說回來,做過那麼多的嘗試後,我的訪談風格是什麼?我可以毫不避諱地回答:我還沒形成。我這個年紀如果形成風格,也一定是偽風格。

2013年4月,《三聯生活周刊》做了一組主題為「衛視的戰爭」的文章,孟飛、何炅和我上了封面,分別代表江蘇衛視、湖南衛視和浙江衛視。當然,這樣的封面設計,似乎也在暗示什麼。

並非示弱,但我深知,自己還不足以和另外兩位並駕齊驅。何炅老師是和我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在台上,我鬧不過他;在台下,他的人脈也足夠驚人。孟飛老師是做新聞節目出身,觀點犀利、大巧若拙;汪涵老師淡定自若、幽默沉穩,算得上才子型的。而我呢?我算是個足夠勤奮而且一直在路上的主持人吧。

主持人要有對自己清晰的認知,不能看著別人的節目火就眼紅,這也是耐得住寂寞的一種表現。曾經有人讓我去嘗試主持相親類節目,我直接推了。一來,浙江衛視已經有主持人在做這樣的節目,而且做得很棒,很有特色;二來,我想做「自我」的節目,烙上華少標籤的節目。

說了這麼多,歸根結底還得回到最初的命題:風格即人生。

齊白石先生曾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也是這個意思。只有個性鮮明的主持人才會有長久的藝術生命,而這讓我更加堅信一句話:不用別人的地圖,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