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主持人也是個人 第一章 主持人首先要不裝

之前看過一段關於陳佩斯老師的採訪,很有觸動。

20世紀80年代,正是他大紅大紫的時候,陳老師卻放棄了央視春晚的舞台,跑到北京郊區的山裡蓋了個房子,過著半隱的生活。他大概半個月要進城一趟採購生活必需品,開著天津大發麵包車,走八達嶺到北京的公路(當時這段路還不是高速公路)。

那時候車少,開著私家車走這段路的人更少,時間久了,沿途的警察就都知道開著這輛天津大發的人是陳佩斯了,偶爾看到他經過,還會打個招呼。換作別人,可能看也不看或者簡單招手示意就過去了,但陳老師會把車慢慢停在一邊,下車和打招呼的警察抽根煙,聊一會兒再走。那條公路上曾經和陳老師聊過的警察,提到他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陳佩斯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就是個普通人,端著沒意思。」

主持人也一樣。主持人只是以主持為職業的普通人,如果說有什麼特別,那也是因為我們的工作經常要出鏡或出聲——我們是沾了職業的光。觀眾的喜愛或追捧是對我們的褒獎,一旦離開了觀眾,就什麼都不是。

並非故作謙虛,只是想說說這份職業的命門罷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主持人,很快就會被觀眾拋棄。

主持人首先是個人!

一個主持人的性格詞典里,在我看來應該有這樣幾個關鍵詞:真誠、熱情、責任、學習和友善。主持人要做知人者,那幾個關鍵詞,是我們需要的人格修養,也是成功走進別人內心的必備品。

主持人採訪嘉賓,時間往往只有一兩個小時,我們要迅速打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膜,建立起彼此的信任,用合理的方式去引導,讓嘉賓用他最真實的方式去釋放內心的情感和思考。

要想消除隔膜,我們要先做到不給自己的心理設防,把真實的一面袒露給對方,以真心換真心。他們的痛就是我們的痛,他們的歡喜就是我們的歡喜,我們是和嘉賓有同樣生命感受的人,這樣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只有嘉賓覺得你是一個值得聊聊的朋友,「主持人」這三個字才會產生真正的意義,否則,大家空對空,說的都是面兒上的話,效果怎麼可能好?

主持不是表演,主持人和演員完全不同。演員在一部戲裡演的某個角色被人喜歡,他本人也會被大眾喜歡。公眾對演員了解嗎?並不一定,但他們很了解那些角色。所以說,演員的任務是扮演好角色,藝術和人生雖然無法清楚地分開,但終究不會混作一團。

這話放到主持人身上就不靈了。由於職業特性,主持人會將生活中的經歷融會於節目中,做出最真實的自我展現和剖析。

平時擰著想問題的主持人,在台上往往也會給嘉賓提出很古怪、常人絕對想不到的問題;平時多愁善感的主持人,也容易感染嘉賓,談話中會有很多讓人動容的畫面。主持人在台上徹底暴露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做他自己——一個活生生的人。

做一個有趣的人、熱愛生活的人、品行端正的人吧,這些都會讓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而說到底,是要做個常人,有常人的喜怒哀樂,明白這世上的人情世故。

幾乎所有主持人都有這樣的共識:我們不是播音機器,更不能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後面我會說到風格,有風格、有做派的主持人不是神仙,相反,他們更接地氣,是人生大課堂的好學生,懂得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濃縮升華成主持的藝術。

主持人永遠沒有辦法變成「另一個人」。我自己也一樣,藝名叫華少,真名叫胡喬華,這兩個名字之間有什麼區別?只能說,藝名給我的家庭和工作設置了一道屏障、一個心理暗示:華少是工作中的我,而胡喬華,是生活中自由自在、普普通通的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